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宰相告老還鄉后,與地方縣令相比,誰的權力更大?!
2023/10/20

在古代官僚體系中,宰相和縣令之間相隔的可不止十萬八千里。丞相是百官之首,日日和皇帝朝夕相對,而縣令,連見宰相一面都是莫大的榮幸。

如果是同期為官的話,縣令在宰相肯定是要言聽計從,低眉順眼的,畢竟自己和對方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宰相更有權威,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倘若換成了告老還鄉的宰相呢,按照法律,這時候的宰相已經是平民百姓了。那麼他還能像以前一樣差遣縣令嗎?他們究竟誰的權力大。

宰相制度的前世今生

宰相制度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起源于春秋時期,真正確立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目光長遠,直接廢除了分封制,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是權力大,責任就越大,秦始皇的工作量一下子大的許多,每天筋疲力盡。而且所有的事情都由一人抉擇,也很容易出現差池。

秦始皇扶著額頭,心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不然我皇帝的特權還享受到,人倒是先累倒了。萬一出現差錯,可不是鬧著玩的。」

想到這里,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手下的人,說:「事分輕重緩急,人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以后這些小事就交給你們來干吧。」

為了國家穩定發展,秦始皇決定把一部分權力下放給臣子,但是要避免權力過于集中。

就這樣,屬于中國的三權分立誕生了。

秦朝時,丞相行使行政權,太尉手握軍權,御史大夫主管監察,他們都是宰相。其實宰相某一個特定的職位,而是一個體系,下面有很多個崗位。

而且在不同的時期,宰相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唐朝是中書令、尚書令等,宋朝同中書門下章事和樞密使等。

但是不管稱謂是什麼,宰相的任務始終只有一個——為皇帝服務。他們幫皇帝處理一些繁瑣的事務,再由皇帝做出最后的抉擇。

乍一看,宰相在皇帝面前沒什麼地位,一個純純的打工人罷了。不過皇帝要提高宰相的辦事效率,就不得不賦予他們一些特權。

這種特權在皇權面前微不足道,但是在朝廷之外,就足以讓宰相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宰相是皇帝的代言人。

宰相之下的官員,一般都是和宰相對接,再由宰相決定要不要把他們的政見遞上去。這就意味著百官需得以宰相馬首是瞻,宰相自然而然成了統領百官的人。

如此一來,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這還是皇權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要是皇權旁落,宰相就是最直接是受益者。

因為宰相可以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迅速實現對皇帝的控制,最典型的莫過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一直以來,相權和皇權都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也就是為什麼歷代皇帝總是想方設法限制、甚至要消滅相權。事實證明,在長達千年的爭斗中,最后皇權勝出了。

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之案,有罪無罪牽扯了上萬人,對朝廷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明太祖朱元璋,把所有的過錯全推到了胡惟庸身上。

趁此機會,朱元璋以宰相影響江山穩定為由,把宰相制度給廢除了。從此以后,朝廷再也沒有宰相這個職位,繁重的政務一下子又壓到皇帝身上。

沒過多久,後來的皇帝就忍受不了了,想恢復丞相制度。可是又怕打朱元璋的臉,所以退而求其次,設立了內閣,內閣首輔沒有宰相的名分,卻行使宰相權力。

內閣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隨著中國社會的結束,宰相才算徹底退出歷史舞台。由此看來,宰相一直是占據很重要的位置的。

宰相執掌風云一生,回鄉面對縣令,究竟要拿出什麼樣的態度?縣令在封建官僚體系又是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七品小官,執掌一方

按照品級的話,縣令是正七品官員。在宰相面前,確實是不過看。但是放在一個縣內,縣令還是很有話語權的。

別看古代文人一輩子忙著考科舉,真正能考中進士的還真不多。好不容易選出幾個進士,朝廷當然是流著自用,很少會派去地方,更別提是去縣里了。

縣令就算在怎麼能干,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就需要招募人才輔助。可是皇上根本沒那麼都時間去管縣里的小官。于是,皇帝把招人的工作一并交給縣令。

掌握了選拔人才的權力,縣令就很容易在這上面做文章,打造一個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團隊。唯一能限制縣令的,也只有直屬朝廷的監察大臣了。

可是天高皇帝遠,監察使日理萬機,根本不能全面限制縣令。而且朝廷的征稅問題,也是要經過縣令的。因此,縣令也是最容易出現貪污的職位。

古代甚至有「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如此看來,知縣在其所管轄的范圍內,豈不是有絕對的管理權。

退休丞相已經沒有官職的加持,和普通百姓一樣歸縣令管。按照法律的規定,退休的丞相已經不屬于官僚體系,他們應該按制度對縣令行禮。

遇到什麼需要縣令出面的事情,也需要依照程序提出申訴,再由縣令作出裁決。如果他們有異議,也不能直接對縣令不敬,否則縣令可以依法懲處。

無論如何,表面上縣令的權力絕對是在退休丞相之上的。因為縣令一發話,平民百姓沒有違抗的資格。告老還鄉的人,不管曾經地位多麼高,也只是一個平民。

不過,這都是制度層面的。俗語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往往當官的人更懂得人情世故,他們要往上晉升,就必須學會逢迎。

古代官員退休是沒有固定年齡的,但是干到宰相之位才退休的,至少也有幾十年的履歷。一個能在官場上摸爬滾打那麼久的人,什麼大場面沒見過。

縣令在他們眼里,也只是一個芝麻小官。遇上守規矩的還好,至少表明功法能過得去。如果遇上自視甚高,不把縣令放在眼里是退休宰相,縣令該如何應對?

畢恭畢敬,留足顏面

現實生活中,有時候人們并不會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這樣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此類迂回的方法,放到官場上同樣適用。

人家在朝堂干了幾十年,就憑他天天和皇帝針鋒相對,還可以安然回鄉養老,就可以看出他絕對不簡單。縣令官再小,也是體制內的人物。

縣令要是連這麼一點眼力見都沒有,前途堪憂。所以雖然縣令的手上的權力比前任宰相大得多,但是很少有人敢造次。

畢竟宰相是退休了,他的同事們可都在朝廷內好好干著呢。萬一把人惹急,他給朝廷的哪個人寫封信,那麼這個目中無人的縣令仕途也就完了。

最重要的是,丞相手里的人脈,對縣令來說,是極佳的資源。縣城一般距離京城遙遠,皇帝可能很難管。因此,縣丞的官員很少會被皇帝注意到。

如果縣令想要升遷的話,唯一的機會就是一年一度的績效考核。可是成功的機率非常小,而且歷時相當就。

實話實說,縣令想飛黃騰達,要不就是有錢疏通關系,再者是找人開后門。丞相和百官共事那麼久。連皇帝都要給他三分薄面,只要他一出門,升官發財不在話下。

全國有很多縣,能當退休宰相的縣令,不知道是多少輩子修來的福分。縣令不阿諛奉承就算,哪里敢去壓人家一頭。

大部分的縣令,在聽聞丞相回鄉的那一刻,就開始準備如何為他接風洗塵了。倘若真的把老人家哄開心了,要到一份推薦信,那麼馬上就可以咸魚翻身了。

退一萬步講,宰相為人公正嚴明,不愿意給縣令開后門。那他手里的人脈也是一個寶藏,以后走出去,就說一句和哪個宰相是熟識,不怕沒有好處。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縣令都會對退休宰相畢恭畢敬的,尤其是以下兩種情況。都知道,宰相是個高危職業,他們不僅要被敵對的政黨排擠,還要被皇帝打壓。

古代德高望重的宰相,很少能趕到退休的。有些所謂告老還鄉的,實際上是被皇帝給抄了家產,趕回老家的。這種宰相縣令一般不會搭理,以免惹禍上身。

另外一種是縣令本身自己比較牛,也就是那種有家世背景的人。他們有晉升去渠道,下來地方只是要給自己鍍鍍金,根本沒必要去逢迎任何人。

但是無論是什麼情況,縣令都不會用那點微不足道的權利去欺壓退休的宰相。人家早就擁有了更大的權利,縣令在他們面前賣弄,只會顯得更掉價。

況且,雖然縣令和宰相沒有共事的機會。畢竟是在為同一個皇帝工作,又沒有競爭關系。還不如雙方各退一步,相互尊重,至少保留一份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