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其衛所制度在當時的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衛所制度是明朝時期特有的一種行政組織形式,
對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邊疆起著重要作用。
而咱明太祖怎麼也稱得上「馬上皇帝」,豈能對軍事不重視呢?
所以咱大明朝兵強馬壯,滅了大元,達到了巔峰。
但凡事都不免由盛而衰、盈滿則虧-咱大明朝後來是落魄啦。
京城幾次被圍困,皇帝都被人抓去,到最后終于土崩瓦解,讓大清奪了天下......
這不都是沒能保持軍力強大的結果嗎?
唉,不說啦,還是先說說咱大明軍人的命運吧,有衛所有京營。
要說咱大明軍人,就要先說咱大明朝的兵制。
咱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是靠軍隊起家的,他當年率領的起義軍。
咱這麼說吧,剛開始就是不折不扣的雜牌軍
招募來的、收編來的、敵方投降的、普通老百姓......什麼人都有。
那時候起義軍里面大大小小的帶兵頭領們的稱號也都不一樣
有的叫樞密,有的叫平章,有的叫
元帥,有的叫總管,還有的叫萬戶,他們手下的兵將也有多有少。
實在是「名不稱實甚無謂」。
但咱明太祖那是什麼人?
他很快就大刀闊斧地對軍隊進行了整編。
那還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取消了手下各部原來的番號和將領們的稱號,設立新的軍隊建制。
首先他在身邊設立了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
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
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共十七個親軍衛,每衛由指揮使率領,設指揮使司。
又把原來的總管府改為千戶所,設正副千戶各一名。
接下來他對軍隊的建制作出了詳細規定-十人為一小旗,五十人為一總旗,百人為一百戶,
千人為一千戶,五千人為一指揮。
這樣,咱大明以衛、所為軍隊主要建制的兵制就基本確定下來了。
而大明軍官的等級也有了序列,即基本戰斗部隊中有指揮、千戶、百戶等各級軍官。
再後來,咱大明地盤越占越大,軍隊也越來越多,衛所制度又有了一些變化。
如在洪武七年(1374),衛所人數重新確定:每衛五千六百人,轄五所。
每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人,分為十個百戶所。
每百戶所一百一十二人,有總旗。
比衛再大的軍隊建制咱在前面其實說過,就是都指揮使司。
另外有行都指揮使司,以及保衛京城的留守司。
這些都司、行都司、留守司統轄著不同數量的衛所。
它們大約相當于現在的省軍區和北京衛戍區,而統歸中央的五軍都督府管轄。
到永樂年間,咱大明全國共有都司、行都司二十一個,留守司二個(南北兩京各一)。
衛所四百九十三個,另有負責守御、屯田、屯牧的千戶所三百九十三個。
總兵力約二百八十萬人......
怎麼樣?心吧?但咱大明朝後來不怎麼打仗。
衛所也就主要屯駐在地方,沒事耕田、放牧,自己休養生息了。
從世軍到募兵說了這麼半天,咱大明朝要想國泰民安就得保持強大的軍隊和強盛的軍事力量。
但是,到哪兒找那麼多人當兵打仗呢?
沒關系,咱太祖皇帝早都想好了-咱在前面不是說過嗎。
大明戶籍中專門有一種軍戶,那就是世代從軍的大明子民,他們就是
世軍。
世軍從哪里來?根據咱太祖皇帝的考量。
世軍共有四種來源。
那就是:從征、歸附、謫發和垛集。
什麼叫「從征」?就是從咱太祖皇帝起兵就跟隨在他身邊的老部下。
還有早期投奔太祖皇帝的義軍,像俞通海、馮國用、常遇春、繆大亨等人的軍隊。
這部分人資格最老而且絕對屬于忠誠骨干,所以他們也是世軍中地位最高的一種。
「歸附」地位就差了些,他們是後來歸順咱太祖皇帝的。
地位更差的是「謫發」,也就是「恩軍」。
為什麼又叫「恩軍」呢?因為這一部分軍士來自罪犯。
犯了罪不用坐牢殺頭卻可以戍邊殺敵,弄不好還能戴罪立功。
他們還不應該感激涕零,口呼「圣主隆恩」嗎?
當然啦,這部分兵源還可以隨時補充,咱《大明律》里可是有不少條「充軍律例」呢。
以上三種都是世軍,但「垛集」就不完全算,「垛集」實際是征民為軍,但屬于一種固定的制度,
即每三戶為一垛,每垛中人丁最多的那家叫正戶,要出一丁去當兵。
而這家就可以免去一丁的徭役,另外兩戶叫貼戶,負責給那個當兵的提供軍費。
正戶當兵的死了,貼戶就補上去。
「垛集」的戶還是民戶,所以不算世軍,但他們家里必須有當兵的,所以也算。
您說說他們到底算什麼呢?這個咱不說,只說這些世軍。
他們苦啊,一代人當過兵以后世代都要當兵。
家里一個成年男子死了、老了、病了,別的成年男子就要頂替上去,根本沒得選擇。
那些地位高點的還行,地位低的,尤其是「恩軍」,簡直就是給別人做牛做馬,怎麼受得了呢?
那怎麼辦呢?他們只好逃。
逃軍雖然有罪,但總算有點生機出路。
所以也就成了越來越多的世軍的選擇-就說正統三年(1438)。
這一年咱大明兵部統計了一下,全國竟然有一半左右的士兵逃亡,那可是一百二十多萬人吶!
他們都逃到哪里去了呢?咱大明要是有現代這麼多監控攝像頭,肯定會把他們一個個都抓回來!
然而逃兵畢竟不那麼容易抓到,軍隊兵源又要有保障,畢竟咱還得打仗不是?
現在只好募兵,也就是征集雇傭軍了。
從上表您很容易看出來咱大明武官共有六等十二級,但其中并沒有從四品的官職。
那麼咱大明有沒有從四品武官呢?
其實是有的,因為咱這個表格并沒有列出宣慰使司、宣撫司、安撫司等部門,
不過擔任這些部門官員的都是「土官。
也就是由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出任。
好啦,閑話少說,言歸正傳。
那麼在這些武官中哪些可以世襲呢?
就是表格中紅色字體的部分-這些官職叫世官,屬中低級軍官。
那些未標紅的則叫作流官,也就是要從世襲的中低級軍官中「升授」。
最后要說明的是:咱大明軍官還有一個來源是武舉。
不過那經過考試當上武官的實在不多,咱也就不詳細介紹了。
明朝衛所制度在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邊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設立原因主要與社會安全、治安維護以及邊防防衛有關。
然而,隨著倭寇威脅的減弱和軍事與行政分離的需求,衛所制度逐漸消亡
。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