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朱棣造反成功后,意外發現一道圣旨,哭著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2023/12/13

前言: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被稱作「永樂大帝」。朱棣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之一,也是最具爭議的帝王之一。朱元璋駕崩后,朱允炆繼位不久,朱棣打出了「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造反,并最終奪取了皇位。作為明朝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了明朝的巔峰永樂盛世。

在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意外發現了一道圣旨,讓他痛哭流涕。

那這張圣旨到底說了什麼,讓朱棣哭著喊:父親你害的我好苦?

事件緣由: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早年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而朱允炆的老爸就是皇太子朱標。洪武二十四年,由于朱標早逝,太子這一死,選誰做新繼承人成了讓朱元璋十分頭疼的大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命運,還關系到兄弟之間的感情。

按照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嫡長子是最合理的選擇。于是學士劉三吾提出意見說,按照禮法,應該立太子的長子為皇太孫。于是朱允炆被冊封為皇太孫。

朱允炆和他的父親一樣,一直都是極為仁善敦厚的人,脾氣溫和,他一直接觸的是儒家的教學,性格溫順,朱允炆雖然有著仁政的思想,但是他在處理政事上的經驗是十分少的。

因此朱元璋也對這位皇太孫有些擔心,他害怕文弱的孫子不能撐起大明江山,後來朱元璋陸陸續續地殺掉了曾經立過大功的功臣們,他認為自己已經為孫子未來的統治鋪平了一條開滿鮮花的陽光大道,感到非常滿意。

朱允炆登上帝王之位是由太祖一手操辦的,明面上沒有什麼波瀾,可是平靜的水面之下有暗涌存在,若朱允炆有帶兵打仗和執政的經驗,或許他的帝王之位也可以坐的久一點。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之后朱允炆按照太祖留下的遺詔登上了帝王之位,開始了他的統治時代。

朱允炆作為一個繼位的新君,從太祖手中接過了執政的重任,重新建立起來新朝的統治秩序,表現的很不錯。

繼位新君:

朱允炆作為新君,在登基之初,他的統治完全是靠著幾位大臣來輔助自己的,當時在朝中他極為信任大臣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三位都是儒家的老師,朱允炆將他們三位看成自己的心腹。

即位后不久,朱允炆便接連推行寬仁政策。他改變了朱元璋「躬覽庶政」,一切包辦的做法,放權于朝臣,擴大大臣們的權力,試圖改變太祖朝重武輕文的官僚體制,使建文時期的政治空氣大為寬松。

終建文四年,大臣們都再沒感受到朱元璋那種「密勿論思,不可無人」的高壓政治環境。朱允炆提高士大夫地位的舉措,得到了知識階層的衷心擁戴。

這時他開始整頓官場腐敗問題,制定了嚴格的官員選拔制度,限制官員的權力并加強對官員的監督。同時,他嚴厲打擊貪污受賄行為,撤換了一批不稱職的官員。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明朝的官場風氣。

此外朱允炆他也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上台便開始推行仁政,關注民生。

朱允炆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負擔,重視教育,提倡節儉,甚至將自己的生活費用降低到最低水平。這些舉措深得人心,使得建文帝在位期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家昌盛。士大夫們也紛紛稱贊他的仁德和明智。

朱允炆在經濟方面也進行了諸多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輕賦斂制度。

其實在朱元璋時期就曾對江西、浙江等地實行了賦稅減免政策,但是這些地區官田集中,稅額本身就很高,因而百姓的經濟負擔仍然很重。

因此在建文帝即位后,從「善法利民」的角度出發,重新調整了官田的賦稅體系,規定每畝征收稅額不超過二斗,既減輕了當地百姓的經濟負擔,也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

還有就是對刑律制度的改革,朱元璋時期的刑罰十分嚴厲,大批官員受株連而治罪,建文帝即位后,對許多曾蒙冤而入獄、流放的官員赦免,并重新起用,這其實是對朱元璋時期嚴酷刑律的一種修正。

朱允炆的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因為他過于堅持復古,試圖恢復已被歷史拋棄的井田制度,盲目追隨周禮,頻繁改動官名和宮名,更為嚴重的是,在削藩政策方面頻頻犯錯,最終導致了自己的統治失誤。

統治失誤:

在很早之前朱允炆就在考慮藩王問題,只不過他并沒有想好解決辦法。即位后天下太平,最大的威脅不是蒙古人,而是藩王,于是為了江山安全,他必須盡快削藩。

自從建文帝登上皇位后,就經常覺得后背涼颼颼的,不知那幾個藩王叔叔什麼時候會弄出點兒動靜,影響他皇位的穩定。為此,他寢食不安,削藩成了他面臨的第一等大事。

削藩是一件大事,弄不好就會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應該怎麼削,是先揀軟柿子捏,還是先啃硬骨頭?經過和智囊團反復開會商量,新皇帝朱允炆最后拍板,先易后難,柿子先撿軟的捏。

一開始,朱允炆先拿弱小的藩王開刀,柿子專撿軟的捏,朱允炆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采取行動,先把周王朱橚拿下,他是第一個倒台的,接著另外四個王子也被整垮了,他們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

一年之內,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共五位王爺,接連被他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接連擼掉王位,逮捕入獄或是貶為庶人。

《明史 成祖本紀》記載: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于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

初戰告捷,更堅定了建文帝削藩的決心。傻子也看得出來下一步該輪到誰了,那就是建文帝最為忌憚也是勢力最大的叔叔燕王朱棣。

朱允炆繼位后,他至少有五次機會直接殺掉朱棣,但是要做「仁君」的他,偏偏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雖然建文帝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四年,但是他做的事情并不少。對于朝廷用人以及經濟上面的措施還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太年輕,削藩太著急,導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五個藩王死的死、廢的廢,藩王集團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而在政治斗爭的浪潮中,朱棣也蓄勢待發,等待著時機的成熟。他對朱允炆的改革充滿不滿,特別是對復古政策的抵觸。終于,機會來臨了。經過精心策劃的靖難之役,這也讓朱棣,最后成功奪取了帝位。

靖難之役:

燕王朱棣公開豎起反叛大旗,誓師「靖難」,雙方長達三年之久的軍事對抗就此展開。當消息傳到南京時,朱允炆一反戰爭爆發前緊張擔憂的常態,對戰局并不上心,反而更關心內政,每日與方孝儒討論周朝的法度,認為朱棣的叛亂不足為慮。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為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軍先后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

但是朱棣起兵后僅僅半個月,兵力增加到數萬人,可見朱棣已經早已開始準備,并且積累了相當的軍事實力,正因為藩王手下的兵太多,這才讓朱允炆坐立不安。

然而,盡管朱允炆一方作為中央集權的代表,不論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還是思想上都占有主導地位,戰爭初期的態勢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朱允炆起用了六十五歲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率領十三萬兵馬討伐朱棣,數路并進,號稱三十萬大軍。

不料耿炳文先遭到了朱棣的夜襲,后因部將張保叛降行間而大敗。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為主。

導致後來朱棣叛亂北方沒有大將牽制,并且全局戰爭沒有能堪大用的將帥進行指揮,導致事態一步步惡化,整個過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窩心、兇險之事屢屢發生。歷經三年之久,經歷無數戰役。

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于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為朝廷兵所據。

而建文帝朱允炆被朱棣滅掉前,手里還掌控著將近20萬軍隊,為何朱棣只用800精兵就能攻入金陵呢?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于四年正月率師南下。最終打進南京,皇帝寶座落入朱棣一系。

建文四年,燕軍抵金陵。守衛金川門(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燕王進京后,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靖難之役結束。朱棣順利登基稱帝。

順利登基:

自燕王起兵靖難到其登基稱帝、改元永樂的四年殘酷戰爭中,據不完全統計,南軍(明政府軍)被殺戮者多達20余萬,傷亡共計50余萬,靖難軍(北軍,燕軍)也戰死6萬余人,無數百姓也死于這場叔侄爭奪皇位的血腥戰爭中,中華大地,生靈涂炭,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朱棣在殺入皇宮之后,想要找到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但是他派人翻遍了整個皇宮。都沒有發現朱允炆的蹤跡。所以朱棣在做上皇帝之后也是非常的擔憂。

朱棣成功攻入城中后自然要抓捕朱允炆,可是眾人搜索半天卻發現他早已逃跑,不過在搜尋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朱元璋留下來的一道圣旨。

上面的意思很明確:朱元璋非常了解自己的兒子,他知道朱棣肯定會起兵造反,所以他為當朝各位重臣下達了最后一道命令,也就是說,如果朱棣要起兵造反,所有人都應該遵從朱棣的意思。

其實朱元璋的這道圣旨,就是給自己的兒子朱棣的一道保命符,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不禁放聲大哭:父皇,你害得我好苦。

原來父親早就看出了自己的野心,但卻沒有直接讓自己繼承皇帝,為了能夠保住朱棣的性命,又為了避免朝中勢力的內耗,朱元璋下了這樣一道圣旨。

結語:

從朱元璋駕崩到最終朱棣造反順利登基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朱允炆還是輸在了太年輕,急于求進。而反觀明成祖朱棣還算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造反登基,但是在他在位期間,使得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在開拓和發展大明王朝的業績上,也是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太祖實錄》

《明史 成祖本紀》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