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左手寫文右手寫詩的余光中,溫文爾雅,為何卻敢叫板台灣教育局長
2023/10/17

他的作品曾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幾十年來經久不衰。

他一生致力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橫涉西洋文學藝術,創作的詩歌、散文、翻譯和評論文集等,超過40本。

他創作的詩歌 《鄉愁》,曾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朗誦。

《東方之子》《讀書時間》等欄目,曾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他、報道他。

他就是余光中, 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

余光中

他馳騁文壇半個世紀,海內外對他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超過1000篇。

曾被梁實秋評價 「左手寫散文,右手寫詩,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余光中

可這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寫了無數篇浪漫情詩和散文的謙謙君子,為何會跟大才子李敖「交惡」?為何敢于「挑戰」台灣教育局長?

今天,我們就跟著柴叔一起,了解余光中顛沛流離和波瀾壯闊的一生。

顛沛流離,志向遠大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江蘇南京。余光中的母親是江蘇人,父親的祖籍是福建泉州永春。

父親當年在南京國民政府工作,后跟其母親相識。

余光中的童年沒有如童話般充滿神奇,但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

余光中的出生日是農歷九月初九,這是我國的重陽節,是一個詩和酒的日子,一個茱萸的日子。

所以余光中經常說自己是 「茱萸的孩子」

殊不知, 這個「茱萸」的隱喻,籠罩了余光中的一生。

小時的余光中生得長方臉、濃眉大眼,剃了一個小平頭,深得那些表姐妹們的喜愛。

聰明和機靈的余光中,那時候喜歡模仿武俠小說中的故事情節,扮角色玩游戲。

有一次,調皮的小光中想扮演「山大王」,就把母親的一件皮大衣的狐皮領子剪了下來。

當他把這個領子圍在頭上,見伙伴們哈哈大笑,他開心極了。

可是,母親見狀,卻氣憤得要打他。可那些小姐妹卻聯合起來,把他藏在房間里。

等他母親氣消了,才放他出來還他「自由」。

余光中開始識字后,有一定古文功底的父親開始教他讀書,還教他如何做人和待人接物。

不過,父親讓余光中閱讀的書,多半以哲思和理性為主的圣賢作品。

在年幼的余光中眼里,那些文章和書籍,不是不好,但文字不夠優美,不吸引他。

上國中后, 余光中發現自己非常喜歡唐詩宋詞和古代散文,尤其喜歡古詩詞中的意境。

李白、杜甫、蘇軾和辛棄疾的文章,都令他非常喜愛。

著名的《將進酒》《滕王閣序》《赤壁賦》等美文,不僅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他的文學修養,了解了中華文化的精華之所在。

有了堅實的文言文基礎和扎實的文字功底后,余光中堅定了自己的夢想,那就是當一名作家。

當然,這都是后話。

余光中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在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后,提早結束了。

日本在南京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時,余光中的父親提前撤離到了武漢。

當時他的母親因為念念不忘常州的美麗風景,才躲過一劫。

余光中

後來常州也不安全了,母親就用籮筐將九歲的余光中挑著,開始了心驚膽戰的逃亡生活。

有一天,母親帶著小光中為了避開日軍,逃到了一個佛寺內,沒想到日軍也在此安營扎寨。

躲在佛像香案下的小光中,看到外面鬼影拂拂,幾個穿著大皮靴的日本兵在眼前晃來晃去。

外面還有馬蹄聲、喊叫聲,吵吵鬧鬧的,令他非常害怕和恐懼。

當母親看到幾個日本兵走近香案,以為是來抓他們,就捂著兒子的嘴不敢出聲。

結果發現是虛驚一場:原來日本兵在向佛爺行禮。

原來日軍也怕遭到報應!

回憶起那個恐怖的夜晚,余光中始終難以忘懷。

後來他跟母親在蘇州待了一段時間后,乘船逃到了上海。

不到一個月,年幼的余光中就看到了原本詩情畫意的江南,變成了滿目瘡痍:

遍地的難民、曠野中遍地的尸體……

初嘗亡國奴的滋味,讓余光中變得早熟。

這些家愁、國恨,就像綿延的火車軌道一樣,長長地沒有邊際……

由于武漢的失守,上海的不安全,余光中又跟父母逃到了四川重慶。

當時重慶作為重要的軍事后方,日軍恨不能炸平它,可惜重慶巍然屹立。

余光中跟父母在山城重慶生活了七年,一直到日軍投降,才離開那里。

後來又去了廈門、香港和台灣。

沒想到,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范我存,也在重慶生活了七年。

也許為了紀念這種難得的緣分,兩人在家里一直都用四川話進行交流。

余光中跟妻子是如何相識相戀的,他後來要出國留學,妻子同意了嗎?

夫唱婦隨,琴瑟和鳴

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幾乎都是女性。

婚前是他至愛的母親,婚后是他深愛的妻子和四個女兒。她們也很愛他、尊敬他。

余光中雖多情善感,卻并不像過去的文人那樣,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他跟妻子范我存相親相愛了一輩子。

范我存是他的初戀情人,也是他永遠的知己和新娘。

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表妹。兩人的初次見面,是在范我存的姨媽家中。

當時余光中只有17歲,表妹只有14歲。

余光中和范我存

范我存此前經常聽姨媽談到這位表兄,夸贊他讀書好、中英文俱佳,還有繪畫天賦。

第一次見面時,兩個年輕的人兒不免害羞,彼此都沒說上幾句話。

其實見到范我存的第一眼,余光中就被其皮膚白皙、五官清麗的外貌和溫柔高雅的氣質所吸引。

當時的范我存因為肺病在家休養,在余光中眼中「如一朵瘦弱的水仙」,「楚楚可憐」。

范我存也很喜歡「理平頭、穿麻布衣服」的表哥,尤其欣賞他的才華,20歲就發表了第一部詩集,年紀輕輕就在文壇嶄露頭角。

起初,雙方的家長都不希望這兩表兄妹發展感情。

男方家長認為范我存身體欠佳,跟林黛玉似的弱不禁風;女方家長則看不上余光中的「書呆子氣」。

然而,兩個情竇初開的表兄妹,早已對彼此暗生情愫,心屬對方。

范我存回憶說,剛認識余光中不久,他就把自己寫的一篇小說拿給她看。

小說是一個中學生暗戀女同學的純美的愛情故事,「一看就是他自己的經歷」。

兩人在一起談文學、繪畫、音樂,興之所至還會忘記了吃飯。

那時他們沒有汽車,兩人就騎單車去淡水河邊踏青、去竹林中絮語……

范我存既是余光中的戀人,也是他的知己。

每當余光中的文章變成鉛字前,范我存必是第一位欣賞者和讀者。

有了愛情的滋潤,余光中的情詩和散文中,經常出現「咪咪」和「宓宓」的名字。

那是范我存的小名,也是余光中此后一生對她的愛稱。

1955年,余光中開始翻譯《梵高傳》,全文共有30多萬字。

那時沒有電腦,全靠手抄寫。

余光中就在白紙的 正面寫譯文,反面寫情書,由范我存謄寫好以后,再郵寄給余光中。

這樣的鴻雁傳書,恐怕也只有大才子余光中想得出來吧!

就這樣,十一個月后,《梵高傳》大功告成,兩人的愛情也修成了正果。

1956年9月2日,余光中跟范我存喜結連理。婚禮很熱鬧也很隆重,許多名流都前來道賀,包括梁實秋和《文學雜志》的主編夏濟安等。

余光中與范我存結婚照

婚后的兩人可謂夫唱婦隨、琴瑟和鳴。

婚后的七年里,范我存生育了五個孩子,其中唯一的一個兒子不幸夭折。

四個女兒後來都出落得貌美如花、亭亭玉立,而且小有成就。

余光中和妻女

所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范我存婚后再也不是那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子,她用羸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在全盛時期,全家大小八口人的食量,讓她忙得腳不沾地,全部搞定。

喜歡寫作的余光中,婚后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天塌下來也是妻子擋著。

「她幫我擋住一片天,讓我在后方從容地寫作,我很感謝她。」

剛開始范我存也不太適應,除了要照顧家人的飲食起居,還要做好丈夫的賢內助:接電話、領稿費、對外交往等。

但是時間一長,她便理解了丈夫的工作和事業,也為自己的犧牲感到值得。

也許有人會好奇,甚至猜測,有著浪漫主義風格的余光中,常年寫情詩,難道就沒有對哪個女子動情嗎?

他的那首著名的 《蓮的聯想》,難道就沒有其他女性的影子嗎?

面對這些猜測,余光中解釋說:如果沒有動心,蓮的聯想在哪里啊?

他承認自己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但是他認為 「我的婚姻體質好,生幾場病也不礙事。」

對此,有人好奇范我存的感受,她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情詩不一定寫實,何必認真研究。」

余光中夫婦

余光中曾說: 「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也許正是對彼此的包容與信任,兩人的婚姻順利地走過了60多年。

就在兩人結婚30周年的紀念日,余光中專門在香港買了一條珍珠項鏈送給愛妻。

并寫了一首詩《珍珠項鏈》: 「……三十年的歲月成串了,一年還不到一寸,好貴的時光啊……」

余光中福福

不過,這也是后話。

當年余光中要去美國留學,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國的月亮是否比中國的更大更圓,他如愿了嗎?

幻想破滅,找到自己的根

了解余光中的讀者,可能都知道,余光中不僅寫詩,還涉獵散文、評論和翻譯工作。

他曾經在大學期間就翻譯過拜倫和雪萊的詩歌,他稱這是自己在 文學創作上的「多妻主義」。

1945年,余光中與覃子豪、鐘鼎文等人創辦了「藍星詩社」,并擔任主編。

不過,余光中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早期的許多作品,都是崇尚西化的,是無視讀者的,甚至是脫離現實傾向的。

「藍星詩社」成員合影

談起這段經歷,余光中坦言 「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不過,後來他真的去了美國,才終于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自己的根在哪里。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20世紀50年代台灣的高校都流行這樣的順口溜。

少年時就對西方世界神往的余光中,也很期待去美國走走看看。

正當他猶豫不決時,老師梁實秋鼓勵他,「愛荷華有什麼可教你的,不過可以去開開眼界,玩玩兒也好。」妻子也支持他出國開眼界。

余光中

1958年,余光中首次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他參加了「愛荷華大學寫作班」。

這個「國際寫作班」的人,大都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有的在當地和國內外已是小有名氣的作家。

這里的學習氣氛很濃郁,但是余光中卻感到挺孤寂。

除了母親的離世,他發現一人背井離鄉后,非常思念家鄉和親人。

一次聚會中,大家都三三兩兩地在一起,討論著本國的國旗,還有各自眼睛的顏色。

這時有個學友問余光中:「你來自哪里?」余光中回答:「我來自中國。」

「哦!就是那個非常古老落后的中國嗎?」聽到此話有人笑了起來。

余光中想要解釋幾句,可是大家都沒注意到他的表情,也對他本人沒多少興趣,而且話題很快就被扯開了。

余光中此刻的心情無比失落。

他給自己倒了一杯加了冰的酒,心情也和這杯酒一樣,有些冰涼。

要知道,在台灣,他也算是小有名氣,也是被許多人稱贊「融貫東西的詩人和散文家」。

但在這里,大家似乎都不知台灣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是誰,甚至對中國也抱有非常冷漠的態度。

余光中對西方、對美國的熱情,自此從仰慕到失落。

之后的日子,他更加渴望要緊擁中華文明,早日回到自己的家鄉。

對于美國人熱衷的雞尾酒會,余光中也絲毫提不起興趣。

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里,我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

余光中

余光中在美國也認識了一些朋友,偶爾會跟他們來往。

有一次,他去一對美國夫婦家中做客,看到他們家的墻上掛著美國已故畫家伍德的油畫,他有點激動,因為他自己家里也有這幅畫。

余光中後來了解到,深受愛德華讀者喜愛的伍德,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喜愛,來到巴黎學習抽象主義、印象主義,結果失去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他突然想到自己不遠萬里來到異國他鄉,讓藍眼睛黃頭髮的人教自己用英文寫作。

而自己的國家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難道不夠自己學習的嗎?美國才有多少年歷史呢?

這樣的行為,是否跟伍德一樣? 一心追求天邊的彩虹,卻忽略了身邊美麗的玫瑰?

「你不知道你是誰,你猶豫;你知道你不是誰,你幻滅。」

在經歷了種種迷茫和失落之后,余光中終于認清和了解自己的內心: 原來自己如此深愛中國文化,原來自己的根,在中國。

大學生在朗誦余光中的詩

回到台灣后,余光中的創作不再主張走西化之路,而是主張回歸傳統。

他在一些文章中說,「美國的現代詩早已不再是領導潮流,我們再也不能一味地向西天取經,一去不回頭了。」

他發現,西方人津津樂道的,只有中國的唐詩宋詞。

他提出: 「中國人一定要寫中國味的詩歌,否則就無法得到別人的承認。

他說到做到。

他自嘲是「浪子回頭」,準備向「虛無主義」告別,跟其一刀兩斷。

他要在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學中尋寶,要向唐詩宋詞的美學擷取精華,為中華民族塑像。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里,我是一只低回的蜻蜓。」

余光中

他還在1962年發表了兩篇重要文章《論明朗》和《迎中國的文藝復興》。

他借用自己在詩壇的影響力,用一篇篇評論文章告誡大家:

西化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中國化的現代詩。」

因為,是中國的,才是世界的。

回歸故里,弘揚中國文化

余光中非常熱愛中國文化,在內地的知名度很高,他的詩作有不少被選進大學和中學的課本里。

余光中

他勤奮好學、筆耕不輟,幾十年來斬獲了台灣各種重要獎項,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國家文藝獎》等。

余光中出版的書

可這樣性情溫和、才華橫溢的詩人,卻跟李敖發生了「交惡事件」。

20世紀90年代末,李敖看不慣余光中「呼朋引類,結黨營私」的行為,認為他跟梁實秋一樣是「軟骨頭」

,對國民黨的一些做法不敢揭露,不敢反抗。

李敖希望大家像他一樣,敢于揭露和評判,敢于做斗士,不怕坐牢,不怕殺頭。

作家李敖

李敖還在2005年利用在香港鳳凰衛視主持節目的機會,大罵余光中是「騙子」,還說「你們大陸常常被余光中欺騙,台灣的國文水平多麼低……」云云。

對李敖的「惡評」和「抨擊」,余光中一直不予理睬。

他認為,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處事方式亦不同。

而且做事要講究策略,不能一概而論就是「軟骨頭」。

不過,面對李敖的「口誅筆伐」,余光中只是淡淡地回應了一句:

「他污我文章不通,可是,讓我給他寫《贊助李敖賣牛肉面序》的人,正是李敖自己。」

余光中

後來《南方周末》的記者,在采訪余光中后談道:

「…… 看著他溫和的充滿書卷氣的面孔,聽著他溫軟的南方普通話,李敖的批評就顯得獨斷而可疑。

不過,在李敖眼里「軟骨頭」余光中,為了搶救國文,不惜「挑戰」台灣的教育部長。

當時的「台灣當局」領導人為了「去中國化」,下令把高中語文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而且課時安排也較少。

甚至陳水扁及其御用文人,還主張用閩南話代替普通話。

面對這一狀況,以余光中為首的知名人士,主動發起并成立了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

他們 反對把國文教材改為選修,反對把語文課從每周5節改成4節,反對文言文課的比率由6.五成減少為4.五成。

余光中認為: 政治正確是短暫的,但文化發展是長期的

他說,許多國家都在學習中文,台灣卻為了跟國際接軌,讓大家多學習英文, 「這種棄古文就英文的做法,是中華文化最大的悲哀」。

余光中

面對陳水扁等人的主張,余光中也毫不留情地指出:

「蕭伯納、王爾德等世界知名的大作家,也都以純英文寫作而聞名;魯迅和沈從文等中國的知名作家,也從未用過方言寫作。」

余光中的詩歌中,時常流露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又帶頭參加反對「去中國化」的運動。

大家都知道余光中那首著名的詩歌 《鄉愁》,這首詩他當時只花了20分鐘就寫完了。

《鄉愁》

有朋友佩服他如此才思敏捷、才華橫溢。

可他卻說其實不然, 「這種哀愁和思鄉的感覺,早已在心中醞釀了20年」。

他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可以來內地和家鄉探親訪友。

余光中接受采訪

機會終于來了。

自從「台灣當局」開放了探親政策,從1992年開始,他已經頻頻到大陸訪問20多次,甚至有一年就來了8次。

不知在詩文中有過多少次呼喚、在腦海中有過多少次魂牽夢縈的泰山、黃河,這些年他終于都親眼所見,并身臨其境了。

余光中夫婦回故里

他認為,把中國的泰山,跟歐洲的高加索山脈和希臘的奧林匹斯山相比, 泰山更有自己的風采,更能引起炎黃子孫的遐思。

2003年9月,余光中得到福建省文聯的邀請,跟妻子范我存一起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八閩之行」。

跟著大家一起游福州、訪泉州、登武夷,他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他說自己是 「八閩歸人」,這次故鄉行,實現了自己的「半生夙愿」

余光中夫婦

2003年9月14日,當余光中夫婦跟大家一起游武夷山登天游峰時,人們爭相跟余光中合影,說要沾一沾他的「文氣」和「才氣」。

此時余光中笑著說:「還有喘氣」。一句話讓大家大笑不止。

當年9月17日上午,余光中終于回到了已經離別70年的祖屋。

泉州永春的鄉親們為了迎接余光中,鳴炮擂鼓,舞獅奏樂,成為他們村子歷史上一次盛大的節日。

福建泉州永春余光中文學館

兒時跟他一起玩耍的堂兄余江海,聽說余光中要回來,提前把老屋里里外外全部打掃了好幾遍,激動地在堂屋里等著他。

兩人一見面,就用閩南話互相問候。

余光中說要比賽爬樹,余江海欣喜地說「好」。

妻子范我存此刻打趣道:「我看余光中能爬上去,你可未必呢!」說完大家都笑了。

祭祖儀式過后,余光中坐在一棵裸露的樹根上,讓記者拍照。

他動情地說: 「我父親一生都在想念永春老家,今天我是替他們還愿來了。」

2005年10月,余光中夫婦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縈60多年的第二故鄉重慶。

余光中夫婦

看著腳下波光粼粼的嘉陵江水,他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當他跟見到的最后一位老同學緊緊地擁抱時,兩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久久地不愿分開, 「像抱住抱不住的歲月」……

來到了家鄉,看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余光中終于了卻了一生的心愿。

2017年12月14日,89歲高齡的余光中,因病在台灣去世。

余光中

余光中走了,他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不朽之作,這些作品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文化的歷史上。

余光中曾經在37歲那年說,希望死后葬身祖國大陸,「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如今,他的愿望實現了。

而今,斯人已走,他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他在里頭,我們在外頭……

-END-

【參考資料】:

1、古遠清:《余光中傳》

2、人生與伴侶:《余光中,婚姻是種妥協的藝術》

3、人民周刊:《余光中的浪漫愛情》

4、愛奇藝視訊:《余光中:戰火紛飛的年代,被闊別故土,卻成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