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935年的遼寧葫蘆島,街道像小縣城,日本人爬西山與石碑合影
2023/10/23

遼寧的葫蘆島,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被譽為關外第一市、北京后花園。葫蘆島鐘靈毓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是環渤海灣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過去的葫蘆島叫錦西,是中國東北的西大門。這里商賈云集、兵家必爭之地。日軍占領時期,拍攝大量照片。通過這些老照片,我們看到了30年代葫蘆島的風貌,城市建筑和人文風采令人驚嘆!

這是1935年的綏中縣城南門。城門高聳,巍峨壯觀。城樓上懸掛著」宸極來綏「和「作新民」的匾額。古綏中城有四座城門:東門叫「潤和」,西門叫「說澤」,南門叫「歌薰」,北門叫「寧瀾」。

綏中縣城門原來并沒有上部的城樓,城樓是1907年才修建的。當時上面懸掛的匾額是「關外第一縣」。

1945年,中南門改為「中正門」,南門外東、西大街改稱「中正街」。時光荏苒,到了50年代,綏中縣城墻和城樓全部被拆除。

這是30年代遼寧葫蘆島海邊風光。葫蘆島,三面臨海,一面與陸地連著,遠看就像是一個大葫蘆。關于葫蘆島,當地還流傳著美麗的傳說。

照片中是戰火之后造成的廢墟,地上丟棄著一些鐵鏈和水泥樁。海岸上有一座兩層的樓房,遠處青山連綿不絕。照片拍攝于1935年。

這是位于葫蘆島的一個小港灣,岸邊停泊著幾艘大型帆船。

船上有幾名船夫,他們正在為揚帆遠航做準備。照片拍攝于1935年。

葫蘆島東北西三面環山,是天然避風港,航運業發達。蘆島港首次興建于1910年,筑港開工紀念碑至今仍豎立在葫蘆島西山坡上。

這是1935年的興城古城面貌。興城之名始于遼圣宗時的統和八年(公元990年)。明朝于宣德三年的(公元1428年)在此建「寧遠衛」。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興城縣。

城門樓高大壯觀,城門前是一條繁華熱鬧的大街,行人來往如織。街道兩側都是商鋪,街邊「永興合」的廣告牌子十分醒目。明代古城的建筑至今仍存。

30年代,遼寧葫蘆島港口全貌。港口上一條條鐵軌,還有堆積如山的煤炭。此時的葫蘆島,已被日本人占領。正對面的建筑是港口事務所。照片拍攝于1935年。

葫蘆島港,明朝時叫"葫蘆套"。這里港闊水深,夏季可避風浪,冬季海面不薄冰,是優良的不凍港。半山腰上有一幢白色小樓,為約民國時期張作霖所建的海邊別墅。

有人說這是30年代的興城古城。其實并不是,照片中這座城并不大,而且兩座城樓離得太近了。因此判斷這并不是興城,而是位于興城郊外的一處建筑群,可能是一處廟宇。

興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寧遠古城與興城古城,西安古城,荊州古城(今江陵縣城)和山西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這是興城里面的一條街道。一座高大的三間四柱五樓石牌坊橫跨在街道之上。祖氏石牌坊一共有兩座。牌坊的橫梁上雕刻著精美的浮雕圖案。街上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祖大壽和祖大樂二人鎮守遼西,抗擊清軍保衛明朝,明崇禎年間,人們修建了兩座牌坊,南為「忠貞膽智」坊,北為 「登壇駿烈」坊。1969年,祖大樂旌功牌坊拆除,1988年復建。

這張照片拍攝于綏中,是一處水果儲藏倉庫。倉庫位于地下,這一只只竹筐是用來裝新鮮的梨子的,將成筐的梨子放入地下倉庫儲藏。

在這些倉庫的上面,都建有一個類似煙囪的泥柱子,應該是通風用的,上面還罩著竹筐。照片拍攝于1935年。現在的葫蘆島,還能看到這樣的地下倉庫嗎?

30年代,綏中縣城北城墻景象。城墻高大,一眼望不到盡頭。遠處的城樓清晰可見。城墻上的垛口也很完整,城墻上的長滿了雜草,隨地堆放著腐朽的高粱桿。

城墻里面,就是密密麻麻的民宅了。房屋是具有當地特色的圓弧狀屋頂,上面有煙囪。照片拍攝于1935年。

這張照片很有歷史意義。1930年,張學良親自來到葫蘆島,主持修建葫蘆島港。當時,還舉行了開工儀式,立下紀念碑。石碑碑文「葫蘆島筑港開工」,也是張學良親筆手書。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照片中,石碑四周建有石頭圍欄。站在石碑旁的是一名日本人。在他身后,能看到一門巨炮,炮口指向大海。

30年代,遼寧葫蘆島港面貌。修建港口起因,是日俄戰爭以后,日本瘋狂掠奪資源。為了破局,清政府選定葫蘆島作為對外交通的自主門戶,修建港口。

1930年,張學良攜夫人于鳳至以及秘書衛隊等直接將辦公地點轉移到葫蘆島四號樓(葫蘆島今張學良別墅),一直住了四十多天,一下子加快了葫蘆島港的建設速度。

一支考察隊,正沿著六股河前進。六股河是遼西地區三大河流之一,是葫蘆島的生命河。河道處于枯水期,河里的水結了冰。

照片中能看到士兵們穿著大衣背著槍,都在牽著馬而行。路旁的河岸上,有當地百姓開墾的莊稼地。旁邊的山上光禿禿的,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樹木和植被。

30年代,遼寧葫蘆島龍仙池風光。龍仙池位于大湖鎮西郊,水域遼闊。在當時,是當地人游玩的好去處。

龍仙池風景秀麗,湖水清澈,水平如鏡。岸邊的建筑旁,長著一排大楊樹。照片拍攝于1930年。

興城一處溫泉度假村。一排古典建筑,北近首山,南傍平原,風光秀麗。「溫泉為井"一直為興城八景之一。興城溫泉水儲量相當豐富,共有4穴,12眼,日涌水量可達3000噸。照片拍攝于1935年。

據史料記載,興城溫泉發現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民國時期,張作霖曾在此修建別墅。著名景點有致爽亭、湯泉寺燈。

30年代,遼寧葫蘆島長長的防波堤。弧線形的防波堤伸入海水中,阻斷波浪的沖擊力、圍護港池,為港灣里的船只阻擋風浪。

1949年,一代名艦「重慶號」自沉在葫蘆島防波堤旁。新中國成立后,這艘已經沉睡兩年的軍艦被打撈出水,但是它已經很難修復,不得不退出了海軍戰斗序列。

綏中和興城交界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叫六股河。六股河是建昌,興城,綏中三市縣的水脈、綏中的母親河。漢代稱"封大水",又因匯大寧、建州等六州之水而得名六股河

這是位于六股河上的一座臨時土橋。當時,河邊已經結冰,人們為了到達河對面,在冰上堆放秸稈,再在上面鋪上土,行人和馬車就能到達河對岸了。照片拍攝于1930年。

30年代,遼寧葫蘆島港面貌。當時,港口剛剛建成,一條曲折的鐵軌伸向遠方,有小火車將貨物運到碼頭上。遠處,在一片空地上,堆放有很多等待上船的貨物。

30年代,連山風光。這是連山當地的一個村落,有石頭壘砌的院墻。村邊有一個池塘,天氣寒冷,池塘里的水結冰了。一名男子挑著擔子,從池塘邊走過。

在明代,明代是京都與東北地區傳遞官方信息的落腳點和中轉站,稱為連山驛,民間俗稱連山鋪。1989年,錦西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錦西市連山區。

30年代,葫蘆島郊外的一個村子。這是村中一條繁忙的馬路,有馬車和牛車從路上駛過。村民們站在路邊曬太陽。

村子里的房屋,由磚瓦和石頭壘砌而成,有弧形的屋頂,矗立著煙囪。遠處的城墻,在薄霧里時隱時現。到處彌漫著濃重的鄉村氣息。

葫蘆島半島,分為南北兩個港灣,這是當時的南灣。海水接了薄冰,一艘船停開在岸邊。有棧道連接碼頭。

南灣水深十八尺甚至二十尺,是可以容納巨艦的良港。山勢環繞,可以防波濤洶涌,是天然的港口。照片拍攝于1930年。

這是當時的葫蘆島北灣,每當北灣潮退時期,水深不過三四尺,不利于停泊大型船只。很多時候,北灣被當作街道或者工廠倉庫用地。照片中,碼頭上堆滿了貨物。可見,當時葫蘆島航運業是何等的發達。

30年代,遼寧葫蘆島風光。葫蘆島依山傍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在渤海海岸形成狹長的濱海平原,素有「遼西走廊」之稱。興城海濱,海濱瀕臨景色如畫的遼東灣,素有「第二北戴河」之稱。

寫在最后:回看這些30年代遼寧葫蘆島的老照片,浸潤著濃厚的歷史底色,讓人感慨萬千。時光如白駒過隙,90年就像一瞬間。如今的葫蘆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相信,葫蘆島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