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甘肅農民發現佛家至寶卻被國家雪藏40年,郭沫若為其「代言」
2023/10/18

1964年,涇川賈家莊生產大隊社員意外發現了盛裝佛祖舍利的五重寶函。文保工作者將這曠世寶物從村里送到縣里,從縣里送到市里,又從市里送到省里。 新華社得到消息,立刻撰文要通報全國,但周·總理卻將消息壓下,將寶貝「雪藏」了起來。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還要從寶物的現世說起。

1964年10月的一天,正是秋收秋播的農忙時節,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大隊賈家莊生產隊的社員們在涇河川里集體勞動。社員喬世榮在鏟草堆時,鏟出了一個洞口,朦朧間一看,陰森森的洞口里影影幢幢。

得到社員們的報告,生產隊長喬萬春趕到現場,這時,這洞口旁已圍了一圈人,大家都想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原來,這草堆是村民們口中的一處「亂墳堆」, 這地方舊名官背后,東面是古涇州城州署和隍廟遺址,西南部叫營里,東南部叫倉里。

這里雜草叢生、亂石堆積,相傳之前有大墳,這是遺留下的磚瓦青石。

因為耕作不方便,常年以來,村民們都借著平整土地的機會,將這石頭磚瓦往一塊收斂,墓堆逐年變高變小。今年和往年一樣,村民鏟土平整土地,卻無意鏟出了洞口。

隊長趕來后,人們壯了膽子,將把頭伸向洞口, 只覺得寒氣逼人,但其中石磚鋪地,還有雕刻著「菩薩金剛」的石梁石柱,這難道是一個被地震震到地下的老廟?

一名年輕社員膽子大,在眾人的攛掇之下,爬進了洞口,顧不得四周陰森森的雕刻,這位社員向著一個盒子爬去,這盒子就放在這空間的正中間,有斗大。他大著膽子將盒子抱了起來,只覺得這洞內冷如冰窖,而這大石頭盒子更是冰冷徹骨,一時間,年輕力壯的社員竟直不起腰。最終,還是洞口之外的村民們抓住他的雙腳,才連人帶盒子一同拉出了洞口。

石盒到了地面,眾人圍上來看,這是大理巖制成的石頭盒子,下為黑褐,上部則為青灰,儼然是一個帶蓋子的石函。而村里識文斷字的老先生卻對著這石盒上的銘文發呆,這覆斗形的盒蓋上, 刻有「大周涇州大云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顆」16字,周圍還鐫刻著纏枝西番蓮,而石函函身從右自左刻滿了銘文。 

「這很可能是古物,是了不起的東西」。

喬萬春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到涇河對面的縣文化館報告。館長張懷玉得到信息后,馬上向上級匯報,并派文物專干張映文等人到現場勘查。

面對這擺放在生產隊會計辦公桌上的石函,文化館的干部們小心翼翼將石函打開,這青石制作的石函內竟然有一口銅棺,銅棺用銀鎖鎖著,鑰匙正在銅棺之下。眾人取出鑰匙開啟銀鎖,打開銅棺,又取出一口銀槨,在銀槨中又取出金棺,綠寶石組成的蓮花朵朵綻開,刻金花紋的蓮葉莖脈分明,白色珍珠鑲嵌其間。

這金棺內放有7枚金釵,還有藥葫蘆形的7個小瓶,微微搖晃,其中藏有東西。 而其中一個瓶口已破爛,大家細看,瓶子里裝著灰色的事物,米粒大小,質似珍珠。

根據石函上所銘刻的《朝散大夫行司馬孟詵撰涇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銘并序》以及這五重寶函的情況,文化館的人員推斷,這很可能是舍利子!

不久,省上來文通知上調省上保護,縣上便派公安人員護送金棺銀棺以及舍利瓶,乘坐長途班車送省博物館。那時候「車馬慢」,護送人員舟車勞頓,輾轉幾天才到蘭州。後來,郭沫若知道了這一重大發現后說:「舍利石函,貴在石函。」于是,文保部門又將石函也送到了省城。

幾次輾轉,寶物到了蘭州,得到了文物專家的重視。

經過層層鑒定,這正是釋迦牟尼的佛骨舍利!

舍利,梵語音譯,意為骨身或遺骨。相傳釋迦牟尼圓寂火化后,在骨灰中發現了八萬四千顆,總重八斛四斗的珠狀物,五彩晶瑩、堅如玉石、堅固不朽,尊稱為舍利。

為分得這些靈骨,與釋迦牟尼鎖在的末羅國相鄰的七國陳兵于城下。后經一位香姓的婆羅門居中游說,最終各國王接受將佛靈骨一分為八,每國一份,各自請回供養。這也就是佛教史稱的「八王分舍利」。

二百年后,推崇佛教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君主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把佛靈骨分盛于八萬四千個寶函內,由僧眾分送各地以弘揚佛教。

公元601年,60歲的隋文帝楊堅頒下詔令,在全國30個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佛祖釋迦牟尼舍利。涇川古稱涇州,位于絲路要沖、涇河上游,是關中門戶,乃京畿之地,1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涇川,在大興國寺興建了供養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宮。

公元689年,武則天掌權,一些佛門弟子稱《大云經》上說:有一位天女下凡主宰世界,這位天女便是武則天,若登上皇位,乃是順應天意。這正中武則天的下懷,她隨即頒令全國,興建大云寺,廣傳《大云經》。在涇川縣興建大云寺時,在隋朝塔基下意外地發現了佛祖真身舍利。武則天聽說此事后,非常高興,并下旨斥巨資興建涇川大云寺,以最隆重的禮遇供奉舍利。從此,涇川大云寺香火鼎盛。遺憾的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水患,使涇州城全城覆沒,也一次性泡爛淹沒了文書檔案,使明代以前的安定郡、涇州治所涇州古城所有史料全無。

得到了專家的鑒定,這五重寶函和佛骨舍利越發顯得價值連城,得到了消息后, 新華通訊社記者撰文,要將這考古上的重大發現通報全國。但沒想到,這稿子卻被周總理壓下了。

原來,那時,中印邊界發生沖突,中印關系緊張,周總理知道了甘肅涇川發現舍利石函的事,考慮到中印關系,暫時不讓發表這個消息,說如果登報后,一定會有人來訪,不利于國際關系。

就這樣,這一足以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就暫時被塵封起來。但是金子總會發光,是寶貝總會令人矚目,1971年9月19日,郭沫若在陪同柬埔寨王國首相賓努親王來甘肅訪問時,他仔細鑒定了鎏金銅匣、銀槨、金棺和佛舍利等文物,最后得出了一個權威結論這是佛教至高無上的圣物。

2004年10月20日,《甘肅日報》登載長篇通訊《拂去歲月的塵封》,這一稀世珍寶真正走進大眾視野,在眾多媒體的報道下,涇川的五重寶函真正成為了在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舉足輕重的曠世珍寶。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開放、融合、轉化是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鮮明標志。這五重寶函正是文化交融與時代變遷的親歷者、見證者、幸存者。雖然經歷了風霜雨雪,但寶物因此而倍顯珍貴。如今,這寶物已為世人打開塵封秘密,重現璀璨光彩,希望有更多寶物歸位,重塑歷史魅力。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