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為清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在位期間所做出的功績還是值得人們稱道的,康熙在位期間也多次微服出巡,有很多故事流傳在民間,代代相傳到今天, 其中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老婦人與黃馬褂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起來還是頗有戲劇性的,當時康熙打完仗,想要去一個老婦人家歇腳用餐,于是就隨便坐了一個位置,但誰知老夫人一見他坐的位置,就大聲呵斥了他,康熙作為皇帝,肯定是非常不說的, 不過當他聽到老婦人的解釋之后,立馬就赦免了這位老夫人,還賜了她一件黃馬褂,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康熙的想法發生了轉變?其中又有什麼故事呢?
這個故事還要從康熙十七年的烏蘭布通之戰說起,眾所周知,清朝能夠入關穩定,少不了蒙古那邊的幫助,而當清朝皇室權力穩定之后, 蒙古的強大實力也成為了清朝歷代皇帝的心腹大患。
所以清朝與蒙古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非常微妙的,兩方時不時都有一些比較小的摩擦發生,到了康熙時期,兩方之間的局勢已經非常嚴峻了,直到康熙17年,當時蒙古的首領葛爾丹準備率兵侵犯清朝邊境,這個時候清朝皇室才徹底與蒙古翻了臉。
康熙還決定御駕親征帶領軍隊來打敗蒙古,當時的清朝實力還是蒸蒸日上的,八旗子弟也還沒有荒廢成紈绔子弟,所以康熙所在的軍隊實力還是很強的,而他與葛爾丹之間的戰斗盡管激烈,但他依舊順利打敗了蒙古。
打了勝仗,康熙的心情自然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也沒有急著班師回朝,而是想要微服私訪,在這邊境走一走,畢竟他作為皇帝,實在很少有機會能夠出宮,等到回了朝的話,他肯定一直都只能呆在宮里了, 所以他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到處走走,了解一下真實的百姓生活。
于是康熙就帶領一行人在邊境四處尋訪,也了解了尋常百姓的真實生活,康熙對現狀還是比較滿意的,到了飯點之后,康熙一行人就開始尋找能吃飯的地方,不過他們所處的地方實在太過偏僻, 找來找去只找到了零星的幾個蒙古包,于是隨從就隨便選了一戶人家,打算在這戶百姓家中先用一餐。
而這戶人家正是我們這篇故事中所提到的老婦人,老婦人見到這一行人,就知道是有貴客來訪,連忙把他們引到蒙古包中坐下,然后就給他們忙午飯去了,而康熙也沒有多關注蒙古包內的情形,隨便挑了一個位置就坐下了,所以他沒有看到他坐下的位置背后有一個楠木做的柜子,上面有一個用黃布包著的方形物體。
當老婦人忙完了端著飯菜走進來,看到康熙所坐的位置之后, 當即就擺下了臉色。對著康熙大聲喝斥道:「這里你不能做!」,還讓他趕緊站起來換位置,康熙作為皇帝,從來都只有別人順著他的。
可以說他長這麼大, 還沒有人像這位老婦人一樣指著他的鼻子這麼大聲的呵斥呢,所以康熙當時打了勝仗的心情好心情已經完全不在了,頓時就非常不滿,想要治這個老婦人的罪。不過他還是有理智的,畢竟一開始老夫人的態度還是很好的,為什麼看到這個位置之后就變臉了?所以康熙就詢問老夫人為什麼不能坐這個位置。
老婦人當時還十分氣憤,對康熙說: 「你知不知道這個位置是我們用來供奉康熙皇帝的?你知道你背后的這個黃布中包的是什麼嗎?」說罷,老夫人就一把將這塊黃布揭了下來,后面放著的正是康熙皇帝的畫像。
老夫人向康熙一行人解釋道,因為邊境戰亂頻發,所以這里的人家生活過得都不是很好,老夫人家中的壯丁也都因為戰亂而ㄙˇ,現在只剩下一個小孫子與她相依為命了,不過後來康熙皇帝率兵打敗了敵人,讓邊境的人家生活都好過了不少, 所以這里的人們都十分感念康熙皇帝的功德,都在家中專門設了一個位置來供奉康熙皇帝的畫像。
康熙皇帝聽到解釋之后,頓時那些不滿就全沒了,原來這不能坐的位置是因為想要供奉自己,這讓康熙皇帝當時就心情舒暢了, 畢竟作為一個皇帝最想看到的就是民心所向,現在看到邊境的百姓們這麼崇拜和瞻仰自己,那作為皇帝肯定是非常開心的。
所以他不僅沒有治這位老夫人的罪,甚至還賞了她不少的東西, 其中就包括了一件非常珍貴的黃馬褂,不過黃馬褂是在康熙離開之后才叫人送過來的,老夫人也是在收到黃馬褂之后才明白,原來她所喝斥的這一行人竟然就是康熙皇帝本人。
老婦人想明白之后頓時就感動不已,畢竟她當時的言行可以說是冒犯天威了,而康熙皇帝不僅沒有治他的罪,還給他賞下了這麼珍貴的東西, 所以她當下就捧著黃馬褂向著皇帝的方向叩首。
而這件黃馬褂也被老夫人當作是傳家之寶,她與康熙皇帝這段故事也一直在這片區域中流傳,代代相傳傳到了現在,這件黃馬褂一直都被老夫人的家族收藏著,哪怕後來家族再落魄,再缺錢,老夫人也留下了家訓,絕對不允許將皇馬褂變賣出去。
這段小故事也體現了當時邊疆的百姓對康熙皇帝的敬意,畢竟以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康熙皇帝為他們創造了安定的生活條件,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好皇帝了,而老夫人與康熙的故事也被傳為了一段佳話,成為康熙功績史上的一筆。
時過境遷,後來清朝逐漸敗落,中國國力衰弱,這些文物都四處流散, 不過老夫人手中的這件黃馬褂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依舊回到了內蒙古東部的巴林右旗博物館,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緣分和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