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瓦剌的前世今生:那個曾經俘獲明朝皇帝的「瓦剌」,如今去哪了?
2023/11/26

匈奴之于秦漢、遼(契丹)金(女真)之于宋、蒙古、安南之于明。古代中國,邊境問題一直困擾著歷代王朝。

每個皇帝在登基后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對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或戰或和,戰無非是輸(割地/賠款)贏(少數民族部落俯首稱臣,向「天朝上國」納貢),和更多的表現在沿用千年的和親之法以及與少數民族開展友好的邊境貿易往來。

在中國24個朝代中,可以蓋棺定論的說一句,明朝是最有骨氣的國家之一,其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直面硬剛宿敵蒙古,可謂「天子守國門」;

崇禎帝朱由檢在面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叛亂以及清軍入關這一生死存亡之際,并未如宋高宗趙構南渡避難,也沒有做出清末統治者那般狼狽逃亡、認賊作父的行徑,可謂「君王死社稷」

可即便是如此有血性的大明王朝,也同樣為邊患困擾,甚至一度被瓦剌打到家門口,把皇帝給俘虜了,這敢在鋼絲繩上舞大刀的瓦剌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要追溯瓦剌的起源,還要從成吉思汗那陣說起。

13世紀初的瓦刺叫做斡亦刺惕部落,活動在葉尼塞河上游,以養殖馴鹿、駝鹿,狩獵熊、貂等獲取毛皮為主(沒少賺錢),是較大的森林狩獵部落。

成吉思汗一統蒙古諸部落后,打算進兵中原,而在此之前他為了消除隱患,防止西伯利亞反蒙勢力搞偷襲,于是揮師北上,先下手為強。

就是在這途中,斡亦刺惕與成吉思汗來了一次美麗的邂逅。

當時的部落首領看到蒙古兇悍的騎兵,直接雙手投降,也正因此,斡亦刺惕得以生存發展。

元末明初,斡亦刺惕部落勢力范圍由葉尼塞河向西南發展至阿爾泰山,部落人數近4萬余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數次出兵北伐,徐達、李文忠、馮勝等名將把元朝殘余攆得一次比一次遠,那可真是哪涼快哪待著去。

至藍玉擊敗元統治者脫古思帖木兒,元朝被打得七零八碎已經再無力騷擾明朝,明蒙的戰爭也暫時告一段落了。

此時的明朝在休養生息、抓緊時間恢復生產,蒙古境內大小部落經過十余年的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逐漸形成了三大勢力,也開始了與明王朝分分合合、若即若離的復雜關系。

永樂時期,蒙古的局勢有點三足鼎立的意思,不過與三國時期不同的是,蒙古三個部落之外有明朝這只無形的大手暗中制約平衡三方的勢力。

三方勢力分別為韃靼(蒙古根正苗紅的黃金家族)、瓦剌(彎道超車的西蒙古)、兀良哈(靖難之戰中朱棣花錢請的外援)。

兀良哈因靖難有功,被封賞在遼東一帶,與明互通貿易,兀良哈抱上了老大哥明朝的大腿,暫且不提。

韃靼作為蒙古正統,一直與明朝敵對,也瞧不太上身邊的兩個鄰居。

永樂七年,韃靼殺害明使郭驥,于是明朝一邊扶持小弟瓦剌一邊打壓韃靼,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禿孛羅為安樂王。

此時的瓦剌飄了,不僅殺了投靠他的韃靼部首領本雅失里,還扣留明使,襲擾明邊境。

此后的故事就相當枯燥了,韃靼和瓦剌強盛的一方勢必要挑釁明朝,明朝出兵打壓,可以理解為明朝打地鼠的小游戲。

永樂二十年起,朱棣三年三次北伐韃靼,這為瓦剌發展提供了機會。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明朝連年征戰,兵疲馬困,瓦剌卻得以休養生息,此消彼長,使得瓦剌有了進攻明朝的實力而北方又無后顧之憂。

托歡繼承他爹馬哈木的爵位后,先殺了阿魯台為父報仇,隨后又送太平與禿孛羅二王上了西天,把他二人的兵馬收歸麾下。

他立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為丞相,上演了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使得瓦剌變成他托歡的一言堂,這也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威脅明邊、一統天下)。

托歡死后,長子也先繼位,此時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不斷地東征西討,降服了西部的哈密、沙州等部落,向東攻破了兀良哈三衛,控制女真,威逼朝鮮,成為繼元以后最大的蒙古勢力。

自正統前,瓦剌采取的都是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無賴戰略,令明朝極為頭疼。英宗朱祁鎮繼位后,瓦剌這一戰略有所改變,直接調整為大軍壓境,這倒還好,畢竟此時的明朝還是實力雄厚的。

可壞就壞在兩點:涵蓋朝廷一眾文武大臣的50萬精銳之師總指揮是宦官王振(一個可惡的小人);這第二點,王振居然把英宗皇帝忽悠到了前線……

土木堡之變,「敵以勁騎四面蹂躪入,帝與親軍突圍不得出」「眾裸袒蹈藉死,尸蔽塞川野,諸宦豎宿衛士矢被體如蝟」。

經此一役,明朝精銳盡失不說,就連皇帝亦北狩,這也是自北宋徽欽二帝被金俘虜后又一中原皇帝為少數民族政權所俘的惡性事件。

也先俘虜英宗后,便打算入主中原,做著一統天下的美夢。

正統十四年十月,也先攜英宗攻打京城,此時,主戰派大臣于謙募兵中原、日夜操練,親帥大軍背城與也先決一死戰,成功擊退也先,將這個做美夢的也先打醒了。

瓦剌自也先之后走上了由盛轉衰的道路。

景泰三年,也先殺「元裔幾盡」,自立可汗后他沒有逃過大部分皇帝的通病,晚年不務正業、聲色犬馬,最終為部下所殺。

此時,韃靼部在達延汗的帶領下重復往日榮光,把瓦剌趕到了西北沙漠地帶。

在嘉靖二十年到萬歷初這30年間,瓦剌不斷受到達延汗、達延汗孫子俺答、俺答的侄子等人的攻擊,可以說是過得相當悲慘了,但瓦剌在內外交困四面楚歌之際仍保持著奮力振興的不屈精神。

明朝末年,瓦剌被排擠到額爾齊斯河流域。

明末清初,漢文史籍稱瓦剌為衛拉特或額魯特,本文我們暫且做瓦剌。

此后瓦剌長期處于四面受敵的困境,內部也在不斷的分化重組,主要分為土爾扈特、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四大部落。接下來筆者將介紹這四大部落的發展以從中窺探些許瓦剌的演變歷程。

土爾扈特,因為該部首領與準噶爾首領不合,被排擠到伏爾加河下游。

康熙年間,土爾扈特部落貴族東返(早期海歸),康熙好吃好喝的招待,并派使團去看望這個「異國他鄉的游子」,土爾扈特部也一直保持向清朝朝貢。

直至乾隆年間,因沙俄各種無理的要求,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17萬族人沖破沙俄的圍追堵截,最終6萬人東歸回國,生活在新疆伊犁地區。

杜爾伯特,這是與準噶爾部同宗同源的一大部落,二者都源于也先的直系部落綽羅斯部。

當時的綽羅斯部自克舍去世后便走向了分裂,其子阿沙繼位(準噶爾部),克舍的弟弟阿力古自領一部(即杜爾伯特)。

杜爾伯特雖然是衛拉特四部之一,卻并未有多少歷史記載,杜爾伯特部為躲避戰火不停遷徙,最終來到鄂爾齊斯河地區。

此時其面臨的處境是前有狼(沙俄)后有虎(日益強大的準噶爾),杜爾伯特只注重生產不注重軍事,加之七個兒子在老爹死后為了爭財產而內斗,最終杜爾伯特四分五裂,大部分成為準噶爾的附屬,還有部分投靠清朝與土爾扈特。

和碩特,1634年黃教統治者、五世達賴、四世班禪三人共同致信顧實汗請求援助。

于是,和碩特部在顧實汗的帶領下于1637年出兵西藏,幫助黃教推翻了藏巴汗政權,確立了黃教在西藏的統治地位。

顧實汗成為了「全藏三區之王」,建立了統治青藏高原七十余年的和碩特汗國。此后,顧實汗積極與皇太極「遣使通貢」,并主動歸附清朝。

1652年,在顧實汗的促使下五世達賴喇嘛進京朝覲順治皇帝,這為宗教發展與民族交流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準噶爾我們都不陌生,其被稱為「最后的游牧帝國」,稱霸中亞百余年,是沙俄和清朝兩大帝國都頭疼不已的狠角色。

康雍乾三朝歷時70余年方才平定的準噶爾叛亂。準噶爾部自康熙初年興起,該部落占據天山南北地區,多次攻打新疆、青海。

1676年擊敗顧實汗的大哥、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將松散的聯盟權力集中化。

1716年,準噶爾部出兵西藏,占領拉薩,并試圖進攻漠南和漠北蒙古(明末蒙古分裂為漠南、漠北與瓦剌)。

直至1757年在清軍的圍剿下,阿睦爾撒納的死標志著平叛勝利,乾隆下令將準噶爾滅族。

由此可見,除了被滅族的準噶爾部沒有得以延續,土爾扈特部即現今在新疆、蒙古等地的蒙古族同胞;

杜爾伯特部則是多在阿勒泰等地,演變為現今的蒙古族與滿族同胞;和碩特部由于后期生活在青海、西藏等地,因此中國的藏族同胞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和碩特部落演變而來。

如今的中國是一個容納56個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眾志成城的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奮斗。

這是數千年歷史沉淀的產物、是無數帝王勵精圖治的結果,是民族交流融合的典范。

瓦剌的發展變遷恰恰反映出了中國民族和睦相處的成功原因,即強者不恃強凌弱。

當年鄭和下西洋為各國帶去了和平與繁榮;反觀西方,達伽馬剛一到印度便插個小旗,代表是葡萄牙的領地。

歐洲列強為了資本原始積累而露出貪婪的吃相,卻對亞非美洲的政治、經濟、文化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瓦剌的發展,是從近鄰到遠親,是從蒙古族到中華民族,是比戰爭更高級的和平使然。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