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25歲當監國攝政王,三年后清朝滅亡,1951年去世,活了68歲
2023/09/15

載灃,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運氣最好的王爺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本,載灃只是和碩醇親王(鐵帽子王之一)奕譞的第七子,還是個庶子,是沒有機會繼承王爵的。

但是,由于載灃的二哥載淳入繼帝位(即光緒帝),其他幾個兄弟又都已經去世了,所以在他父親去世之后,他就繼承了王爵,那時候他不過七歲而已。

一個七歲的孩子,就已經是鐵帽子王了,這樣的運氣可以說是沒誰了,然而這還只是他人生的起點而已。

盡管載灃的父親是側福晉劉佳氏,但他的嫡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婉貞,因此他自從繼承醇親王爵位之后,就備受關注,也是慈禧太后最為看重的王爺之一。

1901年,《親丑條約》簽訂之后,發生了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事件,清廷準備派人去德國道歉。

當時,人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第一個想到的使者人選,就是載灃,她隨即任命載灃為頭等專使大使,到德國去道歉。

這份差事看似恥辱,其實是一個漲見識的大好時機,載灃來到德國之后,因為不卑不亢而被稱之為賢王,還備受德國人的禮遇,後來他游覽了德國多地,他由此意識到清朝與世界強國之間的差距,暗地里下決心要挽救大清。

回國之后,載灃就因為圓滿地完成差事而受到慈禧太后嘉獎,自那之后開始參與朝政,逐漸成為中樞重臣之一。

并且,慈禧太后還將自己美貌能干的養女,也就是心腹大臣榮祿的女兒嫁給載灃,兩人婚后感情和睦,還于1906年生育了第一個兒子溥儀,也就是末代皇帝。

1908年十一月,光緒帝去世,病中的慈禧太后開始挑選皇帝人選,許多大臣提出立一位年長的宗室成員為帝,但慈禧太后為了自身利益,就將載灃年僅兩歲的兒子立為新帝,并任命載灃為攝政王。

第二天,慈禧太后就去世了,她臨死前留下遺詔:

以后軍國大事,攝政王當秉承隆裕太后意旨辦理。

這里說的隆裕太后,就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也就是光緒帝的皇后,慈禧太后臨死也不忘記將權力交給自家人,可見她多麼自私,而這也為日后的朝堂紛爭埋下了伏筆。

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溥儀繼位為帝,載灃以攝政王的身份輔政,但大權實際上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

載灃有志報國,而隆裕太后只想緊握權力,并且兩派之間還存在嚴重的分歧,因此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在載灃執政的三年時間里,他都在試圖力挽狂瀾,為此他組建了皇族內閣,還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終究無法挽回大清倒台的頹勢。

事實上,載灃雖然有很大的志氣,但學術界多數人認為,他的能力其實不怎麼樣,他是被硬推上攝者王這個職位的,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

盡管載灃十分努力,但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無用功,并且他在與隆裕太后以及袁世凱的斗法中,最終也都敗下陣來,他在位的時間越長,他越發意識到自己無能為力了。

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這個時候的載灃,已經不怎麼關注朝政了,朝廷的政令大多出自于隆裕太后之手。

眼看大清就要滅亡了,載灃開始為自己找后路,他認為自己保護不了大清,怎麼著也得保護好家人吧。

左右權衡之后,載灃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于當年10月30日下達罪己詔,并宣布解散皇族內閣,辭去攝政王職務,仍以醇親王的名義退居王府。

載灃的這個做法,受到了革命黨人的一致好評,許多人認為他是個顧全大局的賢王。

而就在載灃辭職后不久,袁世凱就來了一出逼宮大戲,迫使隆裕太后下達了退位詔書,大清就此滅亡。

不過,清朝雖然滅亡了,但由于皇室優待條件的存在,溥儀得以繼續住在皇宮,還可以保留皇帝尊號,還可以享受一大筆撫養費。

除了溥儀之外,清朝的各位王爺,也可以繼續保留自己的府邸,尊號也可以保留。

事實上,在清朝歷史上,絕大多數王府其實都不是私人財產,而是屬于朝廷的,只是賞賜給王爺居住而已。

但自從清朝滅亡之后,由于種種原因,王府就變成了王爺的私人財產,恭親王府如此,醇親王府也是如此。

載灃在失去清朝這座金礦之后,能夠繼續保留醇親王府,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他也由此得以生活無憂,開始享受恣意生活。

據說,載灃辭職之后,曾神情自若地說,「從今天起我可回家抱小孩了」,可見他在攝者王這個職位上,確實不大舒心,并且他已經放棄了挽救大清的理想了,對于清朝的滅亡,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而載灃審時度勢,堅持辭去攝政王之職,為他贏得了口碑,也讓他贏得了生存空間。

據記載,大約在1924年前后,孫中山曾登門拜訪載灃,兩人進行了深入交流,由此成為了知己。

當時,在許多人眼中,載灃就是個窩囊廢,也是個庸碌王爺,但孫中山卻評價他說,他能在辛亥革命后辭去攝政王之職,是愛國的行為;他能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擺在個人利益前面,也是難更可貴的。

并且,孫中山還對載灃在辭職之后不問政治,也不參與復辟活動,給予了充分地肯定。

而在載灃眼中,孫中山并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走到哪里都要革人的命,他展示出了極大的寬容心,這讓載灃感到有些意外。

經過這次談話,載灃與孫中山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兩人在臨分手時合影留念,并約定下一次由載灃拜訪孫中山。

很難想象,一位革命領袖訪問一位被革命推翻的封建政權實權人物,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然后,讓載灃想不到的是,他與孫中山分別后不久,孫中山就因病去世了,這讓載灃感到十分難過,還在王府中設靈堂祭奠孫中山。

也正是在孫中山造訪醇親王府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馮玉祥在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皇宮。

溥儀出宮之后,先是返回醇親王府居住,但沒住多久就在日本人引誘下,去到天津居住。

其實,載灃支持保留帝制,但他不支持載灃與日本人走得太近,而日本人也曾多次派人與他解觸,但都被他婉言拒絕。

1931年,溥儀不顧載灃的勸阻,執意到偽滿洲國擔任執政,之后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日本人又多次派人聯絡載灃,但載灃依然不為所動。

說起來,溥儀倒是個孝子,他沒有強迫父親載灃去偽滿洲國,還出錢資助載灃,將醇親王府的一應開銷全包了,讓載灃繼續過上了富貴生活。

1934年7月,載灃曾帶著幾個子女到長春看望溥儀,溥儀及日本人多次邀請他擔任要職,但他見溥儀不過不過是個傀儡皇帝,日本人也不是善茬,便選擇拒絕。

在長春住了一個多月,載灃看準機會逃走了,之后他返回北京,以皇族遺老的身份居住,沒事的時候就讀書寫字,為了順應潮流,他還為自己改了個名字,叫做載靜云,意思是他只想平靜地過閑云野鶴的生活。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1837年日本全面侵華,載灃在北京實在待不下去了,于是舉家來到天津。

但不幸的是,北京淪陷后不久,天津也淪陷了,好在載灃居住在租界之內,因此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

在天津居住的日子里,載灃的生活倒也富足,但他沒有忘記自己在北京的祖產,也就是醇親王府,他一直派人去打理,醇親王府得以保全。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載灃返回北京居住,當他得知兒子溥儀被送到蘇聯關押之后,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但也無可奈何。

之后,載灃繼續住在醇親王府,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但此時他失去了所有生活來源,他的日子開始越來越不好過。

隨著時間的流逝,醇親王府的仆人們逐漸離去,一些建筑也逐漸老化,無法再住人了,載灃生活開銷很大,根本無力進行修繕。

在此期間,載灃變賣了許多財產,尤其是他在天津的私產,以供家庭開銷,以及養育幾個子女。

說起來,載灃還是個多子多福之人,雖然他只有一妻一妾,卻為他生育了多達四個兒子和七個女兒,并且大多數子女都活了下來。

載灃再次返回北京的時候,除了溥儀和溥儀兩兄弟被俘之外,還有七個孩子還活著,分別是兒子溥任,以及女兒韞龢、韞穎、韞嫻、韞馨、韞娛和韞歡,這些孩子大多都在他身邊。

所以說,載灃的晚間生活,雖然不像以前那麼富貴了,但好歹是安靜祥和的,在家人的陪伴下,他過得倒也開心。

1948年1月,傅作義和平起義,解放軍就要進入北京了,新的世界也即將到來。

那段時間,載灃每天都要用收音機聽取相關信息,在經過詳細的分析、判斷和權衡之后,他又作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那就是熱情地歡迎解放軍入城。

正如載灃在日記中所言:

正月,北平局部開始和平矣……解放軍入城尚俱安靜。

載灃意識到形勢已經不可逆轉了,于是轉而投向解放軍,這份審時度勢,日后讓他受益匪淺。

新中國成立之后,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載灃可以繼續保留醇親王府,唯一的區別在于,他徹底成為社會大家庭當中的一份子了,與尋常老百姓一樣,不再有任何特權了,需要靠雙手養活自己了。

載灃的家庭很大,子女又多,之前他就已經不那麼富庶了,現在生活壓力更大了,這讓他備受煎熬。

而就在載灃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消息傳到他耳中,說許多政府機構或者部委大院,因為沒有地方辦公,正在四處尋找辦公場所,有些單位看中了醇親王府,想要購買醇親王府。

這就讓載灃十分為難了,因為他什麼都不剩下了,就只剩下一座王府了,這是他祖上傳下來的,他能夠賣掉嗎?

事實上,醇親王府的歷史十分悠久,這所宅院原本是康熙時期重臣明珠的府邸,明珠去世后由其長子納蘭容若居住。

乾隆時期,和珅權傾一時,他看中了明珠府邸的富麗堂皇,以及府中珍藏的寶貝,于是向明珠的后人索要,但未遂。

後來,和珅就羅織明珠后人的罪名,將其一網打盡,然后將明珠府據為己有,一直到嘉慶四年和珅倒台之后,明珠府這才被嘉慶帝賞賜給弟弟成親王永瑆,明珠府由此變成成親王府。

光緒年間,成親王府被轉贈給醇親王奕譞,醇親王府由此而來。

光緒帝在位期間,奕譞備受恩寵,得到了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的超然待遇,成為清朝第十一位鐵帽子王。

而載灃在繼承醇親王爵位的同時,也繼承了所有家產,包括醇親王府在內,當時他是清朝最有權勢的王爺之一,也是最富貴的王爺之一。

只不過,隨著清朝滅亡,載灃的財產逐漸縮水,到他再次返回北京的時候,除了醇親王府這所龐大的宅院之外,已經一無所有了。

對于醇親王府,載灃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因為它見證了載灃家族的歷史,也是清朝興亡史的縮影,他打心眼里是舍不得賣掉的。

但是,載灃也有現實壓力,一方面他確實窘迫了,急需一筆錢來維持生活,并且醇親王府急需修繕,也根本拿不出錢來;另一方面,提出購買醇親王府的是政府單位,載灃必須謹慎對待才行。

在經歷了漫長的思考之后,載灃認為自己不能活在過去,必須用行動證明自己是社會大家庭的一份子,也為國家出一份力,才能生存下去。

并且,出售醇親王府,載灃認為可以解決現實困難,他還可以有錢另外單獨購買住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更為重要的是,只有出售醇親王府給國家,醇親王府才能被修繕,也才能保存下去,只要醇親王府能夠保存下來,他就不辱沒先祖了。

1950十月,載灃讓兒子溥任全權負責出售醇親王府,溥任參考恭王府拍賣的價格,最終以九十萬斤小米的價格,將醇親王府賣給了國立高級工業學校。

其實,這個價格依然是賤賣了,因為醇親王府規模浩大,地理位置優越,如果放到現在的話,絕對是個天價。

但是,因為生活和局勢所迫,載灃也只能忍痛割愛了,而就在達成售賣協議之后,他將七個子女召集到了身邊,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就如何分配售賣款展開討論。

載灃作為大家長,做出了最終決定,他將贖買款的一半用于另外購買住宅,另一半則平分給身邊的七個子女,以及溥杰,唯獨沒有溥儀的份。

載灃的這個決定可謂用心良苦,首先他沒有重男輕女,不但兒子可以分財產,女兒居然也可以,而且是跟兒子平分,這份開明和心胸,不像個封建社會的王爺能夠擁有的。

其次,除了給身邊的子女分財產之外,載灃還給正在獄中的溥杰也分了財產。

當時,溥杰和溥儀已經從蘇聯回國,被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按道理來說,載灃是可以不給他分財產的。

但是,載灃考慮到溥杰有妻子和兩個女兒,生活十分窘迫,就分給他一份財產。

最后,載灃沒有給溥儀分一分錢財產,不是因為他不認溥儀這個兒子了,而是因為溥儀沒有妻子,且無兒無女,暫時不需要他救濟,就就把本應該分給溥儀的錢,先分給其他孩子救急。

再一個就是,溥儀作為末代皇帝,身份特殊,載灃也不便給他分財產,不然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更何況,溥儀已經過繼給同治帝載淳,在名義上已經不是載灃的兒子了,他就更加沒必要分給溥儀財產了。

總之,載灃在分財產的時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得到了所有孩子的認可。

在分好財產之后,載灃在醇親王府不遠的魏家胡同購買了一所很大的住宅,用于自己及妻子居住,他的幾個孩子則在他處購房或者租房居住。

1951年,載灃因為偶感風寒引發其他疾病,于當年二月三日去世,享年68歲,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葬禮規模浩大,由清朝宗室成員載濤一手操辦。

回顧載灃的一生,可以說是大起大落,但他的運氣很好,而且每次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就導致一個結果,他雖然是清朝最后的實際統治者,卻有一個很好的結局,反觀其他清朝王爺,則大多數結局都不好。

可見,載灃雖然能力不怎麼強,不是個合格的攝政王,卻也是個懂得審時度勢之人,而且在生存問題上是有大智慧的,他以一己之力保全了整個家族,其后人當中出了很多名人,并且繁衍至今,這一點也沒幾個王爺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