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為什麼「張郃被亂箭射誅」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
2023/04/22

張郃的歿,意味著五子良將中最后一顆將星也從此隕落。

同蜀漢的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相似,在曹魏一方,也有張遼、于禁、徐晃、樂進、張郃一個無人組合。

蜀漢一方乃是人們所熟知的五虎上將,而曹魏這一方的五人則被人譽為五子良將。所不同的是,五虎上將是演義小說中給的稱呼,而五子良將則是歷史上給出的明確稱謂。

別管是如何的稱呼,總而言之,在張郃歿后,名動一時的三國初代名將也基本凋零了。本來還有一個趙云可以與張郃做「惺惺相惜」之狀,然而趙云也在公元229年病逝。

不知這兩對昔日亦敵亦友的名將組合,在地下相逢之時會有何感慨。

早年的司馬懿不過是曹丕手下的一個幕僚而已。放眼天下,名望、地位遠高于司馬懿的比比皆是。可大家一個「不留神」

,結果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天下姓了司馬。

想要劃江而治的孫家夢想落空,試圖匡扶漢室的蜀漢最終被滅,至于那個早早就篡漢自立的曹氏一門更是讓人誅了個「干干凈凈」。

司馬家想要奪權,那就必然要把可能威脅到他們的內部力量掃空。而忠心耿耿的張郃又怎麼能不成為目標呢?

來自內外的忌憚

張郃于曹魏而言,雖非宗室,但絕對是重臣。

這是曹操留給曹丕,曹丕又留給曹叡的國寶級別的戰將。

張郃有多強呢?一句話告訴你:

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這是一個能夠讓諸葛亮忌憚的人。忌憚并非不如,以諸葛亮之智計自然不會被張郃所壓制,可他畢竟是統帥,不可能事必躬親,所以不能直接對付張郃。

當時的蜀漢能夠對抗張郃的恐怕也只有一個魏延了,然而魏延也是勉強應付那種。所以,對蜀漢一方而言,除掉張郃是絕對有利的。

忌憚張郃的并不只有諸葛亮,還有一個人比諸葛亮更忌憚張郃,那就是司馬懿。

公元230年,司馬懿的地位已經達到了人臣的頂峰:

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

同是這一年,大司馬曹真病故,這對于司馬懿而言絕對是一個喜訊。因為曹真的病故,意味著在軍界,司馬懿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但他還需要顧忌一個人,那就是張郃。從地位上而言,司馬懿此時在軍界的地位不是張郃可以動搖的,但張郃對曹魏之忠貞,以及張郃本人的領兵能力,和他在曹魏軍隊中的威望,這些都會對司馬懿未來的「謀權」產生威脅。

不管這個威脅是大,還是小,按照司馬懿的性格都要提前把他化解掉。可是張郃手握重兵,不是輕易可誅之人。所以,司馬懿就要借蜀漢這把刀。

張郃之「歿」

張郃是「必須」要歿,因為他的存在,于內威脅到了司馬懿的終極布局,于外是蜀漢北伐的最大阻力。

但張郃是不必歿的,從他本身而言,他看出了他將「陷入」歿地: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在軍事層面而言,張郃清楚的看出了蜀漢的劣勢,而且明確的提出了對付諸葛亮的方案。可張郃他畢竟只是一代名將,他不知道的是,他將陷入政治層面上的歿局:

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馬懿不明白張郃是正確的麼?當然不是,司馬懿很明白張郃是對的。但他就是要逼迫張郃作戰。把張郃交到諸葛亮手里。

此時的張郃是兩難之地,出兵作戰,則會被諸葛亮所敗,可不戰,司馬懿就有借口誅掉張郃。

畏敵不前,臨陣抗命,這都是很好的戰場誅將的理由啊。

兩難之境的張郃,選擇了戰。因為戰雖然會中計,但還有勝的可能。而不戰,張郃則必然會被司馬懿以軍法處置。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出戰的張郃最終命喪沙場,歿于亂箭之下: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謚曰壯侯。

諸葛亮中計與否

在《三國演義》中,張郃歿后,諸葛亮感嘆到:

吾今日圍獵,欲射一‘馬’,誤中一‘獐’。

這句話中的「誤」,很容易讓人多想。這到底是錯誤呢?還是失誤呢?

認為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的,自然會覺得這是錯誤。實則不然,這個誤應當是失誤。諸葛亮的意思是,我今天要的是司馬懿,可失誤了之射誅了一個張郃。諸葛亮是在感嘆自己成果不夠大。

但這些,也只不過是小說家演義出來的話,并非歷史原貌。從現有史料上看,諸葛亮當時沒有覺得自己中計了。當然,事實上諸葛亮也沒有中計。

畢竟張郃是曹魏大將,是對蜀漢威脅最大的曹魏統兵將領,諸葛亮肯定是想要拔除掉張郃的。所以,從蜀漢一方而言,不管是司馬懿還是張郃,誰歿都是讓諸葛亮開心的。

但如果從司馬懿的角度而言,諸葛亮是中計了。

諸葛亮中了自己的借刀誅人之計,通過諸葛亮的手,名正言順的除掉一個障礙,司馬懿果真是詭譎狡詐之輩。

或許,有人會說,從根上講,諸葛亮還是中計了。因為張郃不歿,司馬懿不會做那麼大,曹魏在內部會有損耗。以發展的角度看,張郃之歿對蜀漢不是最有利的。

在小編看來,這種說法并不客觀。張郃無論是否在此戰被諸葛亮所誅,都擋不住司馬懿日益做大的趨勢,同時也改變不了蜀漢最終敗亡的命運。

一個政權的興衰成敗,靠的不是幾個人就能影響的。蜀漢的綜合國力不夠,縱使曹魏會在司馬懿與張郃的內斗中有耗,可還是要遠超蜀漢的。蜀漢敗亡的命運也根本改變不了。

張郃之歿,司馬懿的路徑之上再無阻礙。其余之人,想要對司馬懿造成實質威脅基本不可能。

至于說諸葛亮中計了?從蜀漢的角度出發,他沒有中計,射誅張郃對蜀漢而言絕對是巨大的戰果。

只不過,從司馬懿的角度看,諸葛亮中了他的「借刀誅人」之計。

其實,在張郃之歿這件事上,于諸葛亮也好,于司馬懿也好,都是勝利者,失敗的只有張郃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