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常常會覺得,歷史就是歷史,已經過去了,跟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其實不然,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譬如說,張良與呂后的這段故事,其中蘊含的意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
呂后,一個在當時的社會里處境艱難的女子,憑借著果斷與智慧,抓住了自己人生中唯一的機會,最終嫁給了那個窮苦的鄉下游民劉邦,并成為了漢初第一人。
而張良,一個出身名門望族卻歷經坎坷的男子,最終找到了可以施展抱負的舞台,成為幫助劉邦稱帝的關鍵人物。兩位不同命運的人,最后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那麼,當劉邦駕崩后的那一刻,張良為何寧愿再次隱居深山,呂后又為何要哭著苦苦挽留?他們的選擇,又給后世帶來了怎樣深遠的影響?且讓我們先從頭說起吧!
呂雉,這個出生于前200年的女子,原是睢貴族中的小千金,生活優渥但毫無作為。只因她長得清麗動人,所以嫁給了鄰近的一位小官吏。誰知婚后不久,丈夫便被捕入獄,呂雉這個沒出門的小姐,立時淪為了家破人亡的寡婦。
那一年,呂雉才20出頭,正值最好的年華卻無依無靠。她想盡一切辦法想要營救丈夫,卻徒勞無功。這下呂雉是真的絕望了,她甚至想過自盡來了結這荒唐的人生。
就在呂雉絕望之時,有一位青年農夫主動向她求婚。那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劉邦。劉邦雖然只是個沒出息的鄉下小民,但他有著過人的膽識與手腕。呂雉一咬牙,決定嫁給他,以此改變自己的人生。
呂雉的選擇可謂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她不再是寡婦,而是劉邦的妻子。她憑借自己的家世和人脈,幫助丈夫一步步爬上了仕途的頂峰。終于,在前206年,劉邦率軍起義,過江稱帝,建立漢朝。而呂雉也在此時受封為皇后。
一個出生平凡的農家女子,通過與奮斗者的結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與權力。也許,這就是呂雉一生中最正確的抉擇吧。
與呂雉的坎坷命運不同,張良是出生于名門望族的少主。他的父親張耳,曾經擔任過秦朝的郡守,地位顯赫。張良本該順理成章地繼承父業,過上優渥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后,張家遭到兵禍,家產盡失。張良從此過上了流離失所的生活,還被迫改名換姓,隱居在外。
直到幾年后,張良有機會遇到了當時還是平凡百姓的劉邦。張良看出劉邦是個少見的英明之才,毅然投靠了他,成為劉邦最早的謀士之一。
可以說,張良是劉邦得以從庶民成帝的關鍵助力。他用智謀幫助劉邦逐步打敗競爭對手,最終稱帝稱霸天下。毫無疑問,沒有張良的輔佐,劉邦很難走到最后。
也正因如此,張良在漢高祖時期受到重用,擔任切實的軍政大事,可謂功勛卓著。但張良并不沽名釣譽,只求一隅清靜。即便身居高位,他的為人也一如既往的謙遜低調。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享年約50歲。臨終前他指定自己最寵愛的王后呂雉為皇太后,以及讓次子劉盈繼承大統。
按照古代的習俗,皇帝駕崩后,元老重臣都會前來吊唁,向新君辭行。張良作為漢初重要開國功臣,理應前去朝見呂太后和年輕的漢惠帝劉盈。
然而,張良卻毅然選擇了隱退。因為他深知,新君登基必將掀起權力重新洗牌的腥風血雨。為保全一身清白,隱居山林不問世事,是上策。
出乎張良意料的是,呂太后使者接連前來召見,堅持要張良進宮面圣。張良不得已只得前去。當他見到呂太后時,竟發現呂太后已是眼圈通紅、淚痕縱橫。
原來,呂太后擔心邦家諸子謀奪太子之位,讓自己兒子劉盈的皇位不保。她知道張良智謀過人,一定能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
張良看著痛哭流涕的呂太后,心中百感交集。他退隱多年,看透了權力的虛偽,早已喪失了爭斗的欲望。然而眼前這個曾經倚仗自己助夫君稱帝的女人,正處在人生的最艱難時刻。張良終究不忍心見呂太后就此失勢,便點頭應允幫助她。
張良施計讓呂太后先發制人,誅殺了最有權勢覬覦太子之位的諸邦諸子。接著張良又設法穩住了朝廷重臣的心,使各方勢力暫時平衡。終于,在張良的謀劃下,劉盈得以順利穩坐太子之位。
事成之后,呂太后欲重用張良以示感激,但被張良婉言謝絕。張良清楚,呂太后手段強橫,自己日后定會被猜忌。不如趁此退隱江湖,保全一身清白。
于是,張良再度隱居山林,不問世事,直到老年去世。而在他安排的局面下,呂太后的兒子劉盈繼位為漢惠帝,開創了西漢中期太平盛世。
張良之所以兩次選擇隱居,因為他早已看清了權力的虛偽。盡管有機會掌權助君,但張良拒絕了呂太后的重用,堅持做一個持身清白的隱士。
相比之下,呂太后為了保兒子的權位,毫不猶豫鏟除異己。她與張良正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人生態度。
然而,正因為有張良這棵隱身樹林的大樹,呂太后的兒子劉盈才得以穩坐帝位,奠定漢朝中期的太平盛景。這也成就了呂氏家族兩千余年的榮華富貴。
歷史往往充滿了諷刺與戲劇性。也許,張良和呂太后的選擇,都是在那個年代下最合適的決定吧。
2000多年過去,漢朝早已灰飛煙滅。呂太后與張良都已長眠黃泉百年,變成歷史書中的兩個名字。然而,他們的故事卻給后人帶來無限思考。
在這個權力游戲頻繁的時代,我們該做一個心懷天下的張良,還是為自己權位不擇手段的呂太后?成功必然付出代價,但成功之后,又該選擇怎樣謙卑的心態?
也許歷史無法給出標準答案,但總有一句話永存——公義和仁愛,才是立國和成就事業的根本所在。這也是張良隱居深山,卻香火傳千古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