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九品中正制,使門閥勢力遍布朝堂,那他們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2023/11/24

九品中正制自魏晉南北朝創立以來,確實是為朝堂之中輸送了不少的「新鮮血液」的。

可是這樣的制度卻使得門閥制度逐漸壯大,最后竟直接壟斷朝堂,不過這樣強大的門閥士族, 怎麼會走向滅亡的境地?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士族形成、發展到頂峰并逐漸走向衰亡的時期,詩中的王家和謝家正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兩大士族。

他們的崛起和衰敗,不僅揭示了某一家族的興衰榮辱,而且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社會階層的大變動,而這一變動可謂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很長時間內, 社會結構都相對穩定,因此有些人稱這種結構為「超穩定結構」,但處于相對穩定的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也是時常會有一些變化的。

而門閥士族,指有深厚的家族背景、較高的社會地位、雄厚的經濟實力、掌控政治仕途的世家大族集團,是由東漢末年的豪族、豪強地主集團發展而來的。

這些集團又通過婚姻等社會關系, 和文化傳承與壁壘構筑成相對封閉、凝固的社會等級和結構,魏晉南北朝時期居于主導地位的,正是這些逐漸形成并達到鼎盛的門閥士族。

這種結構于隋唐時期被打破,新老門閥士族逐漸開始退出歷史舞台,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首詩的前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為我們交代了場景,朱雀門是宮城的南門,也是主要的宮門。

朱雀道或朱雀街是與朱雀門相通的御道,烏衣巷這個地方曾是六朝古都,曾經居住著很多世家大族。

詩人見證了曾經車水馬龍的朱雀橋邊已經野草叢生,而曾經喧囂繁盛的烏衣巷,這時也只看到一抹斜陽,凄涼而落寞。

詩的后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則反映出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王家和謝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世家大族的代表,尤其是在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以后更是走向巔峰。

永嘉是西晉懷帝的年號, 時間是307-313年,

永嘉末年發生了社會大動亂,北方的五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氏、羌 (五胡)相繼南下進入中原。

這幾個民族和西晉皇室貴族及各地軍閥互相勾結,互相兼并,引起北方大亂,致使北方士族、皇族以及中原百姓南遷,即所謂「衣冠南渡」「百姓播遷」。

而西晉王朝在動亂中也維持不下去了, 因此在以王導為首的大士族的支持下,在江東建國,史稱東晉。

謝氏也是中原南渡的大士族,在北方前秦大軍南下、企圖一統天下的「淝水之戰」中,謝氏家族里的謝安、謝石、謝玄幾個人對此進行了籌謀。

謝安

這幾人率領以北方流民為主組建的「北府兵」,以少勝多,大敗南下進犯的前秦大軍,保證了東晉政權的穩固與發展。

門閥士族的形成和發展,一是靠他們的「經濟實力」, 門閥士族擁有大片的土地,他們匯聚這些土地形成大莊園,所以也有人認為這時出現了莊園經濟。

他們還擁有大量的依附人口,如部曲、佃客等,甚至還有私人武裝,這些人很是特殊,因為他們沒有正式的戶籍,所以他們也不必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他們所聽從的,是他們主人的命令。

所謂 「百室合戶千丁共籍」, 正是指豪門隱匿,甚至得到國家承認的大量私屬人戶存在的現象。

第二就是,門閥在政治上是具有壟斷地位的,官僚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是保證國家機器有效運轉、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乃至關鍵因素。

而選拔官吏的原則和形式實為統治者掌控國家機器的重要環節, 劉禹錫所在的唐朝,主導的選官形式是科舉制。

他感嘆的「舊時王謝」兩大家族所在的西晉、東晉,也可以延伸到隋唐以前的南北朝時期,天導的選官形式是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壟斷仕途,主要的工具就是九品中正制,也稱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 是曹魏政權鑒于士人流散四方,而又急需人才所設置的選拔制度,初衷是唯才是舉,所以并沒有對出身做限制。

主要做法是:在中央設立由各州郡推選出來的任職中央的大中正,之下又設立了州中正、郡中正等。

州和郡的中正負責查訪、 考察與自己籍貫相同而流散各地的人才,州、郡中正搜羅到同籍貫的士人后,如果認為他們有才干,就會匯報給中央的大中正,然后根據他們的能力,判定他們的等級,其中還附有評語。

他們會將這些人分為九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九品,從上至下,分別為上中下,而上中下里邊也分上中下;又因為是由中正來主持選評,故稱九品中正制。

隨著門閥士族的發展和膨脹,九品中正制已然成為他們壟斷仕途的工具,變成主要依據出身,來評定入什為官資格的選官制度。

如果出身大族大姓就一定會被評為上品;如果只是寒門庶族,永遠只能被評為下品,于是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高門大族子弟,往往可以憑借家世背景 「平流進取,坐至公卿」,「著作郎」和「秘書郎」都是魏晉南北朝時列入「清散」的職位。

當時門第和官職都有清濁之分,當然士族就是清,庶族就是濁;官職上,秘書郎、著作郎屬于清官,自然都是由士族子弟出任。

而且這類職位不用從事具體繁雜的事務,待遇好、地位高,是人所仰慕而士族子弟競相爭取的職位。

不管腹中是否有真才實學,只要是大士族子弟,就有可能得到著作郎和秘書郎這樣清散的職位,而如果是寒門庶族,再有才華、才能,也只能屈居所謂「濁職」,沉淪于下品。

三是文化上的優勢乃至壟斷, 自從兩漢以來,就非常注重經學,而世家大族可以得到的資源也非常地優厚,所以他們的門生弟子遍布海內。

兩漢時期,中央專門設置五經博士,各有傳授,此五經為《易》《尚書》《詩》《禮》《春秋》。通經入仕是當時主要的入仕途徑,文化的優勢乃至壟斷,也是門閥士族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是社會地位的相對封閉和凝固化, 在婚姻生活之中,門閥士族們其實更加注重門當戶對,這樣的行為使得當時的門閥非常重視譜牒的修撰,所以他們通過婚姻關系,來穩定和固化社會等級和士族秩序。

在社會交往上也嚴格遵循等級身份,士族與庶族之間基本不來往,假如有人破壞這個規定,是會受到士族人士的鄙視和排斥的。

因為士族的身份是有一定的社會認可度的,由此逐漸形成一些公認的士族門閥,而且往往配以地域來命名族姓。

如劉禹錫詩中提到的王與謝,王是指瑯琊王氏 ,謝是指陳郡謝氏,大門閥士族并不僅僅是王、謝,據史載,魏晉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世家大族還有十二家。

隋唐時期最受推崇的五姓為崔、盧、李、鄭、王,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寫有長篇傳奇《李娃傳》,講的是榮陽公子進京趕考的故事, 而滎陽鄭氏是著名的大士族,見到「滎陽公子」四字,就可知道此人為鄭家子弟。

由此可見,在那個時候,想要打破世家大族的壟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要當時一說出名字, 人們就會知道這個人的家室如何。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