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入獄到死只有5天,臨終與嘉慶談話,說出了誰才是大清第一貪
2023/09/19

前言

雍正四年冬,寒風瑟瑟,一聲啼哭劃破長安城的寧靜。和珅出生在一個沒落官宦之家,父親是三等輕車都尉,母親早逝,家境清貧。

作為家中的長子,和珅從小就頂著滿門期盼讀書。他有著異常敏銳的悟性,不到10歲就能誦誦四書五經。父親有時忙于公務,和珅就一個人在院中苦讀,即使北方的寒風吹得他雙手凍紅,他也絲毫不在意。

一、寒門中的悟性兒童

9歲那年,和珅失去了母親。他悲痛欲絕,整日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父親忙于工作,無法照顧,只得讓老管家勸解。和珅哭著說:「我再也見不到娘親了,以后我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功名回來,讓娘親在天之靈也能夠欣慰。

父親聽說兒子這樣說,非常欣慰。之后,父親把家里所剩不多的書全部給了和珅。和珅天資聰穎,對古籍了解日深,經常能背誦出老管家也未必知道的故事。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和珅15歲那年,父親也因病去世了。養育兒子的重任落在了老管家肩上。和珅再也按捺不住哀痛,整日伏案痛哭。老管家安慰他要振作,并許諾會照料他讀完書,考個好功名。

和珅擦干眼淚,重拾書本。他發誓一定要實現母親和父親的心愿,讓親人在天之靈能夠驕傲。寒窗苦讀的日子雖然艱辛,但是和珅沒有絲毫怨言,只求一個出頭之日。

二、科場失意的挫折人生

雍正十一年,和珅18歲,考了第一次鄉試。這次鄉試他準備了整整一年,看了數百本書籍,對題目了如指掌。而且他還勤加練筆,要讓體弱的自己寫出有力的文字。

然而結果令他萬分失望,和珅并未在題名中見到自己的名字。他整日閉門不出,任憑老管家怎麼安慰也無心聽講。

于是和珅重新開始準備。他早起苦讀,晚上還點著油燈看書。有時夜深人靜,他會自言自語:「娘,您在天之靈一定也希望我成才。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待!」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和珅再次落第的消息仿佛晴天霹靂,使他整個人陷入崩潰。明明題目他都熟記在心,但就是在緊要關頭寫不出來。

和珅點點頭,第三次開始準備考試。他絲毫不敢有懈怠之心,生怕自己再次失敗。

三、宮廷生活的際遇轉機

25歲那年,和珅第三次落第的消息傳來。他再也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決定放棄科舉,改走低級官場之路。

在老管家的引薦下,和珅成為了一名皇宮侍衛。這工作雖然夜深人靜,但和珅并不在意。他只想借此謀個口飯,過完這平靜而又簡單的一生。

一天深夜,乾隆年輕的帝王想出宮游玩,命丞相同意夜游。丞相不敢違抗,只得答應。這時值夜班的和珅挺身而出,乾隆被和珅的回答打動,覺得他果斷雋永,極具才干。次日,乾隆命人將和珅召見。

和珅跪地磕頭,激動不已。他終于見識到,人生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也需要天時地利的恰到好處。

從此,和珅侍奉在乾隆身邊,經常陪同皇帝游玩談天。他溫潤恭順,深得乾隆喜愛。終于,命運的齒輪轉動,他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四、權傾朝野的捷徑成功

和珅終日伏侍在乾隆身邊,深得乾隆信任。他先被提括為掌管皇宮貢品的校尉,不久升任為戶部右侍郎,開始掌控大清的財政大權。

乾隆十分喜愛藝術,數次南巡江南,興建園林樓閣,金銀是地里長出來的。朝中的臣子上書國庫空虛,乾隆不以為然,只說有和珅在,財政自會運作通暢。

和珅明白皇帝的喜好,每每從南巡歸來,都要向乾隆呈上各地貢品。乾隆便更加寵信他,甚至不把他當外人,稱他為「國舅」。和珅的權力也越發加強,有人說一日不見和珅于朝,則朝政必定癱瘓。

漸漸地,和珅手握大權,發官職,左右朝政。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初衷,始終謙遜做人,小心說話,深得乾隆歡心。

在乾隆退位前,和珅已坐擁千金萬貫。但和珅明白,好景不長,遭人嫉恨則是必然。所以他悄悄囤積錢財,以防將來之需。

五、寒山寺外的末路人生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嘉慶繼位。嘉慶一登基就將和珅抓入獄中,并派人抄家。抄出的家產高達八億兩白銀,數額之大令嘉慶自己也咋舌。

于是,嘉慶親自前往獄中審問和珅。

他逼問和珅的罪證,認為和珅是大清第一大貪。

和珅并不否認自己貪污腐敗的行為,但他認為真正的「大清第一貪」還要居上再居上,言下之意就是乾隆才是真正揮霍無度之人。

聽到這話,嘉慶勃然大怒。但細想下來,的確國庫空虛是因為乾隆揮金如土所致,和珅不過是順應旨意之舉。

最后,在和珅哀求下,嘉慶允他死后全尸。當晚,和珅在寒山寺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雖然貪得無厭,但也算了結了一生之命運。

六、歷史的復雜性與啟示

和珅的成功與貪婪,固然不可取。但其命運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縮影。他是一個悟性超群且努力向上的孩子,可科場失意終結了他的夢想。後來機緣巧合進入宮廷,獲得乾隆的知遇,這無疑是他人生轉折點。

在乾隆朝,皇權無限膨脹,國庫不斷流失。和珅只是順應皇權旨意行事,以防備自己遭禍。這種防微杜漸的心態也并非全無道理。

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不應用非黑即白的視角審視。歷史值得我們深思,也讓我們學會寬容。只有放下成見,才能汲取歷史的精華。

結語:

和珅一生的經歷,展現了人性光明與陰暗的兩面,也折射出封建專制下個人命運的無奈。他從一個 書生跌落為科場失意者,后又憑借機遇飛黃騰達為「國舅」

;他手握大權,又在權力交替時被拉下馬掃地。

他的成功源自個人悟性,也有皇恩知遇的偶然因素;他的腐化墮落既受專制體制的影響,也來源于人性的貪婪之處。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能概括。

審視一個時代,我們既不應懷有幻想,也不能做成見的判斷。唯有抱著開闊的胸襟,平和的心態,才能盡可能全面地理解歷史的本原面目。

歷史值得我們銘記,但亦應警醒我們反思。每個人都生而平等,機緣造就命運,命運又塑造一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歷史長河中浮沉,都會留下自己的一筆。當下是否心懷天下,積極而又寬厚,這對一個國家未來的歷史畫卷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