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古代文化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的瑰寶和痕跡,而其中最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古人對于名字的獨特見解與講究。
然而,在這些千變萬化的名字之中,有一個字被歷代人都忌諱,甚至連用都不敢用。
這又是怎麼回事?
「王」字作為權力和威嚴的象征,在中國古代就被視為特殊保留字,普通百姓很少有人敢公然使用。
而這種避諱現象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并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在甲骨文時期,中國文字正在發展成型,一些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地位已經開始凝練出特定的象形字。
其中「王」這個象形字代表一把巨大的戰斧,象征著戰場上所向披靡的統帥。
甲骨文中「王」字的本義為戰場上的無敵統帥,可見它一開始就意味著超然的地位和權力。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思想百家爭鳴,對「王」這個字的內涵詮釋也不斷豐富。
孔子認為王者應該「一貫三」,他進一步闡釋稱王應連接天、地、人三者,真正的王需要溝通和參悟三者之間的關系。
也就是說,這個字賦予了非同尋常的內涵。
而董仲舒更是進一步解釋稱,王子就是以一筆連接天地人的偉人,必須參悟貫通,才配被稱為王。
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王不僅代表世俗的至高權力,更是一種道德和精神的化身,所以普通百姓很難有資格和勇氣使用這個字,生怕被視為謀反或篡權。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夏朝后期的君主夏后啟,他的名字後來被改成夏后開,就是出于避諱的考量。
而在眾多忌諱字中,使用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非「王」 字莫屬。
一般來說,只有極少數幾個姓王的家族才有資格將這個字用于后裔的名字,其他普通百姓家庭很少有人敢公開使用這個字,因為它代表的威嚴太過沉重,生怕被視為謀反罪。
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三個人敢用「王」字來取名,他們到底是誰呢?
馮野王生于漢朝一個將軍家長,他的父馮奉世官至左將軍,地位十分顯赫。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馮野王從小就顯示出驚人的聰慧與政治頭腦,
博覽群書,涉獵廣泛。當他年僅18歲的時候,就主動啟奏漢宣帝,請求擔任縣令一職,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治理能力。
漢宣帝十分驚訝地問他有何治國之策,馮野王當場侃侃而談、條分縷析,讓漢宣帝大加贊賞,但是因為年歲太輕,宣帝還是拒絕了。
他見識過無數精明能干的大臣,卻從未遇到過如此年輕就有遠大抱負的才俊,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馮野王雖有才干卻不驕不躁,回家后更加勤奮用功。
面對挫折,馮野王并未氣餒,而是繼續潛心深造,他白天勤勉學習,晚上則觀察民間疾苦。
幾年后,馮野王終于如愿以償,先后擔任過當陽、礫陽、夏陽等縣的縣令。幾年后,馮野王作為使者出使南方數國,接連完成數項艱巨任務,更是讓朝廷上下刮目相看。
在漢元帝時期,馮野王的妹妹被選為昭儀入宮,本可以借助外戚身份入朝任官,但是馮野王并未這樣做。
相反,他一心一意為政,靠著自己卓越的政績連續升遷,從隴西郡太守到左馮翊,身居要職。
當時朝廷貪污成風,馮野王力主肅清吏治,嚴懲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然而好景不長,馮野王因為被排斥屢遭革職,到大司馬王鳳當政時,他極力刁難,馮野王無奈退出政壇。
而晚年的他在家中以疾病結束了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人生,終年不詳。
可以說,馮野王是一位才華橫溢而又充滿理想抱負的年輕人,他本可以前程似錦,但最終卻半途夭折。
如果沒有遭遇外界的打壓排斥,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
有人說,顧野王其實并非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是顧體倫,而「顧野王」
這個名字,則是他為了追隨文學偶像馮野王而改的名字。我們要知道的是,顧野王出生在南朝梁,這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了,可是到了后期的時候,卻成為了一個動蕩的朝代,各種勢力交織在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保持獨立人格并有所作為是非常困難的。
而顧野王憑借其深厚的學問和個人魅力,成功獲得了統治者的信任和支持,他還結交了很多知名人士。
可以說,他們的交流和互動使顧野王的思想更加深邃,也為他的學術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可以再來看看他的成就。
要知道,顧野王是我國最早的一批系統性編纂漢字字典的專家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地圖測繪領域的杰出代表。
他在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編寫的《玉篇》這部字典,這本書收集了大量的古今詞匯和注釋,被譽為「千古第一詞書」
。不僅如此,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和書法家,他的作品充滿生動的藝術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他還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天文測量、氣象觀測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顧野王用一生證明,有理想、有堅持,就能在文學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他為后世立下的典范,也成為了中國文化不竭的源泉。
駱賓王,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
而他的一生,也恰如這句詩歌,充滿了不平凡的波瀾起伏。
駱賓王,字觀光,出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一個官宦之家。
他的父親原本是縣令,可還在任內便因公殉職,而他的家境由此一落千丈。
幼時的駱賓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是卻表現出了驚人的文采。
據說7歲那年,駱賓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順口溜無人不曉。
這首詩流傳甚廣,讓原本默默無聞的駱賓王一舉成名。
而長大后的駱賓王學識淵博,精通《詩經》、《春秋》等典籍,在文詞國術上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有人評價說,駱賓王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可見他的文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而年少成名的駱賓王也順理成章地被召入朝中任職。
可是他性情高傲,對權勢之事更是不屑一顧,在職期間因為一些事情屢遭貶謫。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在武則天稱帝期間,駱賓王連續上疏彈劾女帝的作為,最后被關押在獄中長達一年。
作為反對武則天稱帝的一員,駱賓王曾憤慨地寫下諷刺武則天的長篇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
武則天十分欣賞駱賓王的才華,想要把他收為己用,但是駱賓王卻寧死不屈。
這份傲骨,是很少有人在那個時代能有的。
在徐敬業兵敗被殺后,身為徐府文官的駱賓王難辭其咎。
有說法稱他自盡身亡,也有說法稱他改名潛逃。
在這之后,駱賓王的最終結局成為了一個歷史謎題。
可以說,駱賓王的一生就像他那首膾炙人口的《詠鵝》,充滿了不平凡的波瀾起伏。
他是個天才,但也是一個性格堅韌、傲骨難馴的反叛者。
正是這種個性,讓他在文學創作上攀登巔峰,在政治上卻難逃厄運。
這種才華與個性并存的特質,構成了駱賓王獨特而傳奇的一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