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時代,中國母親的形象一直以慈愛與偉大占據著傳統思想的重要地位,子女們不能說母親的一點不好,母親對子女們也從來沒有一點不好,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一種「母愛神話」。但是到了20世紀的民國年代,當紅女作家張愛玲卻在小說中以各種丑態百出的刻畫褻瀆了母親的神圣光環,揭穿了人性底下母親丑陋虛偽的一面。不幸的是,由于張愛玲的投射,她的后母——七小姐孫用蕃首當其沖地徹底遭殃,成為了民國口誅伐筆、臭名昭著的第一繼母。而她們之間的恩怨,直到若干年后一方死去,都仍未完全釋懷。
圖 | 孫用蕃家族兄弟姐妹
注定勢不兩立
孫用蕃出身名門,父親是民國北京政府的國務總理孫寶琦,家族中一共有二十四個兄弟姐妹,孫用蕃排行第七,不論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中,或者是上海名流交際圈中,孫用蕃都屬數一數二的名媛。
遺憾的是,孫用蕃并沒有在上流的交際圈中與有情人終成眷屬,反而被一位男人欺騙吃了感情的虧,之后一直待字閨中,以鴉片撫平戀愛的傷口,直到26歲那一年,通過兄長做媒,婚事才有了著落。1931年,孫用蕃與落魄遺少張廷重在浦江飯店正式訂婚,但訂婚之前,孫用蕃的父親孫寶琦是不太同意這樁婚事的,因為張廷重家道已經衰落,僅靠遺產維持生計,不論是經濟還是地位,都不如娘家。
但其實張廷重來頭也不小,他是清末名臣張佩綸與李鴻章女李菊耦的獨子,經濟上雖然以遺產度日,但囂張的是手頭上房產多,30年代的上海房價又不斷飆升,靠祖業收租的張廷重實際上手頭并不算寒酸,以至于他染了一身毛病,吃喝嫖賭抽鴉片樣樣全,不過孫用蕃也愛抽鴉片,兩人倒是臭味相投。
圖 | 上海三位有名的七小姐,中間為孫用蕃
在此之前,張廷重曾經歷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并且生下了一子一女,分別是日后的名作家張愛玲和庸碌無為的張子靜。由于父母婚姻不幸,這倆姐弟都有一個缺失母愛的童年,生母黃逸梵在他們三四歲的時候就出國云游歐洲,完全在未失婚的狀態下拋棄了家庭。但相對來說張愛玲比弟弟張子靜的童年好一些,因為張愛玲從小冰雪聰明,滿腹經綸的張廷重更樂意關注她,曾有一段時間貼心地當過張愛玲的中文老師,體會過單獨的父愛,這也導致日后有人要分一杯羹時張愛玲的情緒反差相當大。
當知道父親續弦的消息時,張愛玲已經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大人了,父母的虧欠讓她敏感早熟,十來歲她什麼都懂,她甚至生出了一個駭人的想法:
我父親要結婚了。我姑姑初次告訴我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陽台上。我哭了,因為看過太多的關于后母的小說,萬萬沒想到會應在我身上。我只有一個迫切的感覺:無論如何不能讓這件事發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桿上,我必定把她從陽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這個讓人不寒而栗的想法,也注定了張愛玲與孫用蕃勢不兩立。
圖 | 小時候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孫用蕃有心搞好關系
1934年,29歲的孫用蕃作為后母正式嫁入張家,繼子張子靜性格溫順,唯獨繼女張愛玲是一個不讓人省心的問題少女,但孫用蕃有意當好一個后母,這應該也是所有當后母的初衷,誰愿意一進門就預謀著要把一個家搞得雞犬不寧呢?然而和張愛玲搞好關系,這并不簡單。
孫用蕃剛進張家就大費周章地從原住宅搬去了泰興路的別墅,并且將前女主人黃逸梵的老仆人換成了老孫家的仆人,這是大戶人家當人繼室的慣用手法,一來是為了避免前女主人的老仆在背后說些不好聽的閑言細語,二來是為了更好的照顧自己起居,但這卻引起了張愛玲的反感,但她也不說,直到日后長大才在作品中表露出來。
為了和這對繼子繼女拉近關系,孫用蕃動用了不少心思,她特意把老孫家幾個年歲差不多的妹妹帶了過來,好讓這對姐弟有個伴,但沒想到張愛玲卻不屑與孫家的親戚為伍。有一次孫用蕃的弟弟來張家作客,張愛玲不愿與孫家的人同台共餐,直接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直到一家人吃完飯也不出來。
圖 | 年幼時張愛玲與姑姑(左)和輩分小的堂侄女(右)合影
即使這樣,孫用蕃也不死心,後來她拿出了陪嫁過來的兩箱舊衣服送給張愛玲,但沒想到張愛玲一臉難堪,并且在日后將這件事視之為恥辱寫進了作品中。
她只能在繼母的統治下生活,揀她穿剩的衣服穿,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就像渾身都生了陳瘡。冬天已經過去了,還留著凍瘡的疤——是那樣的憎惡與羞恥。
這樣的描述很明顯地投射在了孫用蕃身上,以至于當時很多讀者認為這是后母對張愛玲的挑釁、侮辱、甚至是虐待。但是,誰又理解孫用蕃的真實想法和內心苦衷呢?
以往在孫家幾個妹妹都是歡天喜地挑選姐姐的衣服,在她看來,把舊衣服送給家里的人,是親熱不分彼此的體現。再者如今家里靠祖業度日,前面搬家又耗費一大筆錢,作為一個精打細算的女主人,這也是孫用蕃的持家之道。而且這兩箱舊衣服斷不會像張愛玲所描述的「碎牛肉」那麼難看,孫用蕃名媛出身,衣服不論從款式還是面料都應是上等。同時所謂的「舊」,也并不是真的舊,大戶人家的衣服都是變著法穿,或者就是穿過一兩回就當作了舊衣服。
當然,不可否認孫用蕃拿舊衣服去討好從小吃好穿好的張愛玲也不妥,至少從心意上她心思不夠細膩,并不是貶斥孫用蕃情商低,而是作為一個后母情商不夠高。不過要命的是,張愛玲有意無意的敵對態度,即使情商再高的人也難以招架。
圖 | 張愛玲一家在天津時
張家曾有過一樁異母兄弟「爭陪嫁」的官司,張廷重和妹妹張茂淵糾纏其中,孫用蕃從來不懂錢為何物,故認為兄弟和睦更重要,就勸丈夫不要為了錢傷了和氣,于是張廷重帶著妹妹張茂淵一同撤訴。
然而,在張愛玲筆下,孫用蕃此舉卻被寫成了巴結族親的「趨炎附勢」,
「當時我姑姑沒有告訴我敗訴的另一原因,是我父親倒戈。她始終不愿多說。但是顯然是我后母趨炎附勢從中接攏,舍不得斷了闊大伯這門至親——她一直在勸和,抬出大道理來:‘我們家兄弟姐妹這麼多,還都這麼和氣親熱,你們才幾個人?’」
張愛玲如此針鋒相對,導致孫用蕃一切友好措施事與愿違,同時自身作為后母的仁慈與耐性也漸漸被消磨殆盡。
圖 | 當了后母的孫用蕃(左)
矛盾必須爆發
1937年,張愛玲一直在國外逍遙的生母黃逸梵回國了,得知張愛玲也剛剛中學畢業時,在外見過世面的黃逸梵馬上力主女兒出國留學,但當張愛玲向父親提出留學的時候,張廷重一口就拒絕了,孫用蕃自然也不同意。先不說兩人都不舍得費這筆錢,就因這主意是黃逸梵出的已侵犯了他們各自的底線。
張廷重認為前妻拋棄家庭就是留洋學壞的,而女兒如今卻要學她,那還得了。而孫用蕃心里就更加難以平衡,自己費盡心思討好繼女,繼女到頭來反而向著丟下她不管不顧的生母,加之留不留學是家里的內政,結果被丈夫的前妻干涉了,這讓孫用蕃對自己的地位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安,為此她也不甘示弱,在張愛玲面前將黃逸梵冷嘲熱諷了一番。
「你母親離了婚,還要干涉你們的家事。果真難以割舍,當初何必離開?若是放不下,為何不回來?可惜遲了一步,回來也只有的做姨太太。」
孫用蕃本身也是個大小姐出身,脾氣有限,當某一刻她不想委曲求存,放棄接納或者被張愛玲接納時,這也預示著兩人積怨已久的矛盾必須爆發。
圖 | 1920年時,新女性黃逸梵在北京
黃逸梵回國后,張愛玲時常愛跑去生母那里,而且每次都只愿跟父親通報,而不愿跟孫用蕃通報,這讓孫用蕃覺得這個繼女越來越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導致后面兩人各有脾氣引發沖突,過程中孫用蕃或是被張愛玲的言語戳中痛點,出手打了張愛玲一巴掌,張愛玲想還手,結果被怒火中燒的父親從樓上趕下來毒打了一頓,張愛玲不堪屈辱想出門告狀,張廷重一氣之下就關了她禁閉,一關就是幾個月,最后張愛玲借機逃走,投靠了生母黃逸梵,後來成名后就把這件事寫進了作品中。
圖 | 年輕時的張愛玲
關于后母的「一記耳光」和父親的「禁足」,真實性爭議非常大,孫家后人回憶說沒這回事,實為扭曲夸張,但後來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又承認父親確實打了姐姐,不過在細節上同樣有出入。但不管如何,拜張愛玲的影響力所賜,孫用蕃成為了被無數人詬病的惡毒后母,張廷重也難逃抨擊,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張愛玲所親昵的生母黃逸梵最后也沒在她筆下得到什麼贊譽,因為母女倆到頭來相處得也并不和諧。
圖 | 張愛玲的母親,1930年初在杭州西湖
往事如煙,隨風而逝
自從離家出走后,張愛玲最后一次回家,是在多年后因為入讀上海圣約翰大學的學費問題。
她面色冷漠地走進了張家別墅,在客廳里,見到了父親,硬著頭皮把學費的事簡單說了一下。
張廷重沒說什麼,叫她先去報名,學費讓弟弟送過去,之后張愛玲就匆匆走了。父女倆相見不過十分鐘,簡單的幾句話成了最后的告別,到後來即使張廷重想軟下來跟張愛玲說一聲對不起,或者張愛玲想跟父親冰釋前嫌說一聲謝謝,都沒有機會了。
圖 | 父親張廷重
1953年,張廷重因肺病在上海病故,老死在了江蘇路285弄28號這個14平米的小屋里,年僅63歲。彼時張家的經濟已經完全衰落,孫用蕃早已戒掉了往日奢靡的鴉片,繼女與她反目,繼子自顧不暇,如今她要為了自己的生計發愁。
她是一個從來沒有工作過的少奶奶,只能把家當一件一件賣掉。後來家當賣完了,她就依靠青島僅有的一處房租度日,再後來文化運動,房產也沒了,她差點要吃苦頭,慶幸又得到了孫家的一個弟弟接濟。
圖 | 年老后的孫用蕃
孫用蕃一輩子都沒生下一個子女,一輩子都沒人喊過她一聲媽,晚年她很喜歡小孩,鄰居說老太太愛叫弄堂里的孩子來家里,分他們蜜餞吃,給他們沖芝麻糊。孩子們也喜歡她,愛管她叫「姑姑」。有一次鄰居看到了一封寫著「孫用蕃收」的信,是寄賣商店通知孫用蕃她的東西已經出手了,這時鄰居才知道這個和藹端莊的老太太是曾經上海有名的惡煞后母,但簡直判若兩人。後來有愛八卦的人直接問起孫用蕃當年那一巴掌,她也不為自己辯駁,只是笑了笑說:
「張愛玲成了著名作家,如果是受了我的刺激,那倒也不是壞事,惡名罵聲沖著我來,我八十多歲的人了,只要無愧于心,外界的惡名我認了,一切都無所謂的。」
看來,不管張愛玲聲淚俱下的哭訴是否真實,孫用蕃最終還是在罵聲中洗練了自己。
圖 | 張廷重、孫用蕃、張子靜,都死在了江蘇路285弄28號14平米的小屋里
1986年,孫用蕃在上海去世,享壽83歲。遠在美國的張愛玲聽聞消息,無動于衷,臉上沒有任何悲傷,不知是否又勾起了她的陳年憤恨,多年過去雖不盡釋然,但是否又隨著一方人的離去而逐漸消弭。
圖 | 張愛玲生前最后一張照片
一直以來,大多數人都在張愛玲的筆下同情張愛玲,卻鮮少有人打抱不平孫用蕃的罵名。其實不論我們譴責其中的某一個人,都猶如一個置身事外的三姑六婆對別人的家事指指點點,但唯一肯定的是,張愛玲的性格冷漠,多多少少是由她的生父生母婚姻不幸遺留產生的問題,孫用蕃作為后母接了這個爛攤子,而又收拾不好這個爛攤子,故而給外人落下口舌,這也應該是大部分為人后母的委屈。
我無意證明孫用蕃清白,但也無法認同張愛玲對她的指控,所以我選擇以一種平和的目光看待,最后我看到一位飽經滄桑的銀髮老人在耄耋之年選擇與歲月握手言和,這應該是最好的人生結尾——繁華落盡,一切淡然,往事如煙,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