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60年(清朝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定邊將軍兆惠率領大軍凱旋,乾隆帝親自帶領文武百官來到京郊良鄉迎接。不僅如此,乾隆帝還讓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他親自為兆惠牽馬。乾隆帝畢竟是帝王之尊,兆惠作為臣子,他哪敢讓乾隆牽馬,于是他跪下再三請求,最后乾隆帝象征性地牽了幾步,這才作罷。
一位將領,到底立了多大功勞,能讓皇帝為他牽馬呢?答案是,兆惠歷經6年鏖戰,收復了大清近六分之一的國土。這樣的功績,如果放在歷朝歷代,都能列在武將排行榜的前列。
歷史上的兆惠,到底立了什麼大功呢?本文,筆者將以史料為依據,為大家展現清代名將兆惠的傳奇人生。
兆惠雖然是名將,但他的出身并不高。根據《清史稿·卷三百十三》記載:
兆惠,字和甫,烏雅氏,滿洲正黃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孫。
兆惠,字和甫,來自滿洲正黃旗烏雅氏,和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德妃烏雅氏)是同族,按照輩分,他是孝恭仁皇后的孫輩。不過,孝恭仁皇后是正黃旗包衣出身。兆惠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他出生的時候,其家族還并不顯赫,他的父親只是一個都統。雍正登基后,烏雅家族才成為貴族,但和滿洲八大姓相比,烏雅家族還是差了很多底蘊。再加上兆惠只是孝恭仁皇后的旁支族人,因此在雍正初年,他并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軍中的一位普通筆帖式(低級別文員)。
雍正七年,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兩年后,兆惠經過族人的推薦,擔任軍機章京(正五品)。
雍正見兆惠為人果敢,便重點培養。兆惠在雍正朝,先后擔任兵部郎中、內閣學士、盛京刑部侍郎等職,算是烏雅家族中,比較得力的人才了。
雍正去世后,兆惠名聲不顯,他在盛京熬了幾年后,被任命為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約在乾隆十年,兆惠被調回京城,擔任刑部右侍郎。
乾隆十三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攻占小金川,反叛清朝,史稱「大小金川之亂」。乾隆帝先后派張廣泗、訥親二人都未能平定叛亂,最終任命傅恒、岳鐘琪經略金川事務。
兆惠此時剛被調任戶部侍郎,他主要的任務是往前線運糧。兆惠在督辦運糧事務時,發現以前往金川運送糧餉、派駐兵馬的數據都有虛假,他果斷上書給乾隆帝。待傅恒平定大小金川之后,乾隆命傅恒徹查,查出兆惠所奏內容全部屬實,兆惠因此得到乾隆帝重用,他被任命為山東巡撫。
乾隆十五年,兆惠被乾隆調到軍機處,正式參預軍務。從一名筆帖式,到督運糧草,再到擔任巡撫和軍機大臣,兆惠用了19年,完成了逆襲。
乾隆十八年,西北準噶爾汗國發生內亂,乾隆帝打算趁機消滅這個康熙、雍正兩朝都未能徹底征服的蒙古部落。
準噶爾汗國就是明朝蒙古三大部落之一的瓦剌部。在明朝后期,瓦剌部被韃靼擊敗,逐漸西遷到現在新疆北部、青海、內蒙古西部一帶。清朝初期,準噶爾汗國投降皇太極,但在康熙、雍正時期先后幾次叛亂。乾隆時期畢其功于一役,終于將其剿滅。
關于乾隆朝平定準噶爾之戰,各方史料記載得都比較復雜。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場戰爭,筆者為大家捋一下戰爭經過和關鍵人物。 戰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筆者稱之為「主動出擊階段」。乾隆十九年,乾隆帝覺得時機成熟,任命班第為定北將軍(北路軍)、永常為定西將軍(西路軍),兵分兩路進攻準噶爾。兩路大軍勢如破竹,和碩特拉藏汗之孫阿睦爾撒納投降清朝,清軍基本上剿滅或招降了準噶爾一半的兵馬。這一階段,在朝中運籌軍務的是首席軍機大臣傅恒,在中途為兩路大軍督運糧草的是兆惠。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兆惠在西路軍在烏里雅蘇台設立一個專門中轉糧草的驛站,而負責這個驛站的將校名字叫阿桂。阿桂的軍旅生涯,就是從此時開始的。
第二階段:筆者稱之為「反敗為勝階段」。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包圍了北路軍主帥班第的大賬,班第當時只有500人,寡不敵眾,自盡殉國,和班第一起殉國的還有鄂爾泰之子鄂容安。
班第之死,導致北路軍的形勢急轉直下。而西路軍主帥永常聞訊后,不僅不去救援,反而下令撤軍。乾隆帝大怒,撤掉永常定西將軍之職,任命策楞接任
也就是說,乾隆在第一階段派往西北的兩位主帥,一個自盡殉國,一個被撤職問罪。
乾隆帝為了扭轉局面,把負責督運糧草的兆惠頂到最前線。兆惠臨危受命,帶領押運糧草的兵馬火速馳援,他一路收攏北路的殘兵,重整兵馬,擊潰沿線敵軍。次年,在清朝兩路大軍的合圍下,阿睦爾撒納兵敗,伊犁被收復。
這一階段,還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將領。
兆惠帶兵打敗了準噶爾輝特部大汗巴雅爾,后者逃到塔爾巴哈台山(新疆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 途中,碰巧遇到一位在這里巡邏的清軍騎兵。這位騎兵毫不懼怕,孤身一人追擊巴雅爾,將其活捉。這位清軍騎兵就是海蘭察。事后,乾隆封海蘭察為「巴圖魯」,海蘭察的發跡,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第三階段:筆者稱之為「艱難收尾階段」。清軍收復伊犁之后,新任定西將軍策楞因虛報戰功被解除職務。當時清軍數十萬人遠在西北,消耗巨大,乾隆帝認為清軍的任務基本已經完成,便下旨讓大軍班師。兆惠被任命為定邊右副將,代行將軍之職,負責善后工作。
清軍主力撤退后,獨留兆惠在伊犁負責善后事宜。當年(乾隆二十一年)冬天,準噶爾再次發動大規模叛亂(也稱第二次準噶爾之亂),叛軍直接入侵清軍的牧場。
兆惠派寧夏將軍和起前去平叛,不料和起戰死。兆惠聞訊親自帶領500人,趁著惡劣天氣孤軍深入,出其不意打敗敵軍,誅殺敵軍兩千余人。待兆惠凱旋,回到伊犁時,清軍士氣大振。第二年,兆惠又踏著冰雪來到烏魯木齊,當時戰馬全部消耗殆盡,兆惠帶領麾下勇士們在冰天雪地中與敵軍作戰,最終取勝。乾隆得到奏報后,封兆惠為一等伯,世襲罔替,授戶部尚書銜。
乾隆二十二年,兆惠正史擔任清軍主帥,他經過三次圍剿,終于肅清了天山北路。
乾隆平定準噶爾,前后共花費4年,兆惠全部參與其中。在第一階段,兆惠主要負責督糧;第二階段,兆惠由運糧官改任先鋒官,沖到最前線;在第三階段,兆惠經過艱難鏖戰,終于將此戰收尾。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兆惠串聯了這三個階段。
更為巧合的是,乾隆中前期最著名的4位將領,傅恒、兆惠、阿桂、海蘭察四人,都以不同的角色參與此戰,其中 ,兆惠在準噶爾之戰中立功最多。論資歷,他是阿桂和海蘭察的前輩。
乾隆二十二年,在準噶爾之戰尚未結束的時候,回部大和卓波羅尼都與小和卓霍集占自立巴圖爾汗國,他們屠殺清朝官兵,反叛清朝。史稱「大小和卓叛亂」。
當時兆惠仍在天山北麓清剿準噶爾殘余勢力,乾隆帝便命宗室成員愛新覺羅·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率軍征討大小和卓。但雅爾哈善指揮不力,反而被敵軍包圍。乾隆帝任命兆惠為定邊將軍,急調兆惠前去解雅爾哈善之圍,兆惠擊敗霍集占,解圍之后,乾隆下旨讓兆惠統領全軍。
兆惠接到命令后,展現了他勇猛的一面。他率軍直擊阿克蘇,招降了阿克蘇、烏什等地的敵軍兵馬。然后他把大軍留在后方,自己帶領3000兵馬穿過戈壁沙漠,沿途奔襲1500里,到達小和卓駐守的葉爾羌城(今新疆莎車)。接下來,就發生了著名的「黑水營之圍」。
黑水營之圍,是清朝統一新疆的諸多戰役中,最艱難的一戰。當時,大和卓與小和卓聯手,兵馬多達兩萬余人。而兆惠麾下只有3000人,且糧草不足。兆惠唯一的取勝方法,就是切斷大和卓與小和卓之間的聯系,趁機搶奪敵軍的牧群,以供將士們取用。
兆惠將兵馬駐扎在海水河畔,派800人渡河,沒想到,剛過去400人,橋突然塌了。原來,小和卓早就料到兆惠會渡河,于是提前埋伏于此。接下來,小和卓沖出15000多人張開雙翼圍攻清軍,河岸兩側的清軍各自為戰,兆惠告訴將士們現在已經沒有退路,只有死戰。兆惠身先士卒,戰馬被擊啥,他換了戰馬,又被擊啥。清軍連續鏖戰5個晝夜,陣亡數百人,總兵級別的將官死了3人。《清史稿》記載:
兆惠馬再踣,面及脛皆傷,乃收兵筑壘掘濠以為衛,賊亦筑壘與我師相持。
兆惠死了兩匹戰馬,臉部和腿部都受了傷,終于遏制住了敵人的進攻。接下來,兆惠讓河對岸的兵馬泅水回營。他們深挖壕溝,開始據守。小和卓以15000人竟然攻不下兆惠的3000疲兵,只得包圍在外圍,打算堅壁清野。
從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到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兆惠在黑水營堅守了3個月,冰天雪地、彈盡糧絕,援兵不來,他們只能固守。為了果腹,他們幾乎把老鼠洞都挖了一遍。史載:
賊自上游引水謀灌我師壘,我師于下游溝而泄之。我師壘迫深林,賊發槍彈著林木中,我師伐為薪,得彈,用以擊賊,常不匱。水不給,賊引水,反得飲,又掘井恒得泉。
小和卓從上游掘開河道,打算淹沒兆惠的營地,兆惠就下令在下游挖溝排水。兆惠在密林中防御,敵軍用火器把黑水營周邊的樹木都射滿了彈孔。兆惠早已彈盡糧絕,只好砍伐樹木,取出數萬顆彈丸,用以反擊。直到3個月后,清軍將領富德率領援兵趕到,黑水營之圍遂解。
黑水營之圍,兆惠看似沒占到便宜。其實,他就像一顆釘子,牽制了絕大部分大小和卓的兵力,消耗了大小和卓大部分的軍事資源,給外圍清軍提供了良好的圍剿機會。
《舊五代史》中說:為將者,受命忘家,臨敵忘身。
勇猛如兆惠,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之下仍堅持重用,實乃古代勇將之楷模。
待黑水營之圍被解除,兆惠帶領前來解圍的各路兵馬對大小和卓進行絕地反擊,連戰連捷。大小和卓見大勢已去,遂舍家奔逃。當地敵軍紛紛投降清軍。
等到六月,兆惠陸續收復葉爾羌、喀什噶爾,收復了天山之南。
兆惠通過平定準噶爾之戰收復天山之北,又通過大小和卓之戰,收復了天山之南。天山南北共計約19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再加上蒙古和青海的部分地區,兆惠收復的疆土,約占清朝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後來,清廷將兆惠收復的天山南北這片國土,命名為新疆。
乾隆二十五年,兆惠班師回京。
乾隆帝為兆惠舉行了非常隆重的歡迎儀式,不僅文武百官都要到京郊良鄉親迎兆惠,乾隆帝本人還親自為兆惠牽馬。從乾隆十九年經營準噶爾,到他收復新疆,兆惠離京已有6年時間。看到兆惠臉上的傷痕,乾隆帝和百官無不動容。因為他們都知道,兆惠這6年在西北有多麼不容易。回京后,兆惠被封為一等武毅謀勇公。擢升為御前大臣、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他的畫像懸掛于紫光閣,在紫光閣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傅恒。
兆惠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同時,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兆惠回京后,與劉統勛一起查辦刑案,又到江南勘察運河。此時,兆惠的身體飽受傷病折磨,但他仍然為百姓奔走。乾隆二十八年,直隸發生洪水,兆惠代表乾隆帝親自到直隸視察,他拖著病體,查看海口,疏通水道,賑濟災民,等第二年他回到京城,徹底病倒。
《晏子春秋》中說: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一位軍中鐵漢,在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之后,又倒在了為民請命的路上。
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兆惠病逝于家中,年僅56歲。乾隆帝聽聞兆惠的死訊,非常悲痛,不顧大臣們的反對,親自前往兆惠家中吊唁,并參加了兆惠的葬禮。兆惠被乾隆帝贈太保,謚「文襄」,後來配享太廟。
兆惠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札蘭泰年僅8歲,乾隆帝將自己第九個女兒和碩和恪公主(嘉慶帝的同母妹)許配給札蘭泰,立下婚約。這對烏雅家族來說,是莫大的榮譽。也是乾隆對兆惠之功的認可。
乾隆帝在位長達60年,他自詡有「十全武功」,「十全武功」的背后,是多少將士用鮮血鑄就而成。乾隆時期,傅恒、阿桂、兆惠、海蘭察、福康安五位將領,對「十全武功」
的貢獻最大。這5位將領中,兆惠雖然去世最早,但他的功績不遜色于其他4位。筆者認為,在清朝,對國家統一新疆貢獻最大的兩人,分別是兆惠和左宗棠。兆惠在前,左宗棠在后,二人功績不相伯仲,但左公名滿天下,兆惠的名氣遠不如左公,這時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的。實際上,以兆惠之功,如果放在漢唐時代,足以和衛青、李靖媲美。
筆者寫歷史,認為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要拘泥于他的民族和朝代,我們應該看他對中華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有沒有作出巨大貢獻。
兆惠以筆帖式起家,在雍正朝崛起,在乾隆朝登上戰場,又因機緣巧合帶兵走到最前線。他不是「科班」武將出身,但在戰場上的表現卻非常驚艷。他收復了清朝六分之一的領土,為清朝統一新疆,做出貢獻,為中華民族的疆域奠定了基礎,實乃我56個民族的千秋功臣。
羅素說過:榮耀歸于身經無數年代戰斗的勇猛戰士!
當代讀史人,向如兆惠一樣,在無數年代中守護中華國土、愛護中華百姓的勇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