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林徽因的黑料不斷被爆出,到底這個建筑女神本來如此,還是有人故意給她身上潑臟水呢?
林徽因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一個完美女神的形象,她第一次隨父親出過考察的時候就基本上確定了以后的人生道路,而因為她的選擇,丈夫梁思成也選擇了學習建筑這條路,并在將來中國的建筑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林徽因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之一,她也和丈夫歷經多年,完成了中國的古建筑考察,他們走遍了中國將近200個縣,考察了近3000處古建筑。也因為林徽因夫婦的付出,也產生了中國的建筑學專業。
林徽因在建筑學上的貢獻,直至今日,也常為眾人說道,而自古紅顏多薄命,她也在51歲的時候,永遠離開了人世。
完美的女性,總是不乏追求者,林徽因,恰好就是這麼一個完美的女人。
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杭州,她是父親林長民和母親何雪媛結婚八年后的第一個孩子,祖父林孝恂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樂開了花,便用《詩經》里
「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他為孫女起名為徽音。而林徽音改名為林徽因也是在她20多歲的時候,因為經常和林微音混了,所以她便將「音」改為「音」。
林徽因祖上是翰林院的編修,也算是出身于書香世家,祖父林孝恂有五女二男,而林徽因的父親,便是家中的長子。
林徽因剛兩歲的時候,父親便去了日本留學,在林徽因的印象中,她只和母親和外祖父母一塊生活。她記憶里的父親總是時常給家里來信,在父親的信里也經常是針砭時弊,抒發抱負,而自己和母親總是出現在父親信件的結尾。
幾年后,父親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武昌起義爆發,父親也到處宣傳革命,隨著國民政府的建立,林長民也一再升遷,林徽因家里也之間從杭州搬到了上海,最后居住在北京。
林徽因隨著年齡的增大,也逐漸知道些事情,從學生時代起,她便多了份心事,她知道父親不喜歡母親,母親出生于浙江的一個商人家庭,雖說家里也算富裕,但是封建社會的女性總是尊奉「女子無才便是德」,而林長民相反,喜歡讀書,擅長詩文,所以,這注定不是一段完美的愛情,甚至林長民對她連最起碼的感情都沒有。
她生了兩個女兒,林徽因和小女兒麟趾,林長民對女兒非常疼愛,只是對何雪媛總是冷冰冰,小女兒也沒能活下去,早早夭折,而這時候何雪媛深受失女之痛,林長民卻又娶了三夫人程桂林,自此林徽因的母親便更沒了發言權,程桂林生下幾個兒女后,何雪媛就如同怨婦一般抱怨數落,這也為以后的林徽因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當然也影響了林徽因的人生選擇。
1920年,林徽因十六歲了,是個大姑娘了,這個時候,父親正好有個去歐洲考察的機會,要帶上林徽因同行,讓女兒出去看看這大千世界,歐洲,多麼令人向往的地方!
他們來到歐洲,父親帶著林徽因游歷了法國,意大利,德國,瑞士等資本主義國家,看遍了那里的名勝古跡,博物館,工業革命帶給歐洲的巨大變化。
父親出門應酬,她便在家里看書,文學作品將她帶到了新的世界,她也經常和女房東一塊外出,女房東是建筑師,看到女房東寫生,作畫,,通過和女房東的交流,她才知道建筑是多麼有趣,也是這一點,奠定了她學習藝術的一個基礎。
1920年冬的一天,徐志摩來到了林長民的住所拜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林徽因和徐志摩得以認識,看到徐志摩和父親的交談,自己在旁聽,她也沒想到,這個男人會和自己有一段故事。因為林長民的關系,徐志摩和林徽因也熟悉起來,剛剛十六歲的林徽因,梳著兩個麻花辮,長相甜美俊秀,思維邏輯清晰,文采斐然,這樣的女孩簡直就是完美的。而徐志摩經常到訪,也不像以前一樣單純了,他來更多地是想找林徽因說話聊天,他們談文學談藝術,徐志摩發現對這個女孩也越來越喜歡。
他對林徽因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之上的,但是這個時候他還有個妻子張幼儀,他認識林徽因是遇到了真愛,但是這也只會讓他更加討厭自己「俗氣」的妻子,也加速解除了這層無愛的婚姻。
面對徐志摩的追求,林徽因更多的是不知所措,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根本不懂什麼是愛情,徐志摩年長她八歲,在林徽因看來,徐志摩更像是兄長,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林徽因的朋友談到徐志摩的時候也說:
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對她的熱烈感情所迷住了……對他打開她的眼界和喚起她新的向往充滿感激。「」在多年以后聽她談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記憶總是和文學大師們聯系在一起——雪萊、濟慈、拜倫、曼斯菲爾德、弗吉尼亞·沃爾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來,在他的摯愛中他可能承擔了教師和指導者的角色,把她導入英國詩歌和戲劇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時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
他對徐志摩的感情,更像是她的一個導師,她也深知,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自己怎麼可能去破壞別人的感情,并且自己的母親也有同樣的遭遇,不完整的家庭,父親娶了三夫人以后對母親的冷漠,一切,一切都在林徽因腦子里浮現,她絕不會做那個第三者,也絕不會讓母親的悲劇在另一個女人身上重演,所以這段感情,徐志摩的追求,并沒有被林徽因答應。
只是,林徽因的退出,也沒有阻止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失婚。
回國之后的林徽因,才遇見自己相愛一生的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啟超的長子,和林徽因家里來往頻繁,這個時候梁思成大學畢業,而林徽因也已經17歲了,兩人在各自父母的安排之下,相識并且相愛了。
梁思成是個帥氣有才的小伙子,林家上上下下都很喜歡他,他和林徽因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無論是文化教養還是出身各個方面都相似,也更有共同語言。林徽因這才體會到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梁思成從清華學堂畢業以后,兩個人便出國深造,兩人滿懷期待和對未來的憧憬來到了國外,林徽因也終于選擇了自己鐘愛的建筑學,當她給梁思成談起歐洲的教堂,凝固的音樂的時候,梁思成也在這一刻決定了自己的選擇,他也要選擇建筑學。
二人在學習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上相互扶持,也算幸福。
學成回國以后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很快就舉行了婚禮,也在歐洲渡過了與建筑有著不解之緣的蜜月時光,接下來就開始了在國內的工作。
那個時候的中國雖然算是大學林立,但是專業少之又少,就東北大學而言,增設了除了南京中央大學之外,唯一的建筑系。1928年,梁思成便去了東北大學,做了這門新學科的先行者,他在東北大學既擔任了建筑學的系主任又承擔著教學工作。林徽因也追隨丈夫去了沈陽,和丈夫一起完成建筑系的教學工作。
新婚夫妻,剛從國外蜜月而歸,同在東北大學任教,在很多人看來肯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當時的東北比較動蕩,加上建筑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所以在教學工作上也有很大的難度。
加上林徽因對東北的冬天很不適應,加上懷孕的緣故,身體也逐漸被拖垮,幾個月后,也艱難生下了她和梁思成的第一個孩子,梁再冰。
隨著第一批學生的畢業,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了北京,1931年,林徽因在香山養病期間,發現了中國古建筑在本地受不到保護的情況,加上這個動亂的年代,人們也根本沒有精力去進行文物的保護,大概也就是在這一刻,夫妻二人決定了以后的文物考察。
而對于金岳霖和林徽因的關系,更是一場流言,金岳霖曾在晚年寫過文章《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他在文中寫道:
「愛和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感情或感覺。這二者經常是統一的,不統一的時候也不少……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間的生活」
。
金岳霖喜歡林徽因嗎?答案是無疑的。金岳霖愛林徽因嗎?似乎答案仍舊是肯定的,他和林徽因的關系似乎是愛和喜歡的一種對立統一,但是這種感情絕對只是發乎情止乎禮的。因為林徽因不僅在建筑學研究上癡迷,更是在文學創作上也有不俗的成就,他也很喜歡林徽因的詩,也在很多時候很多方面都很支持他。對于這樣無論是長相氣質還是在文學才干,甚至是在建筑學行業專攻的女神來說,誰會不喜歡呢?
但是,林徽因的黑料到底從何而來?她和徐志摩本來是一個懵懂少女的一種懵懂的情感,甚至是後來,徐志摩和林徽因夫婦仍舊是很好的朋友。為什麼會將林徽因說成是綠茶一般的存在?
事實上,林徽因的眾多黑料都來自梁思成的續弦林洙。可能她本來就嫉妒完美優秀的林徽因,也或許在林徽因去世以后,即使自己已經和梁思成在一起,他依舊忘不了自己的妻子林徽因而導致的林洙對林徽因如此充滿惡意。
林洙高中畢業以后嫁給了自己第一任丈夫程應銓,并生下一對子女,程應銓也因為進入清華任教而前程似錦。梁思成夫婦也對他們夫妻二人很有好感甚至是在自己肺結核晚期的時候教給林洙學習英語,林徽因也算得林洙的老師。
但是林洙似乎生來就是虛榮的人,程應銓被降職以后,自己也受到了牽連,她很快就提出了失婚。林徽因去世以后,嫁給了梁思成。
1952年夏天,林徽因忙著為亞太和平會議的代表們準備禮物,這個時候她的肺結核已經很嚴重,腎臟也被切除了一側,只能每天睡幾個小時,很可能這一睡下去,便永遠醒不來了。林徽因本來就是個對自己要求極高的人,她不允許自己有任何錯誤和瑕疵。
1953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也有林徽因的一部分內容,但是這個時候林徽因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她只能協調下分工,探討下技術性的問題。
梁從誡曾這樣評價過母親:
「在現代中國的文化界里,母親也許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帶有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識與才能——文藝的和科學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東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現代的——匯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們所說的」修養「,而是在許多領域都能達到一般專業者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時,所有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會貫通,被她嫻熟自如地運用于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得心應手而絕無矯揉的痕跡。不少了解她的同行們,不論是建筑界、美術界還是文學界的,包括一些外國朋友,在這一點上對她都是欽佩不已的……」
1954年晚秋,林徽因病倒了,隨著天氣漸寒,林徽因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自己再也沒有力氣去畫圖紙,去完成設計。這時候梁思成也病倒了,和妻子一起住在同仁醫院,雖然病房緊挨,但是夫妻卻都沒有力氣去看望對方,1955年的春節,夫妻也是在醫院度過的,這對「知識分子」夫妻,得的還是相似的病,總是待人那麼謙和,沒有一點點架子,護士醫生們也都喜歡他們。
後來,梁思成病情有所好轉,但是林徽因的病情卻沒有變化,梁思成也可以去病房陪伴妻子,和她聊聊家常,但是隨著林徽因身體的每況愈下,他卻無能為力,他只期盼著妻子能像以前一樣,逢兇化吉,希望明天一睜開眼睛,她就會像以前一樣活蹦亂跳。
但是,隨著「復古主義」「形式主義」等等的問題對梁思成的批判也展開了。這個時候的梁思成一面為妻子的健康狀況擔憂,而自己的事業也受到了挫折,梁思成這個時候在妻子面前是沉默的,他不想再給妻子增添心理負擔,但是這場運動如此激烈,怎麼能瞞得了林徽因。
這個時候飽受病痛折磨的林徽因,看到了報紙上將她和丈夫一生的信仰,比生命還珍貴的藝術被貶的一文不值,她的生命也隨著自己學術的凋零而驟降。
此后的林徽因,一直是處在昏迷的狀態,很快就進了ICU,連梁思成也不能屈看望。
1955年3月的最后一天深夜,在北京同仁醫院,林徽因拼盡全力喊著「思成,思成」,林徽因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見一眼梁思成,卻被護士阻攔,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從此天人永隔,1955年4月一日早晨,林徽因去世,時年51歲。
林徽因的一生,如同一個傳奇,如同一首長詩,她的生命中有過難過,有過傷心也有過病痛,有過貧困,但是梁思成的愛,他們所熱衷自己一生的事業和藝術,一直伴隨著他們,讓她這一生沒有遺憾。
1955年4月2日《北京日報》發了林徽因去世訃告,第二天進行追悼會,因為林徽因在涉及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有很大貢獻,所以她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在她的挽聯中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似乎概括了她的一生。
1972年,梁思成病逝,他的墓碑和妻子相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