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個時代,人才都深受統治者的重視,而為了將擁有出眾才能者從尋常百姓中選拔出來,選官制度便由此誕生,并不斷發展。漢武帝在位期間推行察舉制,由各地方長官自行考察人才并向上級推薦,而評判人才的重要指標則是孝行,也就是所謂的「舉孝廉」。
曹魏建立后,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為選拔官吏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標準,但與此同時也導致門閥士族壟斷朝堂。隋唐時期,科舉制出現并成為了此后千余年最為主流的選官制度,而科舉考試中的頭名則被稱作「狀元」
。那麼,我國歷史上首位有據可查的科舉狀元是誰,他有過怎樣的成就,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先說答案,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歷史上首位狀元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狀元及第的孫伏伽。大約在隋朝初年,孫伏伽生于貝州武城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一帶。成書于唐末五代時期的《唐摭言》曾記載道:「而進士,隋大業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孫伏伽,皆隋之進士也明矣,然彰于武德而甲于貞觀。」由此可見,孫伏伽早在隋朝時就曾參與科舉,并考中進士。
根據《新唐書》記載,孫伏伽最初是從小吏做起,後來逐漸升遷為了萬年縣的法曹。唐朝建立后,他參加科舉并考中狀元,又上書唐高祖三件大事:其一,身為一國之君應該時刻牢記隋朝滅亡的緣由并引以為戒,因此不該隨隨便便收下大臣進獻的禮物;其二,應該禁止在宮中演奏各種靡靡之音;其三,應當重視對太子及諸王身邊大臣的篩選。
看罷孫伏伽的三條諫言,唐高祖龍顏大悅,于是下詔表彰他「至誠慷慨,據義懇切」,又封其為治書侍御史。對此,《新唐書》評價稱當時唐高祖想要鼓勵群臣踴躍進言,所以才特意提拔孫伏伽,樹立一個直言進諫的典型。這一點從他之后對裴寂表示「若李綱、孫伏伽,可謂誼臣矣。俯首噤默,豈朕所望哉?」也可以看出。
值得一提的是,孫伏伽在被正式冊封為治書侍御史前其實早就得知了這條消息,但他仍然十分淡定地先回到了家中,面無半點喜色。沒過多久,御史親自登門宣旨,宣布了孫伏伽升遷的消息,一時間其家人都欣喜若狂,唯獨孫伏伽依舊喜怒不形于色,仿佛對此并不在意。此事傳出后,人們紛紛將孫伏伽比作當年聽聞長子去世卻依舊神色自若的東吳丞相顧雍,對其沉穩的性格佩服不已。
唐太宗即位之后,孫伏伽很快被賜爵樂安縣男,又升任為大理寺少卿。盡管史書中沒有明言,但許多人都據此推測孫伏伽實際上參與了唐太宗為了與太子李建成奪權而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并在其中有所貢獻,這才火速得到了提拔。不過,從孫伏伽沒能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且只被封為男爵來看,其功勞應該不是很大。
眾所周知,唐太宗是一位武德充沛的帝王,如果不是當了皇帝,他完全可以被稱作是唐初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在隋朝末年的動亂中,唐太宗通過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軍閥證明了自己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而在此之外,他還弓馬嫻熟,尤其喜好游獵。
即便是當上皇帝后,唐太宗仍然經常外出打獵,孫伏伽見狀,立刻上書勸諫道:「臣聞天子之居,禁衛九重,出也警,入也蹕,非直尊其居處,為社稷生人計也。 比聞陛下走馬射帖,娛悅群臣,殆非所以導養圣躬、垂憲后代,此直少年諸王務耳,安得既為天子,尚行之乎?竊為陛下不取。」
相傳,為了阻攔執意出宮游獵的唐太宗,孫伏伽曾攔在御馬前將韁繩綁在自己身上死諫。盡管真實性存疑,但這無疑體現出了人們心目中孫伏伽剛直、忠誠的形象。而在史書中,受到勸阻的唐太宗則欣慰地回復道:「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瘳乎!」從此,唐太宗便不再隨意外出打獵了。
後來,孫伏伽曾短暫因受牽連獲罪而被免官,但很快就又被起用為刑部郎中,后轉任大理寺卿。 又過了許久,孫伏伽被外調為陜州刺史,并在這一崗位上一直工作到了致仕。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孫伏伽在家中去世,這位以敢言直諫、剛正不阿著稱的史上首位狀元盡管沒能得到追封和賜謚,但其一生已經足夠傳奇,值得后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