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界的怪異現象: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銅錢玉石不敢拿,為何?
2023/09/11

2011年,江西省南昌市文物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在墩墩山上發現一個怪異的巨型洞穴,洞穴深不見底,洞口陣陣寒涼

考古專家們第一時間反應過來,那哪兒是什麼洞穴,肯定就是盜墓賊盜墓留下的盜洞。想到這里,專家們心里既興奮又失落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專家們最終在這個被盜掘過的墓葬中,發現了10多噸重的銅錢山,約摸200多萬枚!這是遠近聞名的海昏侯墓

銅錢數量之大讓專家笑得合不攏嘴,但冷靜下來后,專家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墓葬明明有盜過的痕跡,為什麼盜墓賊不盜墓內的銅錢

然而,讓考古專家提出同樣疑問的,不僅僅是海昏侯墓,另外一個漢代墓葬,比這更加詭異

1994年,徐州市文物局在獅仔山上發現了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墓葬

由于墓葬在早年間就經過數次盜掘,所以專家們也本著能挖一件是一件的原則對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隨著發掘的深入,專家皺著的眉頭逐漸舒展,并且愈發「春光滿面」!

專家最終在這個諸侯王墓葬中出土了玉龍、青銅劍、金縷玉衣

等2000多件文物,更令人震驚的是,專家在清理墓道時,發現了17.6萬枚銅錢!

綜合兩個案例,一個平常又詭異的現象悄然而至。

銅錢明明是錢,玉石明明更容易賣出去,為什麼盜墓賊不拿?這是他們的行規嗎?但這個行規的寓意又是什麼?

銅錢玉石為何大規模出現在墓葬中?

在五千年中華文明中,古人對「入土為安」的執著似乎早就融入了基因里。

或許是原始社會人死后只能簡單在荒野里掩埋,讓人深感裸露與不安。

為了獲取安全感,「厚葬之風」逐漸盛行。

就如《易·系辭下》中描述: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言外之意,人類進入文明后,古人大多認為額「厚葬」應該被看成最尋常的事情,特別家族越龐大,墓葬規模就應該越大。

那麼對古人來說,厚葬的意義的到底是什麼?或許跟下面三點有關。

一、古人認為,人死后會通往另一個世界

「科學」一詞還沒被創造前,古人對死亡的遐想會受習慣與認知的限制。

他們認為死后的人,只是結束了在這個世界的生活,接下來,他們應該會去往另外一個世界生活

再這樣的認知下,他們理所當然認為在棺材里放這個世界極為珍貴的東西,便能幫助死者在另外一個世界獲得更好的開始。

二、因為極度的不安,所以倡導厚葬

關于死,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很少有人搞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是一種無法想象的未知,面對這種未知,人們是極度不安的

在恐懼與不安的驅使下,人們總會抽出空來做好完全的準備。所以,厚葬才能被古人不但提倡并代代延承下來。

三、厚葬是對死者生前所做之事的尊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厚葬其實也是一種尊重

就像孔子死后,他的弟子都在墓地周圍守孝三年,子貢更是守了六年。後來,孔子墓周圍多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村莊;

孔子是如此,那麼諸侯貴族,帝王將相們,生前對為了江山社稷付出了心血,所以死后厚葬,是對他們做出的最后的尊重。

為何不盜玉石?

事實上,在盜墓界好像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銅錢玉石不可拿。

說到玉石為什麼不可拿,很多人的觀點就是:玉會認主,所以玉要養人。雖然沒有任何科學解釋,但老一輩們對此深信不疑。

所謂玉養人,人養玉,其實就是一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后,人們就會把它當做護身符。

所以古時候的富貴人家,很喜歡將和田玉或者翡翠制作成玉佩飾品隨身攜帶。

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民間就有人傳言玉石可以擋災除禍。總之,人們認為玉石極具靈性,而且十分稀有。

物以稀為貴是身份尊貴之人一直追求的,而後來玉石,憑借其稀有通透的外觀,成為帝王的囊中之物。

帝王手中的玉器必定是百年一遇的,正因其稀奇,所以通過觀察打造玉器的原材料,猜出其主人的社會地位。

身份象征的背后,其實是前人在警告世人:不是誰都有資格擁有,更何況盜墓賊這個職業,還見不得光。

所以盜墓賊在墓中看到玉,一般只會避開,而不是放進自己口袋里。

再者,古人相信風水一辭。盜墓本身就是破壞墓內風水的行為,這在人們心中就是一種禁忌。

倘若被發現盜墓時,還盜走了某個皇家貴族身份的陪葬品,那就不是不尊重那麼簡單了,盜墓者的下場只有死

盜墓者之人為什麼選擇盜墓?為的是一種「暴富」的感覺,而不是「暴斃」的后果。

還有一種說法,是玉石被認為是一種聚集「陰氣」的東西,動了墓主貼身的玉石,就會驚動墓主的鬼魂。

所以盜墓賊到了墓內,他們會盡量避免盜掘身份特征明顯的玉石。

那麼,不盜掘玉石的原因已經浮出水面,但這個原因,卻促成了下一個問題:

銅錢并不能證明身份,而且也沒有陰陽之說,為什麼盜墓賊盜墓不拿銅錢呢?

其實這問題的答案,并不高深,很好猜測。

為何不盜銅錢?

首先,與同樣作為陪葬品的黃金來說,銅錢的存在感達到最低。

盜墓賊盜墓為的是錢,所以不是厚葬的墓,他們基本不會光顧。這樣一來,墓內就完全可以保證有黃金了。

即使沒有黃金,銀器具也不少。在古代,銅錢雖然是貨幣,但其價值并不高。

就像清朝時期,1000枚銅錢才能換來一兩白銀,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用1000個一角硬幣,換一張100塊人民幣

價值不高就算了,更重要的是銅錢攜帶不方便。盜墓賊裝一筐黃金,就相當于他們用同樣大小的筐裝成千上百筐銅錢。

盜墓活動并不是在墓內安家,而是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值錢的東西據為己有。

雖然這種行為不合道德不合法律,但盜墓賊也不會不合時宜不動腦子的。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墓葬中的銅錢(貨幣)大多都「過期了」

在古代,貨幣是有期限的。只要朝代更換,那麼銅錢就會換成朝代專屬的樣式。

就像秦朝時期用的是半兩錢,到了漢朝就換成了五銖錢,再到唐朝時期又變成了開元通寶錢。

而大多數盜墓活動都是跨朝代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古墓里的銅錢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變成一對廢銅了。

他們拿一兩個留戀還說得過去,數量多的,他們就不感興趣了。

其實,也曾有人提出反駁:那銅錢怎麼就沒用了呢?融了再鑄錢不就好了嗎?

這樣的想法,無論放在古代還是放在現代,都非常天馬行空。現代的人知道私自造紙幣是違法的行為,怎麼就不知道古代私自造錢也是違法的呢?

唐朝為了杜絕私自造錢的行為,官府甚至嚴禁老百姓生產買賣銅器。

盜墓賊就是個求財的,他們連價值連城的玉石都不敢拿,還會拿銅錢把自己小命搭進去

當然,無論是墓內的玉石還是銅錢,還是有個別勇士曾當寶貝盜到墓外的。

這些人是誰 ?他們的名聲巨大,權力極高,性格極暴躁。那就是手握重兵的軍閥們。

三國有曹操,民國有孫殿英。

其實,對于一般只求財的盜墓賊來說,盜取墓內的玉石銅錢必定是弊大于利的,他們即不敢拿,也不想拿

但如果盜墓的人身份不一般權勢不一般,那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

曹操作為第一個盜墓的軍閥,他盜起墓來只能用一個詞形容:肆無忌憚!

曹操不僅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專業盜墓官職,他還是大肆建造熔爐,把墓葬中能拿的銅器都拖到墓外,然后扔進熔爐里重新鑄造,補貼軍費。

最著名的一次盜墓活動就是挖梁孝王墓。據說當時為了挖空墓內40萬斤黃金,曹操安排部下在墓內挖了三個月,最后不僅把梁孝王的墓盜掘得一干二凈,連梁孝王妻子李王后的墓都沒放過

還有民國時期的孫殿英「掃蕩」清東陵

他帶著大部隊炸開慈禧墓,為了拿走慈禧生前最喜歡的夜明珠,孫殿英是絲毫不顧及什麼鬼魂什麼尊重,他直接割開慈禧脖子用手挖出夜明珠。

大部隊在慈禧墓內搬了三天三夜,終于是把之前的東西都拿走了。

結語

古人因為尊重與不安,所以盛行厚葬。但這種厚葬,又會由被剝削人民用盜墓的方式成為新一代剝削者。

到最后,老百姓該苦還苦,墓葬該空還得空。這貧富懸殊下的封建社會。

但讓人不解的是,盜墓行為為何從未停止?不管是歷史還是法律,盜墓已經完全淪為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行為,希望他們能及時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