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史上真實的慈安,才明白慈禧為何絞盡腦汁,一輩子都斗不過她
2023/09/18

前言

咸豐二年,在紫禁城殿內,一場皇家選秀正式開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數十名滿漢各旗的年輕女子捧著自己的八字赴宮,希望能夠為皇家留下一脈香火。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名來自滿洲鑲黃旗的女子,她們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慈安入宮:名門閨秀的榮耀之路

慈安原名鈕祜祿氏,來自滿洲第一大姓鈕祜祿家族,這是數代為皇室效力的名門望族。作為家族嫡女,她從小生活富裕體面,受過完善的文化教育,早已是聯姻對象爭相覬覦的閨中佳麗。

而慈禧雖然同為鑲黃旗人,但是只是小旗人家庭出身,不乏兄弟姐妹,生活捉襟見肘。她從小就 遠大于同齡女子的聰慧和野心,殿試是她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

果然,名門出身的慈安很快便得到皇帝的青睞。她在入宮后三月就被封為貞嬪,又在半年之內晉升為貞貴妃,身份等級在眾妃嬪中數一數二。

其時,登基不過兩年的咸豐帝剛剛喪偶,帝位旁懸空多時的皇后之位亟待填補。慈安便順理成章地被立為新皇后。

而慈禧則是步步為營,由下至上經受著宮廷的錘煉。她初入宮時只是個蘭貴人,兩年后才被封為懿嬪,又過了兩年,才在生下皇長子載淳后晉級為懿妃。

可見,盡管同批入宮,但慈安與慈禧的初期待遇差異甚大。

按照滿清的口碑,這主要是因為慈安的家世清白,德性端莊,加之她的才華修養也頗獲皇帝賞識。

而野心勃勃的慈禧,其實尚難與嫡妃相提并論。然而,命運女神的安排還遠未到頭。歷史的長河即將開啟她們命運的新篇章。

當慈安被封為皇后那一刻,紫禁城內響起了熱烈的慶賀聲。身為嫡妃,她理應接過這崇高而繁重的重任。朝中百官前來賀喜,悉數表示對新任皇后的忠心。

那一日,慈安著嫁衣,姿態從容地接受眾人祝福。她明白,自己終于向名門女子的最高榮耀又邁進了一步。未來的日子,她將以皇后之尊引領后宮,輔佐君主,為這天下江山盡一份心力。

而一旁的慈禧,眼中則閃過隱忍的光芒。她現在只是個第三等的懿嬪,尚待后宮排名。而自己一心想要參政會晤,保家衛國。

命運的安排總是這樣不公、讓人難以預料。但是她明白,只要自己足夠聰慧和堅韌,終有一天,那冠也會戴在自己的頭上。到那時,自己定會開創出一番新的風云際會。

慈禧入宮:步步為營向上攀升

時年三十出頭的咸豐帝英年早逝,結束了他短暫的11年統治。此時,太子載淳年僅6歲,慈安與慈禧成為垂簾聽政的兩位皇太后。

咸豐帝生前有先見之明,特意下詔將朝政大權分給兩人。他明知慈禧才干出眾,日后定會獨攬大權,所以留給慈安御賞印,慈禧同德堂印,以求兩人均衡,互相制約。

果然,慈禧太后頭腦清晰,政治手腕高明,而慈安太后則憑借自身的氣質德行和旗人勢力,維持著兩人在朝堂上的平衡。

在辛酉政變中,慈禧運籌帷幄,設計清除溥位,證明了她的決斷手腕。但沒有慈安在關鍵時刻的點頭支持,這場政變注定要失敗。

可見,盡管慈禧才干出眾,但始終難脫嫡庶之分,需要慈安撐腰。而兩人合作無間,使得少主得以穩坐龍椅,太和長期維持。慈禧太后在得知咸豐帝駕崩的那一刻,難掩內心的激動。

她明白,自己夢寐以求的歷練時刻終于來了。多年來,她一直不甘心于嫡庶有別,現在終于有機會通過自己的能力,在朝堂上嶄露頭角。

在喪期結束后,慈禧太后迫不及待地召開朝議,商討國事。

她提出的種種建議無不精辟可行,讓在座的親貴們刮目相看。

慈安太后雖然是正妃,但她也不得不佩服慈禧的政治手腕與膽識。更難能可貴的是,慈禧并未因得志而驕傲自滿,反而對自己的建議辯證求是,一點也不強詞奪理。

這樣淳樸穩重的為人,確實堪當大任。于是,慈安太后當場表示完全信任她,支持她處理國事。

從此,兩宮太后彼此信任,共同參與朝政。在重大決策上,慈禧擘畫大局,而慈安則提供德政智慧。兩位英明的女性聯手,使這位6歲的小皇帝得以穩坐龍椅,為后世太平長治之世打下堅實基礎。

如此團結互信、并駕齊驅的局面,正是先帝臨終時的心愿。慈禧太后明白,要讓這脆弱的和睦局面長久延續,自己還需更加謹言慎行,爭取慈安太后的信任。

歷史學家分析太后的關系時指出,慈安善于審時度勢,明智地讓出朝政第一線;而慈禧則憑借遠超同儕的才能逐步坐穩朝堂。兩位心思縝密的女性,各取所長,最終達成了精妙的均勢局面。

這也使得野心勃勃的慈禧無法在朝堂上壓倒慈安分毫,只能繼續忍耐著嫡庶之序,并伺機而動。

兩宮太后:一隅不讓的精妙均勢

在兩宮太后的合作下,同治年間的朝廷表面風平浪靜。然而,兩人如履薄冰的關系在許多細節中依稀可見。

慈禧為人漂亮多姿,喜歡打扮和享樂。而慈安則行事低調,追求簡樸之美。她經常勸說嬪妃不可奢靡,要勤儉持家。

朝中大臣向慈安進貢的禮物,她也多數婉言謝絕,用以濟貧困。這在當時的封建禮教看來,無疑是位明君賢后的表率。

慈安深得民心的同時,也贏得了同治帝的親近。作為慈禧的獨子,同治帝卻與生母關系疏遠,而視慈安如母。

有一次,慈禧過分管教幼帝,引得他反感。慈安見狀,體恤地將同治帝攬入懷中,輕聲安撫。同治帝也感激慈安對自己的關愛。

後來,同治帝違背慈禧意愿,獨斷選擇心儀的阿魯特氏為皇后。慈安則大力支持幼帝此舉,進一步受到他的信賴。

慈安出身名門,德高望重,又得帝心。即使慈禧才華出眾,也無法在朝堂上壓倒她分毫。只能忍氣吞聲,繼續耐心積蓄實力。

不過,慈禧的野心從未消減。她時刻牢記自己是皇帝生母,總有一天會成為真正的太上皇太后。

為達目的,她甚至暗中與心腹安德海勾結,搜刮巨額財富。後來此事被山東巡撫揭發上報,慈安單獨截獲了折子。

她沒有將此事告知慈禧,直接下令將安德海正法,以絕后患。這使慈禧心生警惕,生怕慈安有朝一日會依據咸豐帝的遺詔,廢掉自己。

于是,在這隅不讓的相持中,兩人關系已經陷入微妙的對立面。這天,兩宮太后一同參加慶賀皇上的萬歲節。只見慈安容光煥發,和藹可親。而慈禧雖舉止得體,眉宇間卻透著難掩的鋒芒。

散會后,太監悄悄對慈禧稟報,慈禧苦笑不語。她明白,自己的野心終究是難掩的。而一個6歲的孩童,自然更依戀那位和藹的慈安姑母。

她輕嘆一聲,帶著幾分落寞離去。命運的齒輪緩緩轉動,她能做的,就是靜觀其變,等待時機來臨。

慈安猝然離世:宮廷的陽光消逝

距慈禧入宮已經三十年了。雙方的關系在表面維持得溫和,但暗流已經翻騰不休。無數次,慈禧凝視著自己手上的同德堂印,咬牙切齒。她渴望朝堂之上真正做主,但是慈安始終是那道無法跨越的坎。

直到有一天,紫禁城內發生了轟動一時的變故。這天清晨,宮女進宮伺候,卻在慈安的寢宮發現她已經病逝。當天太醫檢驗后,判斷她是突發急癥而亡。

慈安的猝然離世讓朝堂為之震驚。按理說,她時年尚輕,正值壯年,卻在一夜之間命喪黃泉,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宮中上下為慈安舉哀三日,同治帝也十分悲痛。百姓得聞太后駕崩的消息,也紛紛前來哭祭,感念她的恩德。

唯獨慈禧在表面哀悼的背后,隱藏著說不出的興奮與釋然。 假以時日,她終于可以獨攬大權,一統朝政。她苦心孤詣幾十年的心愿,終于要實現了。

然而,這也給她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孤獨感。多年來,慈安一直是她在后宮中的知心朋友、堅強后盾。即使相處多有矛盾,她們也默契地維持著表面的和睦相處。

而今,自己在這皇宮深處,真正孤身一人了。當晚,慈禧獨自在寢宮中靜坐,久久無法入眠。她回想起自己初到宮中的情形。那時她不過是個滿懷理想的年輕女子。

而慈安早已是嫡妃皇后,對自己照拂有加。

結語

後來歲月變遷,兩人本是一體,卻因權力之爭漸行漸遠。但每每想到慈安那張和藹的臉龐,她還是不免感慨萬千。

「人生如戲,幾度風雨。你我本是知音,也終難如初。」

她輕聲自語,窗外風聲似是嗚咽,為這宮廷的陽光而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