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康熙皇帝第十三子,雍正皇帝最為倚重、信賴的異母弟,獲封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在清朝歷史上絕對是一個囂張的存在。
雍正皇帝對胤祥評價有多高呢?用雍正皇帝自己的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雍正皇帝和怡親王胤祥之間的感情有多好呢?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另恩賜郡王爵位,在其子中擇一自封;親選萬年吉地;專門為其建立祠堂等等數不勝數的史無前例的恩寵。胤祥更是為了雍正皇帝鞠躬盡瘁,ㄙˇ而后已,君臣兄弟之間的感情可謂是亙古罕見。
可是,胤祥為何數次拒絕雍正皇帝為自己親自挑選的萬年吉地,非得另尋地方下葬呢?不愿意?不敢?還是另有意圖?我們來看一下!
怡親王胤祥
雖然怡親王胤祥在雍正朝位極人臣、無可復加,但其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讓他始終保持著嚴格的人臣之道,不敢逾規半分。他是這樣認為的,也是嚴格這樣做的,雖然他比年羹堯、隆科多等人更有資格擁有雍正皇帝的仰賴和信任,但他始終將忠君愛國作為自己的信條。對于雍正皇帝賞賜自己的恩賜和特權能推辭的絕不保留,即使推辭不掉也能不用就不用,能不表現出來就不表現出來。
隨葬皇帝陵寢在清朝絕對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縱觀雍正朝,也僅有一個忠臣田文鏡得以隨葬雍正皇帝,即使自己是皇帝深為信賴的弟弟,但胤祥也明白這絕不是為人臣子應該享有的榮譽。這樣的君臣之道也是胤祥能夠得到雍正皇帝信賴和重用的原因之一。
胤祥劇照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夠在那麼復雜殘酷的「九王奪嫡」中成功上位,登基為帝,除了皇十三子胤祥的鼎力相助還有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和年羹堯、隆科多的全力支持。雖然年羹堯和隆科多在雍正繼位以后自己作ㄙˇ被雍正皇帝處理掉了,但是可別忘了還有和胤祥一個級別的兩位皇子呢。
雍正皇帝念于自己的功勞和感情,賜自己隨葬皇陵,剩余的胤祿和胤禮如果同樣得到這個恩賜還好說,可是如果沒有呢?胤祿和胤禮會不會對雍正皇帝心生嫌隙呢?會不會引起兩位皇子的不滿而生出事端甚至君臣二心、釀出動亂呢?忠君愛國的胤祥到ㄙˇ也不忘了為了自己的哥哥雍正皇帝考慮周全,也不忘了為自己ㄙˇ而后已的大清國做出犧牲。
皇十七子胤禮
雍正皇帝在加封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以后,還破天荒的另外賞賜了一個郡王爵位,讓胤祥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一個加封,萬般推辭以后,胤祥只得接受這個史無前例的賞賜。
雖然雍正皇帝還專門為此事下過諭令:「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但是,熟讀史書的胤祥太明白人走茶涼、物是人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了。
雍正皇帝為何在厚賜胤祥以后,還專門為此事再下一道留給后繼之君的上諭呢?
是為了告訴後來的皇帝們,我賞賜給十三弟的恩賜,不管你們服不服,順眼不順眼,都必須保留,不得削減。因為即使是他自己也明白這樣史無前例、天高地厚的賞賜的確不一般,他自己也不能確定后繼之君們會不會對此產生異議而廢掉自己的賞賜。
所以,在面對雍正皇帝恩賜自己隨葬皇陵的時候,胤祥就絕對不會再接受了,這無疑給了后世之君處理自己后代的一個更為靠譜的理由。
胤祥在尋得萬年之地后,迫不及待的將那地方的土取了一塊吞下,說道:
「這樣的話,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了!」啥意思?意思就是我把自己葬在這里,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子孫在受到打擊報復了!即使他推辭掉了這個天大的恩賜,乾隆皇帝繼位以后依然對胤祥的后代倍加打擊,試想一下,如果胤祥沒推辭呢?他的后代們怕是和皇十六子胤祿一個樣,落一個悲慘的下場。胤祥第七子弘曉劇照
雍正皇帝登基以后,胤祥拖著帶著病痛的身體勤勤懇懇、親力親為,為雍正皇帝鞍前馬后,鞠躬盡瘁。雍正皇帝初一登記,外有虎視眈眈,手握軍權的皇十四子胤禵威脅皇權;內有勢力龐大、支持者眾多的皇八子胤禩集團暗中作對。
胤祥幫著雍正皇帝平衡朝中勢力、努力維持朝廷中復雜的政治局面。
而后,又根據雍正皇帝的指示,開始了漫長辛苦的追繳國庫欠款的任務。治理水患、整頓軍事、主管刑事、推行改革,甚至連雍正皇帝的衣服設計工作,胤祥都要親自負責。可別忘了,從康熙五十年開始,胤祥就身患疾病,還是身有附骨蛆的重病,數十年都備受該病折磨,也就是說他處理上面事務的同時,還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病痛。
胤祥劇照
他太累了,為了雍正皇帝,他拼ㄙˇ支持,誓ㄙˇ效忠;為了大清國,他鞠躬盡瘁、ㄙˇ而后已。這個原本英氣逼人、俠肝義膽的一代俠王竟然僅在雍正八年便英年早逝,年僅44歲。作為一個兄弟,他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作為一個皇子,他對得起愛新覺羅的列祖列宗。只是他太累了,不想再被皇陵的每每祭拜打擾,他只想安安靜靜的休息!
胤祥陵墓遺址
雍正八年,胤祥去世,雍正皇帝特地為其建立祠堂,而且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每每提及自己的這個弟弟便傷心落淚。對于胤祥,雍正皇帝有幾句話,最能代表心情:「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遷怒于王。以泄悖之私憤,妄生謗議,暗事摧殘者必有之,然皆與朕為梗,與王無涉也。」
「功是怡親王的,過是朕的!」
怡親王胤祥的辛勞一生值得,雍正皇帝的重恩厚賜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