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會,秉承「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思想的梟雄們大有人在,權傾朝野的權臣、手握重兵的武將,尤其是擁有特殊身份的皇族宗室,試圖上位者層出不窮。而如果要說最沒有可能去造反的人物,那恐怕只有太子了。
畢竟太子作為古代政治和法理上的唯一「合法」皇位繼承人,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在皇帝親征、出巡等期間,還將以「監國」身份鎮守京城,代行皇帝職能。無論于情于理,太子都是最不應該去謀反的。
然而現實卻很殘酷,歷史上很多太子都卷入了謀反案,輕則流放監禁;重則慘遭殺戮。而「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就是這些卷入「謀反案」太子中非常典型的一位。
圖1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
從太子到叛賊
貞觀十六年,大唐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謀反案件,因為參與的「團伙人員」都不是一般人,其中有皇室成員漢王李元昌(李淵第七子、李世民的弟弟);有開國勛貴,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的侯君集;還有李世民的駙馬爺、名相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等等。而他們背后的主謀,竟然是年僅23歲的當朝太子李承乾。
對于如此惡劣的「太子謀反案」,李世民當然不能容忍,李元昌、侯君集等人都被處以極刑,就連曾經出任過李承乾老師,舉薦過侯君集,已去世多年的魏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連(據稱魏征去世后墓碑被毀、其子和太宗女兒的婚約被廢與此有關)。
至于李承乾本人,雖然免于一死,卻也被發配流放至偏遠的黔州,并在僅僅數年之后就郁郁而死,年僅26歲。那麼,李承乾作為大唐的太子,為什麼偏要走上謀反的不歸路呢?
圖2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父子關系漸行漸遠以致于交惡不斷
作為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皇帝,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可謂寄予厚望,也盡心盡力的加以培養,房玄齡、于志寧、魏征、孔穎達等一大批唐帝國最出色的學者官員都擔任過太子老師,可謂是給李承乾提供了天下最頂級的「名師團隊」。
除了理論學習以外,李世民也很重視培養李承乾的實際工作能力,李承乾12歲時,李世民就讓其參與「聽訟」,在其14歲那年,李世民在外巡視期間,還讓李承乾以「監國」身份處理政務。
由于對于太子的期望值很高,李世民對李承乾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于志寧等老師也認真負責,并時刻監督太子的言行舉止,一旦發現有出格的地方,就隨時向李世民匯報。
李世民在培養太子方面當然不惜余力,可是現實還是有些事與愿違,盡管從小受到了最好最嚴格的教育,但李承乾卻似乎有些「不上道」,史載其「好聲色,慢游五度」,而且還喜好男風,并寵愛一個「十余歲,美姿容,善歌舞」的男藝人,還為其起名為「稱心」。
由此看來,李承乾可能更適合做一個「躺平」的閑散王爺,實在是難堪儲君這一大任。
圖3 孔穎達(574年-648年),字沖遠
太子如此胡鬧,身邊這麼多老師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于是一再勸諫并上報太宗,比如于志寧「撰諫苑二十卷諷之」;孔穎達也是「多所歸奏」。當然這二位嚴師也得到了太宗的嘉許,并「各賜帛百匹,黃金十斤」,可見李世民對這些老師們的嚴加管教是相當滿意的。對于太子的種種劣跡,李世民不僅嚴厲訓斥,還將稱心等人直接處死。
其實從現在的角度來說,對孩子看管過于嚴厲,很多時候反而會助長其逆反心理。李世民這個嚴父再加上一堆嚴師的日積月累的管教,讓「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李承乾不堪重負,而稱心被殺一事更是讓其悲痛萬分,一連幾個月稱病不參與朝政,之后也是更加放浪形骸,其與父皇的隔閡也是越來越深。
圖4 《括地志》是唐代中國的一部地理學專著
弟弟李泰的強勢崛起和李世民的態度也讓李承乾心生恐懼
對于一個不堪大任的太子來說,最高興的莫過于其他想上位的皇子了,這其中,李承乾同父同母的弟弟李泰最為典型,史載李泰「好士愛文學」,還曾召集學者編著《括地志》。李世民對于李泰也是相當寵愛,不僅允許李泰自設文學館招募天下名士,對于李泰牽頭修書一事也是大加褒獎。
除此之外,李世民平時對李泰也是多加賞賜,其待遇超過其他皇子,幾乎和李承乾這個太子不相上下。此舉就連一些朝臣都覺得李世民有些過分,比如諫議大夫褚遂良就勸諫李世民「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許尊崇」。
當然盡管寵愛李泰,且對李承乾也頗多不滿,但李世民倒也一直沒有廢除李承乾太子之位的意思,這和后世朱棣偏愛次子朱高煦(甚至暗示「勉之,世子多疾」)卻一直堅持朱高熾做太子的做法其實是類似的。
但在李承乾和李泰看來,此舉卻似乎是準備更替儲君的強烈信號,這不免會引起李承乾的警覺和擔憂。再加上李泰生得孔武有力,且野心勃勃,「上進心」極強,而李承乾一直有「足疾」,身體有缺陷,這無形當中更是加深了李承乾的自卑和恐懼。
圖5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的陰影
對于李承乾來說,他面臨的局勢恰恰和當年「玄武門之變」前頗為類似,李承乾當然不會忘記,他那位親大伯,大唐第一位皇太子李建成當初就是因為各種原因并未提前動手,從而被自己的老爸先下手為強,不僅本人命喪黃泉,自己的五個兒子也一起被滅門。
而往前追溯,自己的長輩,隋文帝楊堅太子楊勇(唐高祖李淵的表兄弟)和李承乾一樣也是喜歡玩樂,結果被弟弟晉王楊廣奪位成功,最終也落了個賜死的下場。
楊勇和李建成的悲慘結局,也對李承乾產生了極大的刺激作用。
圖6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
李承乾的悲劇僅僅是個開始
不愿坐以待斃的李承乾于是搶先動手,先是招募了一批殺手準備先去干掉李泰,不料最終未果。一不做二不休,李承乾于是干脆聯絡了一幫皇族勛貴試圖發動叛亂。不料因為告密東窗事發,最終政變未遂就被一網打盡(當然即使叛亂成形,也不會是唐太宗的對手)。
對于李世民來說,自己嘔心瀝血培養多年的繼承人最終走上的叛亂的道路,不知道是應該自責教子無方,還是自己當年「逼父弒兄殺弟」的輪回報應?
當然李承乾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幸運的,畢竟他還沒有身首異處,而其之后,命喪黃泉的大唐太子們卻大有人在,唐高宗李治的首位太子李弘24歲就猝死(據說是死于毒殺),而第二位太子李顯則在武則天當政后被逼自盡;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太子李瑛則也是卷入謀反案,連同另兩位皇子一同被玄宗賜死,從而釀成了「一日殺三子」的人倫悲劇······
圖7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大唐宮廷的血腥兇險,由此可略見一斑,也許對于這些太子皇子們來說,那位年僅13歲就被殺害的南朝宋代宋順帝劉準的那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才是他們最好的人生遺愿。
參考資料:
1、《舊唐書·太宗諸子》,五代后晉,趙瑩等編著
2、《血腥的盛唐》,王覺仁著,鳳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