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三國風雲
民國轶事
歷史名人
古墓文物
詩詞文化
金庸武俠传
历代皇帝
後宮秘史
野史分享
史料记载
民間故事匯
全部
    
唐朝的燒尾宴名菜七返膏失傳,阿斯塔那出土一件文物,揭秘它真實的模樣
2023/10/12

唐朝的燒尾宴的菜單上,一共有58道名菜,可是有一個七返膏,如何制作,卻徹底失傳了,考古專家不甘心,他們在發掘阿斯塔那古墓群的時候,出土了一件點心文物,經過研究,竟找到了七返膏的原型,您想要知道它長什麼模樣,那就讓小編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朝的燒尾宴是一場盛大的宴會,起源于公卿大臣首次拜官的習俗。在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兵部尚書韋巨源升任尚書令左仆射。按照當時的慣例,朝廷大員晉升之際,都要舉辦一場宴會來表達對皇帝和朝廷的感激之情。這個宴會得名為燒尾宴,而后因其菜肴特別而獨特,聞名于世。

據《舊唐書•蘇瑰傳》記載:「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名日燒尾。」

在陶轂的《清異錄》中,燒尾宴有著詳細的記載。據陶轂所述,韋巨源拜任尚書令時,家中一本所謂的「食賬」,其中精心記載了燒尾宴上的58道菜品和點心。每一道菜品和點心后面都簡要標注了用料和烹飪方法,使宴會的籌備更加便捷。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許多菜品逐漸失傳,僅存文字記載使得回味唐朝燒尾宴的美味成了一種遙遠的幻想。盡管有許多菜品遺失,其中還是有一些菜肴在古代文獻中有所記載,其中就包括了一道名為七返膏的點心。

據文獻記載,七返膏是一道由極軟的面團制成的美食,它的制作過程與其他菜品大相徑庭。首先,取軟面團,在每一層面團上均勻地抹上油膏,然后反復折疊并翻轉面團七次。通過這一特殊的工序,面團中的油膏逐漸在層層操練中完美融合,使得面團變得更加松軟甜香,誘人的香氣悠然彌漫。最后,將經過翻轉折疊的面團做成面點,并夾糾纏結成獨特的形狀,這樣制作而成的七返膏,即使在只有文字描述的情況下,也足以讓人垂涎欲滴。

而這道點心的原型,則是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被發現的,這座古墓群出土于1966至1972年間,發現了許多式樣獨特的精美面點。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這些面點中,梅花式、菊花式、四棱式以及葉形面點和筒形面卷等多種類型應有盡有。引人注目的是,這些精美面點均由小麥粉制成,其中最引人深思的便是筒形面卷。

正是這個筒形面卷讓專家覺得必須要詳細研究,一些專家認為,這個筒形面卷就是傳說中的七返膏。通過對古墓群中的面點進行分析,他們發現筒形面卷的制作過程與七返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將面團搟成薄片,然后抹上油脂,接著進行連續的折疊,正好折疊七次,最終形成了一個圓筒形狀的點心。最后,將這些圓筒形點心進行油炸,便可制成美味的食品,怎麼這個食品看著像今天的蛋卷。

原來蛋卷的祖宗,竟是七返膏,而七返膏另一個分支竟是花卷,七返膏雖然消失了,但蛋卷和花卷卻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原來,七返膏并沒有徹底失傳,只是隨著時間的流轉,它換了一個形狀,一個名字而已。這個發現令人嘆為觀止,不禁讓人想起那些燒尾宴上的其他菜品。或許它們也一樣,被改頭換面,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卻被大多數人所不知。思及此處,內心不禁釋放出一股奇妙的感慨。

這種美食傳承的方式令人莫名感動,想到這里,不禁使人期待未來會有怎樣新穎的食物承載著歷史的回憶,讓我們繼續體驗美食帶來的驚喜與感動。

引用資料:《唐朝的燒尾宴》作者:錢柏出版社:黑龍江出版社

80年代山西農民砍柴發現藏金洞:攜2塊金磚到銀行兌換,當場被抓
2023/12/09
三國力量最大的八大悍將排名:張飛第五,排名第一的曾經打退呂布
2023/12/08
考古專家在鄉下發現,3歲小孩帶著三千年前的「龍鐲」,他是誰?
2023/12/07
他識破宋江,假裝回鄉探母,結果一去不返,成為水滸下場最好的人
2023/12/07
老人帶「玉米」鑒寶,專家鑒定為贗品,他笑稱:你可知我的身份?
2023/12/07
古代嫡優于庶,子優于女,那麼問題來了:嫡女和庶子,誰地位更高
2023/12/07
古代皇帝的龍袍禁止水洗,穿臭了怎麼辦?真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2023/12/07
古時候流行表哥娶表妹,為啥卻很少生出畸形兒?原因很簡單
2023/12/07
大禹治水這個龐大工程,為何很難找到遺址?俄專家:治的可能不是黃河
2023/12/07
女子整理衣櫃發現一件旗袍,像是清朝貴族服裝,趕緊找人鑒定,專家:太可悲了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