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各朝都削弱相權,朱元璋廢除相職,皇權最終是否變成了專權?
2023/10/24

自秦始皇確定宰相制度開始,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便一直存在,即使後來丞相被廢除,類似的爭斗依舊長期存在。相權和皇權是相輔相成,此消彼長的關系,一方加強了,另一方必將會被削弱。

相權最合理的解釋叫宰相的權利,宰相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制度下的一群人。宰相制度的出現,本來輔助皇帝的工作,可是這也是一個制約皇帝權利的機構。

皇帝自己建立的機構,反過來抗衡自己,他肯定是不會放任宰相的權力擴大。但宰相作為國家的合法機構,皇帝也沒有辦法隨便廢除。

既然不能廢除,那就削弱相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出台一些限制相權的制度,相權與皇權漫長的拉鋸戰,延續了上千年之久。從歷史看來,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總體來講,皇權在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

到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直接把丞相廢除了,宰相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台。這一個決策可以說是將皇權推到了頂峰,這種情況下皇權最終有成為專權嗎?

各朝代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朱元璋的措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簡直一勞永逸。有千年的歷史的宰相,是否可以應了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呢?關于宰相制度,有明確記載是從秦朝開始的,創始人就是秦始皇嬴政。

《漢書·百官公卿表》有這樣一段描述:「相國、丞相、太尉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的宰相制度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其制度下最具代表的人物。這三個人分別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可以擁有行政權,御史大夫能行使監督權,太尉則手握兵權。

這個時候是相權最大的,宰相幾乎可以與皇帝平起平坐。他們甚至能左右皇帝的決策,當眾人一致認為皇帝決策失誤時,那麼他們就可以進行否決。同時,宰相也可以有主見,當皇帝要實行一項政策,就會召集眾臣商討。

秦朝皇帝的每個決定,基本都是大家集思廣益的結果。雖然皇權被相權限制,但大權依舊握在皇帝手上。因為行政權,監督權和軍權被分割了,誰都沒有辦法發動叛亂。

很快,至高無上的皇帝已經不滿足于獨攬大權的狀態了,他們要的是無人可以束縛自己。皇帝意識到,有宰相在,自己做事總是束手束腳。每當皇帝提出一個政策,就會有一班人對此指手畫腳,盡管宰相的本意是為國為民。

對于這些宰相,皇帝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但他們又沒有犯錯,也不能無緣無故就把人的官給撤了吧。聰明的漢武帝想出一個絕佳的辦法,不用動你的官職,加幾個別的官總可以的。

于是侍中,左曹,右曹等一批官員應運而生。這些人大都是皇帝的親信,皇帝直接在內廷與他們進行商議和決策,故稱內朝。

有內就有外,外朝就是宰相等人了。

皇帝的很多事務不讓宰相參與,相權自然也就被削弱了。這是漢朝獨有的一種宰相制度,叫做中外朝制度。

既然外朝可以限制皇權,內朝有何不可。時間越久,內朝的權力好像也越來越大。皇帝有感到煩惱了,看來還是要從宰相那里下手還行。好在內朝人員官職的比較低,皇帝大手一揮,讓那些人回去干以前的工作。

魏晉南北朝期間,相權開始分裂重組,形成三省雛形,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

三省六部將相權進一步細化,機構繁多,一個人很難完成一件決策。三省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下面又有吏、戶、李、兵、刑,工六部,六部之下還有二十四司。相權被細化精分,宰相手中權力變小,皇帝說話的力度變大。

三省六部下,大到草擬詔書,傳達圣旨,小到婚喪嫁娶都有專門的機構。這些機構分工明確,彼此牽制,分散了相權,集中了皇權。但是,機構較多也讓行政的效率有所降低。

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宋代又加設參知政事,相當于副丞相,削弱丞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削弱軍權;設三司削弱財政權。

對此《宋史·職官制》有這麼一段描寫,「宋初始置諸洲通判」。設通判的就是為了分散知州權利,以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到宋朝,不管是中央集權和皇權,都到達了一定高度,皇帝實現了名副其實的至高無上。如果簡單通讀一下史書,就可以發現,自宋朝起,地方大規模政變再也沒有發生過。

即便如此,皇帝還是不放心,在它的眼中,丞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脅。盡管地方毫無實權,敵兵來了還要去請示皇帝的意見;將領毫無發言權,只能眼睜睜看著城池失陷。

終于有一天,一個皇帝廢除了丞相,解決了各代皇帝的心頭之患,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

如果說明朝以前,宰相多多少少分分了皇帝一點權利。那麼朱元璋以后,什麼行政權,軍事權,財政權都到了皇帝手里,這下子皇帝可以專權了,但幫手也沒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叫胡惟庸,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因此建國以后,他就成為一個位高權重的丞相。

可是那個時候,丞相除了官大,手里權利那叫一個微乎其微。胡惟庸自是不滿,于是開始暗中勾結政黨,鏟除異己。朱元璋正愁找不到借口,把那礙眼的丞相給廢了,結果胡惟庸自己送上門來了。

本來朱元璋疑心就超級重,抓住這個機會,他把明朝的開國功臣,不管有罪的,無罪的全歸為胡惟庸同黨,一并打包送上天堂。

胡惟庸之案號稱明朝「三大案」之一,其一是因為這個案子牽涉范圍實在廣泛,其二它還是中國宰相制度廢除的標志。

從此臣子通通淪為皇帝的奴仆,《明史記實錄》這樣寫:「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連站著都不允許了,得跪著說話了」。

可憐入朝為官本該是一件光宗耀祖之事,結果十年寒窗換來的只是對皇帝逶迤奉承,卑躬屈膝。或許有的人頭低下去之后,就再也沒有抬起來。宰相制度廢除后,皇權到達頂峰的同時,臣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從此能名正言順監督皇權的人沒有了,要知道一個人總有失誤的時候。皇帝一個人站在頂峰,沒有人敢去質疑他,這也算另一種形式上的一意孤行。總有一天,圣人也會犯錯,就算他權勢滔天,也抵不過決堤的河水。

宰相制度的廢除,以朱元璋的視角來看,確實有利的,這個舉動避免了相權壓制皇權,對于皇帝的決策和地方的安穩都有益處。

但從發展的眼光出發,這無疑是給江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畢竟皇帝不可能每一個都像朱元璋一樣賢明能干。

丞相沒了,他的工作總要有人接手。如果交給別的官員,那不就等于封了另一個丞相嗎?既然如此,那就只有皇帝親力親為了。

《明實錄》有提到朱元璋的日常生活,據記載,他每天凌晨三點多就要起床,洗漱完之后差不多四點上朝聽政,之后就開始一天的工作,到十二點才能下班,一天下來,朱元璋要處理四百多件事務。

真可謂勞模,這位皇帝一年到頭只有十八天假期,他原本只想要三天,就是春節,生日和寒食節。後來可能覺得太虧待自己了,又給自己批了十五天假。

這樣的工作量,朱元璋一干就是三十年。要處理那麼多事務,還要保證事無巨細,不出差錯是很難辦到的。除了朱元璋,就只有他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勉強成功了。他們后面養尊處優的子子孫孫就無能為力了。

連朱棣到了后期也倍感力不從心,那時候他也想起了丞相的好處,可是他也不能打自己父親的臉,又把宰相制度恢復了。何況,皇帝專制一直是每一個皇帝的目標。為了保持皇權,還要有人為自己處理瑣事,朱棣設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內閣。

起先,內閣成員是一些宦官。慢慢的,科舉考試出來的一些進士也會被選入內閣,成為內閣大學士。內閣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官比芝麻小,權比群臣大。在他們面前,一品大臣也得點頭哈腰。

這些內閣成員擁有票擬權和批紅的權利,皇帝處理政務時會參考他們的意見。皇帝工作量降低了,也就意味著內閣成員擁有和一定的決策權。實際上,他們也算是沒有名分的宰相。

那麼有人會問,既然如此,廢除宰相制度有什麼意義。意義自然是有的,畢竟這樣總會有像朱元璋一樣,集權于一身的皇帝出現。

丞相廢除的結果就是,不能永遠專制,但有人可以專制

皇權受到壓制

沒有永遠的專制,只有不斷的集權。聰明睿智如朱元璋,也只不過取得一時的專制,更別提明朝以前的朝代。每個朝代都會有明君,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出現昏君也是不可避免的。昏君自作孽不可活,權力被臣子壓制那是應該的。

不過也有些皇帝自己能力不足,以致相權蓋過皇權的情況出現。拿漢獻帝劉協來說,現如今有多少會對他有印象呢?

但提到另一個名字肯定是如雷貫耳的,那就是曹操。曹操最出名的事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里面的天子就是劉協。

三國時期,局面混亂,只要有膽量每個人都有一展抱負的機會。可畢竟是還要遵守祖制,為了師出有名,扶持一個傀儡皇帝是最好的選擇。

那時候的曹操是名義上的宰相,實際上他卻行使著皇帝的權力,像曹操這種丞相,有一個專屬名稱叫權臣。

若朝廷上出現了權臣,那麼皇帝就是形同虛設的。之所以會有權臣的的出現,大部分原因還是皇帝無能,壓不住手下的人。

而歷史上懦弱的皇帝并不在少數,更別提有一些無心朝政的皇帝了。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相權和皇權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皇帝和宰相各司其職,共同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行。

但是誰會不想自己獨攬大權呢,尤其是坐在龍椅上的人,有野心的宰相也不甘心永遠屈于人下。所以總會有人想打破相權與皇權的平衡,這樣矛盾也就產生了。朱元璋下決心廢除丞相也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身為開國皇帝,親眼見證了宋末權臣當道,外戚干政的混亂局面。拋開宰相不談,有時候后宮都會反過來壓皇帝一頭,參考呂雉和馮太后。

種種現象說明,沒有哪一種方法是可以讓皇帝完全專權的。

就算與皇權拉扯千年的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廢除了,不過幾十年,內閣就出現了。在內閣中,最有權威的那個人也是最受皇帝信任的,他是內閣首輔。明朝有的內閣首輔甚至可以只手遮天,控制皇帝,顛覆朝廷。

皇帝察覺的自己權力受到威脅,也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既然進士有野心,敢爭權,那直接把內閣掌權是人換成內侍好了。可沒想到太監的后患更甚,他們相互勾結,一度出現宦官當道的局面。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皇權可以至高無上,皇權也可以高度集中,但皇帝永遠不可能專政。江山遼闊,皇帝不可能自己包攬全部事務;人性向上,有機會掌權,無論是不是宰相,他都會牢牢抓住。

所以說就算把宰相廢了,皇權的矛盾永遠不可能消除,完全專制也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夢。權力是最致命的誘餌,無論男女,無論皇帝臣子都會為它趨之若鶩,甘之如飴。

古人身處其中,如今盤觀者清,聰明的人應該懂得,世界太大了,和你喜歡一樣東西的人也太多太多。如果真的想要緊緊抓就大膽把手放開,如果它自己回來了,就證明,那個東西原本就屬于你。能灑脫地放手,淡然接受來自于外界的制衡,正是人之能力與魅力之所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