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蕭紅:欲葬魯迅墓旁,遭許廣平寫悼文埋怨,4份遺囑道盡一生不甘
2023/09/16

1942年1月19日,戰火紛飛的香港,一座破敗的小屋里,蕭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庸醫的誤診讓她失去了說話和進食的能力,但她的意識依然清醒。在端木和駱賓基的陪伴下,她轉移到了瑪麗醫院,尋求最后的希望。

病床上的蕭紅雖然身體瀕臨崩潰,但在端木和駱賓基的關愛下,她的心靈得到了一絲安寧。無法言語的她用紙和筆與兩人交流,表達著內心的感激和不舍。然而,這種轉機似乎只是她內心的一種幻覺。

22日深夜,蕭紅再次握起筆,手指顫抖著,只寫下了四個字:「魯迅」、「大海」!這一刻,端木的心痛到了極點。他知道,蕭紅的生命已經無法挽回,而這四個字正是她對生命最后的期盼和遺愿。

端木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他強忍著悲痛,堅定地對蕭紅說:「不要放棄,你不會死的,我們一定會救你的!」

作為蕭紅的丈夫,端木不愿接受失去她的事實,但他也不知道,她的生命早已如燃盡的蠟燭,只剩最后一絲微弱的火焰。

這位曾經經歷三段感情的女子,從未期待過埋葬在任何男人身邊,她的心一直游離在北方和南方之間。流離失所的她,也沒有故鄉可以回去。而此刻,她唯一的愿望是葬身在魯迅先生的墓旁。

蕭紅靜靜地坐在房間的角落,望著窗外飄揚的雨幕。她的手緊緊握著一封信,那是寫給端木的,她的摯愛,她心中永遠的依靠和歸宿。

「死后要葬在魯迅先生墓旁,現在辦不到,將來要為我辦。」她曾這樣對端木說,這個帶給她溫暖的男人,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她的漫漫長夜。

蕭紅或許無法預料,就在她離世的第三年,魯迅的遺孀許廣平竟寫下《憶蕭紅》的悼文。文中滿是埋怨和無奈,向來不愿提及的痛苦紛至沓來。她對蕭紅的忠誠與守護,換來的卻是別人的指責和嫉妒。

蕭紅在漫長的孤獨歲月中漸漸成長為一個堅韌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內心,像一座深不見底的湖泊,潛藏著千百種情感的漣漪。

孩童時代的冷淡和孤立,讓她的靈魂變得敏感脆弱,卻也因此,孕育了她日后的文學才華和對生活的感悟。

魯迅,一個文學巨匠,一個偉大的導師,是她生命中的轉折點。而他們之間的相遇,仿佛是命運之手輕輕地捻動了弦,奏出了她生命中最動人的音符。

當魯迅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蕭紅的視線中,她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位前輩對她將會有何等的影響。在那個時候,她只是一個懷揣夢想的年輕女子,不安地踽踽獨行在茫茫人海之中。

然而,當她第一次讀到魯迅的作品時,仿佛看到了一個靈魂的共鳴。那些文字,像是從她自己內心深處涌出的,尖銳而真實,直擊人心。她獨自呆坐在靜謐的夜晚,沉浸在那些充滿矛盾與溫暖的句子中。

她決定給魯迅寫封信,表達自己對他作品的敬仰之情。

或許,她也希望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一些慰藉。信件寄出后,她的心里像是懸著一顆未知的種子,等待著命運的安排。

沒想到,魯迅竟親自回信。信中的語氣雖然嚴肅,卻流露出對她的贊賞與關注。蕭紅不禁感到驚訝又欣喜,仿佛是一個孤獨的靈魂終于找到了歸宿。

從此,她們開始了書信往來。每一封信都是她生活中最珍貴的寶藏,每一個字都是她靈魂的傾訴。魯迅在回信中,不僅對她的文學才華給予贊美,更是耐心地鼓勵她面對人生的挑戰。

在漫長的歲月里,她們漸漸成了知己。她開始向魯迅傾訴她內心的孤寂與痛苦,而魯迅則用他睿智的眼光,點亮了她生命中的燈塔。他們的信件,交織成了一幅動人的畫卷,記錄了彼此的成長與故事。

盡管他們并未面對面,卻在心靈的交流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紐帶。蕭紅髮現,在魯迅的文字中,她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前進的勇氣。而在她的文字里,魯迅也發現了一顆熾熱的心,一顆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渴望的心。

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的感情變得愈發深沉。蕭紅的文字越來越有靈性,仿佛魯迅的思想在她的筆下得到了延續。而魯迅也因她的堅持和努力而感到欣慰。

然而,命運并未對她們慷慨。蕭紅在情感的世界中歷經坎坷,一次次的磨難讓她幾乎陷入絕望。然而,每當她失意時,總能收到魯迅的來信。他那深邃的眼眸,仿佛是一盞燈,在黑暗中為她指引方向。

終于有一天,蕭紅意外得知魯迅病倒了。她急忙趕去看望,見到了那位她多年來崇敬的前輩。魯迅雖然身體虛弱,但眼中卻仍然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溫和地對她說:「你是我的得意門生,將來必定會有一番作為。」

蕭紅眼含熱淚,她終于明白,這份感情不僅僅是導師與弟子之間的交情,更是一種互相扶持和理解的心靈紐帶。

她的一生,注定了與混亂為伍。年幼時,她被父親許配給條件優越的汪恩甲,但她卻執意不從,只因她深愛著一個已有家室的表哥。然而,表哥最終背棄了她,導致她被家人趕出了家門。在矛盾重重的心境中,她又一次回頭尋找汪恩甲,但兩人之間并沒有名分,只能私奔。

然而,命運的捉弄使然,他們被嫌棄,被拋棄,生活異常困苦。

然而,就在她情感備受摧殘的時刻,命運再次安排了一場悲歡離合。她邂逅了蕭軍,同樣文采斐然的蕭軍,讓她體味到了轟轟烈烈的愛情。然而,蕭軍卻在情感的波濤中離她而去,留下她獨自承受心靈的創傷。

生活中的不順使她身患疾病,而庸醫的誤診更是雪上加霜。她的身體從南到北流離,一生顛沛流離,彷徨不定。

在這個世界上,她似乎找不到任何歸屬感,父親的厭惡,愛人的背叛,讓她倍感無助。然而,在黑暗中,她終于找到了一束微弱的光芒。那個文學道路上的引導者,魯迅,走進了她的生命。他看到了她的才華,鼓勵她堅持寫作。在他的帶領下,她完成了《生死場》這部作品,獲得了深深的肯定和贊譽。

在那個孤獨無助的世界里,蕭紅感覺自己總是與命運為敵,顛沛流離,寂寞伴隨著她的每一步。她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像一株孤獨的花,期盼著被人注意和珍視。

在父親的厭惡和愛人的背叛中,唯有文學道路上的引導者魯迅,給予了她深深的肯定和贊譽。他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她心靈的黑暗角落。他相信她的才華,支持她的創作,給予她追求夢想的勇氣。

于是,她執意葬在魯迅身邊,因為她相信,離世后,那將是通往天堂之路的新生,也是她顛沛一生的圓滿收尾。她心心念念的魯迅,是她一生的導師和知己,也是她在漫漫人生路上的燈塔。

蕭紅堅信,在那遙遠的天堂,她將與魯迅再度相見,她將向他展示自己在世間創作的點滴成就,那些流淌著她血脈的文字將如同一顆顆明亮的星星,照亮她前行的路。

在一個悠揚的秋日午后,許廣平坐在家中書房里,細細品味著蕭紅的追憶。她輕輕地合上那沾滿墨跡的信箋,心中涌上一股難言的情緒。她回想起多年前,那些與蕭紅在一起的時光,仿佛是一幅絢爛多彩的畫卷,如今在時光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魯迅先生不時生病,不能多見客人。他們搬到北四川路離我們不遠的地方住下來。」許廣平輕輕嘆息著,那時的生活艱辛而忙碌,但也充滿了溫馨與感動。魯迅先生一直默默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卻總是樂于助人,為了方便多幫忙,他們選擇了離蕭紅家近一些的住所。

「據蕭軍先生說:‘靠近些,為的可以方便,多幫忙。……但每天一兩次來的不是他,而是蕭紅女士,因此我不得不用最大的努力留出時間在樓下陪蕭紅女士長談......」 許廣平忍不住笑了笑,那時的蕭紅,總是那麼率真純粹,有什麼就說什麼,絲毫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她時而天真爛漫,時而又情緒低落,但這種率性的坦蕩讓許廣平倍感親切。

「蕭紅先生無法擺脫她的傷感,每每整天的耽擱在我們寓里。

為了減輕魯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勞,不得不由我獨自和她在客室談話,因而對魯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顧,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許廣平的筆下流露出些許埋怨,但更多的是對蕭紅的理解和寬容。她知道,蕭紅內心的傷感是如此強烈,無法輕易抹去。所以她選擇陪伴著她,傾聽她的心聲,讓她有一個可以傾訴的肩膀。

那些日子,每當蕭紅來訪,書房里的時間仿佛悄然消失,只留下兩個女性,細細傾訴著彼此的心事。許廣平不由自主地陷入回憶,仿佛能聽到蕭紅那獨特的笑聲,看到她率真的表情,還有她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總是透露著一股堅定和執著。

「你知道嗎,廣平,我一直覺得,我這一生注定是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我不愿被拘束,不愿受到任何束縛。」蕭紅曾對她說過。那時的許廣平,雖然有些不解,但她還是理解并接受了蕭紅的坦率。

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些難忘的時光漸行漸遠。蕭紅的離去讓許廣平內心泛起漣漪,她知道再也無法回到過去。但那些回憶,那些和蕭紅在一起的片段,將永遠珍藏在她的心底。

她相信,蕭紅的靈魂依然在某個角落里輕輕地歌唱,那份率真和不羈,永遠是文學世界的珍貴財富。

在那些悄然離去的歲月中,許廣平與蕭紅的情誼,在時光的長河里蕩漾開去,成為了永恒的記憶。

她的率性和單純,讓她周圍的朋友們感到煩惱。作為魯迅的妻子許廣平,也受到了她的「深深害處」。蕭紅視魯迅和許廣平為自己的家人,頻繁地到訪,讓許廣平備感疲憊和打擾。

晚年的魯迅身體疲憊,需要靜養,許廣平竭力維護家中的寧靜,卻為了蕭紅的頻繁來訪而無奈。然而,對于年幼的海嬰來說,蕭紅的到來是喜出望外的。她成為了海嬰的大姐姐,帶給他歡樂和快樂。而魯迅也因此而心生歡喜,因為他知道,蕭紅對海嬰的陪伴意義重大。

即便魯迅的身體狀況不佳,他還是會下樓去看望蕭紅,并對她的烹飪手藝進行指點和褒獎。

每當魯迅多吃幾口蕭紅做的飯菜時,許廣平心中總是涌起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感。她既受寵若驚,也有一種鯁在喉嚨的壓抑和委屈。這種親昵的關系是她和蕭紅之間罕見的,讓她心中苦澀。

然而,她明白,這份親昵不是她所能獨享的。蕭紅,那個讓她感到壓抑的女子,卻是讓魯迅心生憐愛的人。他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羈絆,讓她感到無法比擬的苦悶。她是魯迅的妻子,但她也無法剝奪蕭紅在他心中的地位。

在歲月的深處,許廣平感受到了自己內心的不安與矛盾。她心知肚明,丈夫魯迅和兒子海嬰對蕭紅的喜歡和歡迎。這讓她不禁產生了女性天生的醋意,讓她失去了權衡公平的理智。她曾甘愿為魯迅付出一切,但現在只能去責怪蕭紅頻繁的造訪,因為這讓她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動搖,打亂了一家人的生活節奏。

長期以來,她深埋著的壓抑讓她對蕭紅的懷念文章充滿了委屈和發泄。這些文字成為了她宣泄情緒的出口,雖然她并不是故意為之,但也無法控制。在魯迅先生的懷抱中,她感到了溫暖,但她也因此而與蕭紅形成了微妙的關系。

她理解蕭紅想要葬在魯迅墓旁的遺愿。在《憶蕭紅》的文字中,她描繪了蕭紅擺脫束縛,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這種追求導致了她與家庭疏離,遭受著命運的殘酷對待。然而,在這一切困厄的背后,是對家庭的渴求和對親情的溫存,這是蕭紅一生追求的東西,也是她至死不渝的守護和堅持。

魯迅先生的出現成為了蕭紅心靈的慰藉,治愈了她內心的種種隱痛。盡管亂世的漂泊和動蕩,她依然愿意追隨魯迅,成全了她的人生,讓她在追求中找到了一份完滿。而在這一切的背后,是她對家庭的執念和對親情的珍視。這是一個交織著情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人性、家庭和愛的深刻探討。

在紛繁的世界里,蕭紅的一生仿佛是一幅流轉的畫卷,繪出了一段悲喜交織的命運。

她身上有太多的標簽和評價,人們對她的看法五花八門。

有人認為她追求浪漫,向往自由;有人說她至情至性,有人說她放蕩無腦。然而,縱觀她的一生,她的心愿卻是那麼簡單:在亂世中,找到一片清凈之地,用筆寫下自己的春秋。

她的生活如同一場驚濤駭浪,顛沛流離,不安而動蕩。然而,即便身處最殘酷無情的命運中,她卻始終保持著純粹、善良、堅定和感恩之心。

在她生命的盡頭,她提前留下了四封遺囑,展現出她內心的渴望與牽掛。她希望端木能保護她的作品,不讓其被隨意刪改;她渴望葬在魯迅先生墓旁,與恩師在天堂相伴;她期盼能找到自己與未婚夫所生的女兒,尋回失散多年的親情;最后,她把新作《呼蘭河傳》的版權送給駱賓基,以答謝他的照顧。

這份想葬在魯迅墓旁的遺愿,與想尋回親生女兒的期盼,都是她生命最后的渴望和救贖。她曾將魯迅視為師父,也曾生下親生的血脈,但在顛沛流離的半生中,她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放棄了自己的孩子,為了生命的安全與尊嚴。這看似冷酷的做法,實則是她內心深處的無奈和不得已。

她用筆寫下了她的春秋,她將感激和報恩融入最后的遺囑,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未來。她的一生,如同一朵絢爛的花,雖然短暫,但卻閃耀著真摯的情感與堅定的信念。她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篇章中,為后人所銘記。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永恒的詩,唱響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朽而感動。

在一個寂寞的夜晚,風雨交加,一位年邁的文學愛好者坐在書桌前,手里捧著一本舊舊的書。這是一本收集了蕭紅一生作品的選集,扉頁上寫著「文學洛神 蕭紅」。

老人輕輕翻開書頁,思緒隨著文字的流轉而飄遠。他回想起自己年輕時讀過的那些蕭紅的作品,那些犀利的筆鋒,那些充滿悲涼的故事,一次次地震撼了他的心靈。

「她的一生真是傳奇。」老人喃喃自語。

他閉上眼睛,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那個春寒料峭的日子。當時他還是個青澀的大學生,心中充滿著對文學的憧憬。那時,他偶然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那本書像一陣狂風,吹進了他的靈魂深處。他被蕭紅的文字所震撼,被她對生命的真實描繪所感動。

從那時起,他成了蕭紅的忠實讀者,她的文字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他自己內心的澄澈。

「蕭紅,你的文字永遠不會被遺忘。」老人輕輕合上書本,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回望過去,他深知蕭紅的一生并不容易。她的感情經歷如同一場風暴,充滿了坎坷和辛酸。然而,她并沒有被命運擊垮,她用文字抒發了自己內心的苦痛與悲傷,成就了一代文學傳奇。

「蕭紅的文字是她生命的映照。」老人心中充滿敬意。

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蕭紅用自己的筆,書寫了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畫卷。她深知人生的苦難和沉重,她在作品中展現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悲憫。她的文字,像一泓清泉,潤澤著世間的風塵。

「蕭紅,你的作品永遠是一顆溫暖的明珠。」老人輕輕地拍了拍書頁,仿佛在告別一位親密的朋友。

這一生,蕭紅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文字,永遠散發著光芒,照亮了多少人的心靈。雖然她已經離開了人世,但她的作品卻永遠存在,永遠發光。

「蕭紅,愿你在天堂安息。」老人默默地祝福,又將那本選集輕輕放回書架。

蕭紅的故事,如同一首動人的樂章,奏響在歲月的長河中。她的文字,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人們內心的大門。她的生命,如同一朵花朵,綻放在風雨交加的歲月里。

在這個風華正茂的世界里,蕭紅的存在永遠不會被遺忘。她是一顆永不凋零的明星,照亮著人們前行的路。她的作品,是一首永恒的贊歌,讓人們感悟生命的真諦。

「蕭紅,你的光芒永遠閃耀。」老人輕聲呢喃,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