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明朝初期,劉伯溫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滅日本?原因其實很簡單
2023/10/14

前言:

歷史上不乏戰爭與和平的抉擇時刻,一個錯誤的決定足以改變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時代的命運。而要化解危機,需要超凡的智慧和胸懷。1368年,面對日本的無禮侮辱,明朝朝廷內也上演了一出博弈智慧的歷史對話。

當時,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怒不可遏,欲親率水師討伐日本。在一片吶喊殺聲中,劉伯溫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的嚴重后果,挺身而出力勸朱元璋放棄攻打日本的計劃。雖然劉伯溫僅是言語的勸說,但這場沒有發生的戰爭,卻改變了東亞歷史的進程。

決策的關口常常在轉瞬即逝的一念之間。正是劉伯溫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睿智,使一個歷史的節點呈現出和平而穩定的局面。我們不知道,如果明朝真的發動了那場戰爭,后世會演變成怎樣的景象。

也許那就是一條通往毀滅的道路。

面對國家存亡的抉擇,我們需要理性和遠見。劉伯溫一個典范,他沒有被個人情緒或敵我恩怨蒙蔽判斷,而是站在百年大計的高度審視這場沒有發生的戰爭,體現了真正政治家的風范。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值得每一位統治者和政治家深思。

一、洪武大怒,欲討伐日本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為帝,是為明太祖。此時的日本正處于室町時代,分裂為室町幕府和三個侯國。明朝使者帶著祝賀和通好的詔書,遠涉重洋來到日本,希望與這個東方群島重新建立朝貢體系。

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小小的島國不但沒有表示臣服和通好的意思,反而將使團全部殺害,只留下一人回報。

這個消息傳到南京時,明太祖朱元璋勃然大怒。

他這一生戎馬倥傯,視天下英雄為草芥。當年他只手創建明朝,足跡所至,無人能敵。在他看來,區區日本島嶼,竟然敢藐視皇威,簡直是明目張膽的叛逆!

朱元璋在文華殿召開御前會議,他稍一沉吟,言語中已隱隱透著殺氣。在座的文武百官無不駭然,深知眼前這位主子脾氣,只怕他一怒之下就要率領水師親征日本了。

朱元璋自幼在貧苦農家長大,深知生活的艱辛。他創建明朝,心中一直記掛著農民的疾苦。

因此即位之初,他頒布減輕農民負擔的新法,深得人心。但同時他也極為重視皇權,不能容忍任何人對自己的不敬和挑釁。

這一次日本國的無禮之舉,無異于在他心口插了一刀。多年征戰積累的怒火一下子躥了上來,讓他情緒激動,難以平復。在場的大臣都看得出,朱元璋此時已怒不可遏,幾欲親自率軍征討。

二、劉伯溫慎重勸諫

劉伯溫稍稍施禮,開口勸道:「臣以為此事體量太小,用兵太費。不如尋個法子與他們修好為妙。」

劉伯溫絲毫不懼,淡然說道:「陛下天威蓋世,置小國于怒下,實在有失身份。不如發一道圣旨,再尋機會教訓,豈不好?」朱元璋沉聲道:「你此言何意?不明就里!」

劉伯溫深知眼前之人脾氣,一旦下定決心就很難更改。但他仍然在心中默念:我必須化解陛下的怒火,勸他放棄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于是他沉吟片刻,繼續開導道:

當年秦始皇東巡到瑯琊的時候,有一個叫夷吾的小國也極為無禮。丞相李斯告訴秦始皇,小國無禮,大國以仁德待之,方是真正的君子。秦始皇聽從了丞相的勸告,結果那小國感激不盡,後來主動臣服于秦。」

朱元璋臉色微變,他沉吟了一會,似是在細細琢磨劉伯溫的話。

三、劉伯溫考慮周全,深知利弊

其實,劉伯溫之所以全力勸阻朱元璋出兵日本,并非沒有緣由。相反,他考慮極為周全,深知這場戰爭的得失。

第一,日本遠在海外,雖然明軍實力強大,但要跨海遠征,后勤供給將會極為困難。

一旦遠征的明軍糧餉不繼,士氣低落,反被敵軍乘虛而入,那就誤了大事。

第二,北方蒙古勢力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南下犯邊。明軍主力若遠涉重洋征戰日本,北疆防務必然空虛。到時正與蒙古殘余勢力對峙的將領,只能獨木難支,這對明朝的邊防極為不利。

第三,日本多山地丘陵,民風彪悍。即便明軍平定了日本,要長期占領也非易事。留下來鎮守的明軍,極易染上當地風俗,甚至割據一方,成為心腹之患。

第四,即便明軍輕取日本,但要長久管理這個遠在海外的島國,也非易事。來回海上傳遞軍令,往往要經年。海禁一旦松弛,這個島國很可能伺機反叛,成為后患無窮之源。

第五,朱元璋剛剛登基不久,國內局勢還未完全穩定。此時貿然發動海外戰爭,勢必會加劇國內各方勢力的騷動。到時,皇室的統治基礎都有可能因此動搖。

劉伯溫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得出明朝此時發動日本戰爭弊大于利的結論。他深知,這個決定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必須極為慎重。于是他鼓起全部勇氣和智慧,設法說服了朱元璋,避免了這場可能導致災難的戰爭。

四、和平之舉,免千年戰禍

此后數年,日本國王屢次派使者來朝,表示愿意臣服朝貢。但朱元璋始終沒有放下戒心,拒絕承認日本國。直到他駕崩前,仍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明令子孫不得興兵攻打。

劉伯溫以遠大的氣度勸阻了這場可能引發嚴重后果的戰爭,避免了無謂的流血犧牲。

朱元璋也在怒火中保持了理性,選擇了和平而穩妥的方案。

歷史往往充滿偶然性,稍有差池便可能演變成另一幅圖景。正如后世歷史學家所言:「天下群雄爭霸,幾人能有如此遠慮?」劉伯溫當真不愧是一代智囊。這場沒有發生的戰爭,成為了一場博弈智慧的歷史對話。

劉伯溫的慎重考慮,避免了一場可能導致悲劇的戰爭。此舉不僅保存了明朝國力,也使東亞避免陷入戰亂苦難。假使明朝與日本開戰,后果不堪設想。或許今人至今還活在戰火的陰影下。感謝這位先賢的智慧和胸懷,使后人得以生活在和平之中。

結語:

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能避免一場戰爭,近視的統治者能引發一場災難。面對同樣的歷史選擇,人們作出的決定卻南轅北轍。我們不能妄下結論,說這個決定好,那個決定壞。但歷史的進程確實因著一念之間而改變。

劉伯溫勸阻明太祖不要攻打日本,這一明智的選擇避免了一場浩劫,也造就了東亞百年太平。正如后人所說,這個決定絕不是偶然,而是有遠大政治家遠見的結果。

每個歷史節點,都有無數種可能性。我們不能斷言某種選擇終究正確,但可以欣賞英雄們在危難時刻表現出的智慧和勇氣。劉伯溫的勸諫,使一個民族免于戰爭的苦難,這是千古政治家的風范。每當國家存亡之秋,我們還需要這樣的人物,以智慧和勇氣化解仇恨,讓世界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