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工地爛泥坑竟是聚寶盆?兩千年前吳國秘聞井噴而出,揭開關羽死亡之謎
2023/10/23

1996年10月的長沙依舊悶熱,但市中心五一廣場某工地上,工程負責人內心卻哇涼哇涼。工地東邊滲水嚴重,工期恐將拖延,而他計劃挖水池導出積水,挖機又故障趴窩。 工頭對著挖到一半的臭泥坑唉聲嘆氣,經過的兩人卻驚叫起來「這哪是爛泥坑,明明是聚寶盆!」

這一工地,修建的正是平和堂大廈。

平和堂是當時長沙市引進的最大一家中外合資商貿集團 ,平和堂大廈的建立,自然也選在了市中心最好的地界,五一廣場。 雖然工程備受矚目,但工地負責人卻一直游走在「崩潰」的邊緣,先是施工范圍內出現了一戶「釘子戶」走馬樓50號,其他地基已挖去下七八米,這里仍舊巋然不動不愿搬走。後來,好容易地塊完整開工,工地東側卻又出現了滲水問題。

這滲水問題總沒能解決,有可能延誤工期,工頭就想著在工地邊上挖出一個水池將滲水導入,但施工機械挖了幾下,又出了問題,趴窩不能動了。一時間,工頭欲哭無淚。 但就在工頭郁悶的時候,經過的兩個人卻大笑起來。

這兩人,就是長沙當地的文保人員——市文物工作隊的技工孟科保和曹彪。

為啥施工工地要配備文保人員,這還要從施工地點五一廣場的特殊性說起。

五一廣場所在,自古以來就是長沙城的中心區域。春秋戰國,楚國就以今五一廣場為中心建造城邑。秦初在此設長沙郡。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徙封吳芮為長沙王,吳芮在今五一廣場區域筑造擴建長沙城。公元前157年,吳姓長沙王五傳至靖王吳著去世,無后而廢。公元前156年,漢景帝復置長沙國,并立其子劉發為長沙王,劉姓長沙王傳七世。

公元九年王莽廢長沙國。《漢書·地理志》載,臨湘為長沙國國都所在,宮署位置仍在五一廣場區域。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置長沙郡,臨湘為郡治所在。東漢初期,長沙郡轄臨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國)、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容陵、醴陵。東漢末年封建割據。209年,劉備領有長沙郡,214年,孫權取長沙等三郡,次年,孫、劉協議以湘江為界,東屬孫權,西屬劉備。自晉至元朝期間,長沙郡或名湘州、或名潭州,但郡治、州治仍在臨湘縣。明清時期設長沙府,治所亦未變遷。

也就是說,長沙建城二千余年,城市位置并沒有發生遷移,歷代王府及郡治、州治、府治所在地也代代沿襲,宮署位置從未改變,都在如今五一廣場區域,這在城市的發展史上,十分罕見。

這一片土地數千年來都在作為都城中心存在,歷史積淀身后。在五一廣場地塊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曾多次發現了古代窖井和明代藩王府宮殿台基、戰國時期作坊遺址等,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 所以,等平和堂大廈建設動土時,當地的文保部門也派人進駐現場。

那這挖掘機挖出的臭泥坑中到底有何寶貝,讓兩位文保人員驚叫出聲?這竟是坑中淤泥里的小木片。兩人發現,在挖掘機翻出的渣土中,有一些小木片,憑借著文物人的敏感,兩人撿起來一看,上面就寫著毛筆字,經過清洗一看,上面有明顯的「嘉禾」字樣。

這個嘉禾,可不是香港的影視公司,而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的年號! 這一片小木片的發現,讓兩位文保人員顫抖起來:

是簡牘!有文字的簡牘!

這一下,大家都不敢動了。

在紙普及之前,簡牘就是古人記錄文字的主要載體,竹制的叫簡,木制的叫牘,合稱簡牘。要知道,在古代遺跡中發現文字,其價值遠超同時入地埋葬的金銀珠寶。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建立和重塑當代人對于古代和歷史的認知,更關鍵的還在于修正和更新對當下的認識。 例如,三星堆考古中,各路考古專家們就憋著勁要找到文字……

在工地發現簡牘的事快速向上匯報,沒過多久,考古隊員就趕到了現場,他們發現,那個被挖掘機挖開的水池正好打破了一座古代井窖的北半部,原來堆放在井中的一部分簡牘隨著被挖掘出來的淤泥散落在水坑的四周。就連工地渣土車開過的路上,都跌落了不少簡牘,但最要命的,是之前挖出的渣土已當做廢料,傾倒在了幾公里外的湖湘漁場。

緊急之下,考古隊員兵分兩路,一路撲在工地設立緊急保護區,另一路趕往湘湖漁場搶救文物。在近200平方公尺的卸渣區,考古人員冒著10月長沙的高溫,問著魚塘淤泥的惡臭,苦苦尋找之前不慎傾倒的如泥的簡牘。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路人馬經過十多天的辛苦搜尋,總共救回了約3萬枚簡牘。

但相比這三萬枚的數量,另一路撲在工地上的考古人員更有收獲。在挖掘機作業點,人們發現了一個袋狀型圓井,井深不過6米,但人們卻在這井中發現了一層層堆積儲存的大量簡牘。 經過初步清理,數量達到了4萬多枚。

再帶後來考古隊員在平和堂區域發現的有字簡牘總計76552枚,有墨痕的簡牘2萬余枚,無字的簡牘4萬余枚,總計走馬樓出土了14萬枚簡牘,這個數字,超過了20世紀中國所發現的簡牘量總和。

這一發現,震驚全國。因為這口井在走馬樓50號建筑下發現,所以這一批簡牘被命名為走馬樓簡牘。五一廣場上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地名,也成為了考古學者眼中的圣地。

挖掘一時爽,清理人斷腸。

走馬樓簡牘的清理工作歷時六年,從1996年開始,到2003年才結束。 畢竟,簡牘的保存,涉及到揭剝、清洗、脫色拍照、記錄、脫水等等,此外,整理后的簡牘還要經歷釋讀、編校等,工程量可謂巨大。

但這十數年的清理、整理,也大有成果。這一批簡牘的價值越發凸顯。

走馬樓出土的這批吳簡,經初步整理內容涉及三國東吳長沙郡以及吳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多方面,可分為紀年簡、職官簡、軍事地理簡、賦稅簡、戶籍簡、司法文書牘,形制有簡、牘、簽牌、封檢、泥封匣等,其中竹簡數量最多,完整準確、集中地反映了三國東吳的社會基本面貌,對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政治制度、社會階級關系、經濟關系、租調制度、典章制度、簡冊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這些簡牘記錄的內容,不同領域的學者都「挖到了寶」。

研究國家政策的,從簡牘中得到了「國富民窮」、貧富懸殊的證據。稅收高且名目繁雜,除了田租由米、布、錢三者組成外,獸皮作為「調」被征收,種柚子要交「土特產稅」。此外,口錢、油租錢、皮賈錢、出行錢……土地廣泛開墾了,但多數被官府占據,種種做法讓百姓苦不堪言。

研究法律吏治的,簡牘中記載著「中書典校事呂壹」。呂壹是孫權后期所用酷吏,他以監察諸官府及州郡文書的名義羅織罪名,構陷朝臣,制造了一系列的冤案,導致東吳政治陷入嚴重危機。簡牘中還記錄著當年的大案,倉吏許迪盜用了官府的112斛6斗8升鹽米,被當時值班的官吏廖某發現。后貪贓罪成立,許迪最終被判死刑,其妻兒發賣成奴仆,老母親因為年事過高才免受連坐。

研究社會經濟的能在簡牘中看到「嘉禾吏民田家莂」(我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經濟券書)以及吳國征收徭役的形態、吳國的地僦錢、吳國服徭役的輕重等種種內容。

研究人口與疾病防治的,學者通過對走馬樓吳簡中出現疾病簡牘的統計和研究,得出結論:一,孫吳地區諸多病例中以「腫足」、「腹心病」「盲目」、「雀足」最多,占整個病例的90%;腹心病、狂病、雀足、張病(脹病)等疾病,都與長沙地區出現的血吸蟲疫情有關。

研究百姓生活百態的,從吳簡記載的土地契約中,可以發現了大量以「大女」為戶主的現象。而漢代法律規定「為人妻者不得為戶主」,也就是說那時長沙就存在女多男少的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有很多是有土地的「戶主剩女」。

但對于這些專業領域,最讓普通人感興趣,一定是這些簡牘揭露了「關羽之死」的真正原因。

關羽敗走麥城被斬殺,一直以來都是眾多蜀國迷心中的痛,而對于關羽的死,有許多說法。流傳最廣的,是《三國演義》里的呂蒙執意要殺關羽。

對于關羽的死,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說是因為東吳為了逼退蜀軍,但是專家們對此卻存在很大異議。後來根據走馬樓竹簡記載的內容,說公元229年時,蜀軍已經從長沙撤退,當時的湖南地區都是東吳領地,因此可見《三國志》中的記載的是正確的,東吳確實是為了逼退蜀軍才斬殺了關羽。

這些記載,揭開了2000年前的種種迷霧。但關于這一批簡牘,也有很多疑團。

從世界范圍看,在一個地點一次發現如此巨大數量的古代文獻十分罕見。 這大量的文獻,為何出現在井下呢?這些兩千多年的簡牘,又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呢?

三國時期是一個戰事頻繁、兵荒馬亂的時代,長沙又是一個雨水豐沛、氣溫濕潤的地區,在這樣的亂世中,在潮濕的地底里,保存文獻是很困難的。

雖然種種猜測,但認可度最高的說法是孫權為加強中央集權,實施中央審計制度,任用呂壹等人為「特派稽查員」,嚴格審計和監察中央政府及地方州郡的工作。既然要審計,文書檔案和州郡資料是少不了的。長沙郡的資料不斷匯聚、整理,然還沒來得及實施審計,變革就失敗了。這批文書并未付丙丁,而被妥善封存于倉儲井中,覆土廢井。

這一舉動,無意間為后世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財富。

而這些簡牘之所以能保存下來,不僅是因為長沙市中心千年未經變遷,而且還因為這井的結構。這口窖井是倉儲井。井底有防潮設置,離地面5.6米。這批檔案封存嚴密、保存科學。既有滲漏排水的「架空層」,也有透氣吸濕的「防潮層」,還有褐土覆蓋的「保護層」。這樣的結構,再加之井窖地下水位高,密封條件好,置于井窖的簡牘很快進入飽水狀態,而中國古人書寫所用的松煙墨的穩定性,也是文獻保留的重要原因。

因為種種「巧合」,這些文字意外地穿越歷史進入我們今人的視野。它們豐富了歷史的血肉,讓模糊的三國東吳社會逐漸清晰起來,而兩千年前基層公務小吏們的書寫、也讓我們多了一個認識東吳社會的「基層視角」。可謂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