隋末唐初,亂世紛爭,昔日鄰里兄弟,終成仇敵。功臣干戈寸陰,蕩氣回腸那場仇。冤家路窄分日月,君臣恩怨話蒼蒼。三百年仇怨孽債,一朝天道從頭長。唐王殺將妻兒難免難,忠臣學石割骨肉。
隋朝末年,煬帝暴虐荒淫,民不聊生。各地軍閥紛紛起兵造反,隋廷已經風雨飄搖。在這個亂世中崛起的,有很多後來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其中翟讓、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人勢力強大。當然,還有李淵和他兒子李世民父子。本故事的主人公單雄信,就是在這個亂世中嶄露頭角。他天生驍勇,善于騎射,是隋末有名的飛將。單雄信少年家貧,常年在戰場上廝殺,打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武藝才能。他能一騎當十,馬槊之下無人能敵。在隋軍中,單雄信立下汗馬功勞,很快便成為隋將。
然而好景不長,隋朝腐朽統治激起民變。單雄信看清大勢,離開隋軍投奔當地起義軍。在亂世中,單雄信更得施展抱負。他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很快,他的名聲傳遍天下,人稱「飛將軍」。
雖然單雄信武藝高強,但再強悍的勇士,也難以單槍匹馬在亂世中立足。各路雄主勢力盤根錯節,單雄信必須為自己謀求出路。最終,在各方的拉攏下,單雄信選擇投奔了翟讓率領的瓦崗軍。
翟讓原本只是隋軍小校,後來在亂軍中崛起,依靠家族勢力很快聚集了萬人之眾,稱霸一方。單雄信投翟讓門下,很快便立下大功。在圍攻洛陽中,單雄信率領五百騎兵,擊潰隋軍,直抵皇宮城下。此戰一舉成名,單雄信在瓦崗軍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不久,河南諸侯李密敗走投奔瓦崗軍,單雄信奉翟讓之命,護送李密到達瓦崗軍大營,順利完成任務。李密依靠翟讓勢力坐大,後來奪取了河南之地自立。在這過程中,單雄信作為翟讓心腹,立下了不少功勞。可以說,單雄信在瓦崗軍中扶搖直上,一時間名聲大噪。
在瓦崗軍中,單雄信結識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戰友,那就是徐茂公。徐茂公也是隋末從軍少年,和單雄信一樣嶄露頭角。他出身江南世族,文武雙全,又 處置得當,很快在翟讓麾下
兩人一見如故,彼此欣賞。單雄信熱血沸騰,徐茂公穩重睿智,兩人性格迥異卻相得益彰。他們結為異姓兄弟,約定同進退,生要同舟共濟,死要同穴長眠。徐茂公任右武候大將軍,單雄信是左武候大將軍。兩人并肩作戰,一時之間名聲大震,成為瓦崗軍的雙壁之才,也是翟讓最倚重的心腹戰將。
有了雙壁定之才,翟讓的瓦崗軍勢如破竹。從攻克洛陽、扶持李密,到後來的淝水之戰,徐茂公和單雄信都是主力之一。兩人配合天衣無縫,讓敵軍聞風喪膽。淝水之戰,徐茂公督部死守北岸,單雄信則率軍渡江偷襲,大破王世充軍,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好景不長,瓦崗軍內亂頻生。李密與翟讓反目,最終李密不敵王世充逃亡投靠了李唐。兄弟兩人也面臨抉擇,單雄信選擇跟隨王世充,徐茂公則以舊主李密之名獻城歸降李唐。從此,兩人各為其主,戰場上再無手下留情。
618年,王世充大軍與李唐決戰,單雄信身先士卒,殺向李世民大賬。這時的單雄信已是王世充麾下猛將,他誓要一雪前恥,親手斬殺李世民。
正在兩軍對壘之時,徐茂公疾呼:「此秦王也!」單雄信這才認出眼前正是李世民本人,知道今日逃一死,只得收兵后撤。李世民雖躲過一劫,卻沒能忘記單雄信差點害了自己的仇恨。這一刻,兩位昔日戰友對峙在沙場,本是生死相向。情誼已盡,只剩仇恨。
最終,王世充大敗,單雄信也只能束手就擒。李世民下令斬殺此仇敵。對徐茂公來說,昔日兄弟今已成仇,他也無力阻止李世民處死單雄信的決定。單雄信被捕后,李世民不聽任何求情,直接將他投入大牢,等待凌遲處死。這一次,單雄信自知難逃一死,便要英勇赴死以報效王世充。
而李唐大臣徐茂公,也無力為老友求情。他明白李世民的為人,既定的事難以改變。況且自己也已身不由己,只能接受李世民的安排。
看著昔日戰友淪為囚犯,徐茂公愧疚難當。行刑前一天,他來到牢房,對單雄信說:「我已身不由己,但絕不忘我們的誓言。我會照顧好你的妻兒,報答你我兄弟之情。」說罷,徐茂公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遞到單雄信口中。「以我血肉,表無忘前誓!」單雄信含淚接過,知道徐茂公沒有食言。第二天,他就英勇赴死,以報效王世充。
此時兩人已處異境,一人功成名就,一人身陷囹圄。想當年,他們并肩作戰,約定生死與共的情誼,轉眼已盡成空。此生再無相見之日,他們只能以割骨肉的方式,表達對昔日兄弟情誼的緬懷之情。
徐茂公也沒有虛與委蛇,他暗中照顧單雄信的妻兒,讓寡婦兒女可以衣食無憂。單雄信死后,妻子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子家徒四壁。多虧了徐茂公暗中資助,讓寡婦可以相夫教子。徐茂公派人在暗地里,每月送一筆補助金,以示對老友的深切懷念之情。
李世民對此早有察覺,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認了徐茂公的作為。他更擔心徐茂公學造反奪位,所以處處打壓遏制徐茂公的勢力,最后還把他外調去地方,以防不測。徐茂公深諳大義,沒有半點奪權之心,只想報效李唐建功立業。他順從接受李世民的安排,到外地鎮守邊疆。即便身在昏遠之地,他還是不忘囑咐家人暗中照應單氏寡婦。
好在徐茂公并無奪權野心,只想報效李唐建功立業。李世民駕崩前,才又將他調回京城輔佐太子。徐茂公後來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忠心耿耿。而單雄信的妻兒,也在徐茂公的悉心照料下,得以安穩地生活了下來。
一晃三百年過去,這段往事早已塵封。大唐王朝還是日薄西山,安史之亂后國力衰微。此時,一位叫王仙芝的農民首領率領起義軍,很快聚集了十萬之眾。874年,王仙芝與來者居上的黃巢會師,組建起了勢大力強的黃巾軍。
黃巢麾下四大悍將,竟都是單姓!他們就是單興、單旺、單茂和單盛。原來,他們都是單雄信的第十一代孫,三百年過去,單家后人終于要為先祖報仇雪恨了!
單雄信死后,妻兒靠著徐茂公的資助艱難度日。到了單雄信的兒子成年時,早已沒落下去。但他們沒有忘記李唐殺父之仇。這份仇恨一代一代傳下去,終于到了單家第十一代時,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報仇怒火。
單興等人繼承了先人驍勇善戰的血脈。他們參加黃巢起義軍,很快便成為骨干力量。在攻城略地時,四人經常突圍先登,身先士卒。三百年家族仇恨,激勵著他們奮勇殺敵。黃巢起義軍如破竹之勢,轉戰唐朝半壁江山。每占領一座城池,單興他們就更加興奮。因為離殺父仇人的誅戮之日又近了一分。
880年,黃巢攻入長安,建大齊政權。正如黃巢寫的詩所說:「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大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黃巢和單氏都達成了復仇夙愿。至此,單雄信三百年前被殺的血海深仇,終于要報了!天道輪回,昔日殺父之仇,三百年后得以雪冤報仇。
李世民當年不念舊情殺了單雄信,也因徐茂公暗中照顧,留下了禍根。三百年后,天道輪回,單家子孫助黃巢重創李唐王朝,可謂因果報應。而忠心的徐茂公,也難逃其咎。正是他不忘前誓,悉心照拂,單家才得以流傳后代,最終孽債還清。
徐茂公生前報效唐朝,卻也因情種下后患。他想表忠心,卻導致了唐朝覆滅的因緣。種下善因卻結惡果,人在善意中造成苦果,徐茂公也只能自食其果。他念及與單雄信的兄弟之情,想盡綿薄之力相助。卻不料給唐朝帶來三百年后匯報父仇的災禍。
單徐兩家的恩怨情仇,保家衛國的大義。但最終演化成局中局,都是命運弄人。我們看客既能體諒其境,也當鑒戒邊看邊走。保家衛國固需氣節,立身處世更需仁德。懷仁之心處萬機,方能成就不世之功業。后世修身,當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