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個傳奇的女子,她力排眾議,智勇雙全,從一個妃嬪一躍成為皇帝。她不僅改寫了歷史,也改寫了人們對女性的認知。
然而,功成名就之后,她還是重蹈了帝王沉迷聲色的覆轍。當功臣勸諫無果時,這位女皇帝給出的回應,卻展現了她復雜的人性之面
唐代,武則天這個傲視群雄的女子,在經歷了艱辛卓絕的宮廷斗爭后,終于推翻了數百年來男性對皇權的壟斷,成功登基稱帝,
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稱號帶「皇帝」二字的女帝王。然而,功成名就之后,她也開始走上了歷代男性帝王們常有的故路——沉迷聲色,驕奢淫逸。
武則天原本只是唐高宗李治的一個妃嬪,在丈夫駕崩后,她憑借過人的政治手腕和決斷力,先后處死了要奪權的李治諸子,平定叛亂,終于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公元690年,在占據實權多年之后,她正式廢黜自己的兒子——傀儡皇帝中宗李顯,自立為帝,改唐為周,是為武周天皇,史稱武則天。
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的功績無疑是劃時代的。她開創了歷史先河,為女性參政議政創造了條件。在她執政期間,唐王朝文治武功達到鼎盛,國力強盛,被譽為「武周盛世」。
然而,晚年的武則天卻也重蹈了歷代男性君主沉迷美色的覆轍,對一眾男寵寵信有加,任由他們在朝堂外肆意妄為,影響朝政,為此狄仁杰不得不出面勸諫。
武則天在位時已經是花甲之年,普通老人都已漸漸淡出世間,但她作為一個女皇帝,身邊卻始終圍繞著一群貌美的男寵。歷史文獻記載,武則天寵幸的男寵有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等人,他們被稱為「面首」,意思是長得極美的男子,多指皇帝寵信的男寵和男妾。
這些男寵大多是太平公主向武則天推薦入宮的。太平公主是武則天最寵愛的女兒,她深知母親的喜好,四處收羅色藝兼優的美男子獻給武則天。
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最受寵幸,他們出生于富貴人家,懂得許多玩樂之事,極大滿足了武則天的奢靡之欲。
有了張氏兄弟的陪伴侍奉,老邁的武則天重新煥發出少女般的活力與容光。但她這樣的行為也招致了朝野上下的非議。在當時封建禮教森嚴的社會輿論環境下,一個女人無論貴為天子,寵愛美男子終究被視為褻瀆、邪淫之事。
但武則天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原本就是戲子出身,深諳音樂舞蹈等玩樂之事。兩人極富姿色,又懂得取悅人之道,很快就成為武則天最寵愛的兩名男寵,寢食侍奉在武則天左右。
他們仗著武則天對自己的寵愛,在朝堂之外肆意妄為,四處欺壓官員百姓,擾亂朝綱。武則天對此視而不見,任憑他們造次,有時略加責罵,但從不真正懲罰他們。
有一次,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與丈夫武延基私下批評張氏兄弟的所作所為,被他們告發到武則天面前。
武則天立刻大怒,下令將永泰公主和武延基處死。為了兩個男寵,她連自己的骨肉也能痛下殺手,可見已經喪失了正常人的理智。
御史大夫魏元忠見此,當堂彈劾張氏兄弟。誰知二人竟誣告魏元忠,致使他被驅逐出京城。此事引起朝野震動,武則天依舊袒護男寵,對此置若罔聞。
張氏兄弟的所作所為已嚴重影響到朝政運作,眾臣憤慨難平但無可奈何,只能暗地里把他們視為禍國殃民的「妖人」。朝中上下都在咬牙切齒,卻不敢正面對抗武則天。
在這種膠著的局面下,朝中的大臣們只能求助于武則天最信任的大臣——狄仁杰。他們商議后,決定由狄仁杰當面諫言,勸導武則天不要再寵信男寵。
狄仁杰本就對張氏兄弟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這次出面勸諫正合他意。他來到武則天面前,先是長篇大論地數落了張氏兄弟的罪行,然后告誡武則天要安享晚年,不要再沉溺聲色,要以國家大局為重。
狄仁杰與武則天可謂知音好友。當初武則天剛登基稱帝時,狄仁杰曾公開反對,被她囚禁。後來武則天看中了他的才華,親自前去獄中勸說,狄仁杰才同意輔佐她治理國家。
在朝堂上,狄仁杰敢于當面直言,數次指出武則天的過失,且毫不客氣。
但武則天從未怪罪過他,反而時常褒獎他。狄仁杰堪稱武則天最信任的心腹及知己。狄仁杰將勸諫的話說得明明白白,語重心長。武則天靜靜地聽完,思索了一會兒,才慢慢開口解釋自己寵愛男寵的原因。
她讓狄仁杰靠近些,然后撫摸著自己眼角的皺紋,又張開嘴巴讓他看看牙齒。狄仁杰瞬間就明白過來武則天的用意。
武則天此時已經年過花甲,正值風燭殘年之時。皺紋和牙齒的衰老無不昭示著她已非少女。盡管她是女皇帝,但骨子里畢竟也是個普通的女人,也有正常女人的心理需求。
晚年是一個人最感到孤獨和依賴的時候。武則天的親人只剩下太平公主一人。男寵的出現,她晚年空虛寂寞的心靈,給她帶來歡樂消遣。肌膚相親也讓她找回年輕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她對男寵難舍難分的原因。
武則天這番表白無疑讓狄仁杰陷入兩難。他理解武則天的苦衷,但男寵造成的禍亂也是明擺著的事實。最終,他只能啞口無言地退下,無法再勸說什麼。
面對武則天的坦誠剖白,狄仁杰也陷入了 啞口無言 的困境。他非常清楚,一個普通的老年女性對生活情趣和身體接觸的需求,這在情理中是人之常情。
然而他也深知,張氏兄弟已經嚴重影響朝政,禍亂日甚,必須收手。但強行阻止恐怕也不現實,因為這牽涉到武則天個人的選擇。
在這種兩難境地下,狄仁杰明智地選擇了沉默。他理解武則天的難處,亦深感自己能力有限,無法調和這矛盾。退下之時,他心中也許既有無奈,亦有憐憫。
歷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武則天對狄仁杰極為信任,視他如知心好友;而狄仁杰之所以能恪守正道、多次進諫,也得益于和武則天的深厚情誼。
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最終還是沒有逃過他們應得的懲罰。在705年,武則天突然重病,奄奄一息。
太平公主聯合宰相們,趁機誅殺了張氏兄弟。不久后,武則天駕崩,享年81歲。武周時期落下帷幕,她這個在位近半個世紀的女皇帝,最終還是在空虛寂寞中度過了人生最后的歲月。
武則天是個傳奇的女性,但也有普通女人的一面。她在晚年對男寵的依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女人對愛情和陪伴的渴望。她與狄仁杰的故事,讓后人看到了這個傳奇女皇的人性化一面。
歷史不應該用道德判斷前人,而應該站在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去理解。回望這個偉大的女皇帝留下的矛盾的一生,不禁讓人唏噓感慨。她開創的先河無疑推動了歷史進步,但作為普通女性,她內心的孤獨與無奈也令后人不勝憐惜。
武則天開創的先河,對推動歷史進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位女皇帝的人性化一面時,她內心的脆弱與孤獨也不容忽視。
歷史不應苛責,而應憐憫。古今成大業者,多有缺失,誰能獨善其身?我們不必為前人辯護,只需理解、包容,因為里總易將場中情形想得太簡單。且讓時間治愈一切遺憾,讓我們懷著寬廣的心胸,緬懷這位改變歷史的偉大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