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唐代宗那麼喜歡嫡子,為何卻廢嫡立庶?時勢逼人,皇帝也不能逞強
2023/10/22

「嫡長子繼承制」很死板,也很不合理。帝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難免會偏愛某個庶子,因此「廢嫡立庶」屢屢上演,由此而導致的骨肉相殘也不絕于史。

對帝王來說,最理想狀況就是嫡子也是愛子,私情與法統兼顧,比如朱元璋之于朱標。

然而歷史往往會惡搞,唐朝就有這麼一位「倒霉蛋」,他明明是皇帝的嫡子,又深得父親的喜愛,卻在儲位之爭中敗給了庶長兄。

他就是唐代宗李豫的次子李邈。

李邈的生母崔氏,是李豫唯一的嫡妻,除了李邈,她還育有皇三子李偲和皇四女升平公主。

李偲深得皇祖父唐肅宗的喜愛,被祖父收為養子。「養孫為子」很搞怪,但在唐朝卻很尋常,李唐皇室出現過多次,不足為奇。

升平公主的名氣很大,她被嫁給了郭子儀的第六子郭曖,是民間故事《打金枝》的女主角。她與郭曖的女兒後來嫁給了唐憲宗,并育有一子李恒,即唐穆宗。

李邈「好學,以賢聞」,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唐代宗夸他忠肅孝恭、溫良聰達、多才多藝、謙沖體仁。

從大歷元年至大歷八年,李邈還擔任了八年之久的天下兵馬元帥。

在李邈之前,曾經擔任天下兵馬元帥的是唐德宗李適,李適之前是唐代宗李豫,李豫之前是唐肅宗李亨。您可見,李邈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從唐代宗對兒子們的冊封順序以及等級來看,李邈和李迥(生母獨孤氏)是他最鐘愛的兩個兒子,連太子李適也無法望其項背。

十幾年后李邈英年早逝,唐代宗對此心痛不已,他為之輟朝三日,并追贈兒子為「昭靖太子」

擁有嫡子身份,有才有德,也有業績,還深得父親的寵愛,于法于情,他都是儲君的不二人選,那麼他怎麼就輸給了庶長兄李適呢?

李邈早逝,是不是由于他的健康問題不適合當太子呢?

這一點可以排除,李邈去世是唐代宗登基后第十二年的事,這個期間他出任過平盧淄青節度大使、天下兵馬元帥,一直在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健康問題。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李邈年齡太小,不適合當太子呢?

當年唐代宗能以庶子身份力壓嫡子,原因就是嫡子的年齡太小(才4歲),沒法承擔平叛大環境下太子應該承擔的重任。

但李邈顯然不是這種情況,他只比庶長兄李適小四歲,李適被立為太子時22歲,李邈18歲,都成年了。

會不會是唐代宗雖然偏愛李邈,但更偏愛李適呢?

這一點也可以排除。

李適的生母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沈珍珠」,跟傳言中的千古愛情不同,唐代宗對沈氏其實毫無感情,甚至可以說非常冷漠,以至于沈氏兩次落入叛軍之手,從此成了失蹤人口。

唐代宗即位后,曾經否決了立李適為太子的提議,我們從史書里也找不到任何他偏愛李適的記載。

因此綜合以上分析,怎麼看李邈都不該輸給李適,唐代宗為何要做出「廢嫡立庶」的舉動呢?

李邈什麼都好,但在世人的眼中,他背負著一個不可原諒的「原罪」,這就是他的出身。

原來,崔氏的母親、李邈的外祖母是楊貴妃的大姐韓國夫人。

由于楊貴妃的得寵,楊家三姐妹在大唐橫著走,連公主們都被欺負得哭鼻子。崔氏青出于藍勝于藍,她「挾母氏之勢,性頗妒悍」

,連唐代宗也要讓她三分。

馬嵬驛事變爆發時,憤怒的禁軍士兵在殺了楊國忠后,又將楊國忠的妻子、兒子,以及虢國夫人、韓國夫人及其兒子們都殺了,還不過癮,又逼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

總之,楊氏及其家人都被團滅了!

很顯然,所有人都將帝國衰亡的責任,都算在以楊貴妃、楊國忠為首的楊氏家族頭上。從那以后,楊氏就跟當年的武氏一樣,被打上了特定的政治標簽。

隨著母族的滅亡,崔氏再也沒了往日的風頭,也失去了唐代宗的「恩遇」,不久便死了。

崔氏是如何死的?有一種聲音就認為,她極有可能被皇室清理掉了,目的就是為了從政治上與楊氏家族做切割。

崔氏可以被切割,李邈卻切割不了。他的這個遭遇與兩位前輩很相似,一位是身上流著隋楊血統的吳王李恪,另一位是帶著武家基因的壽王李琩,這兩個人也曾經離太子之位那麼近,但都因為出身問題而失之交臂。

這種邏輯看似荒唐,但在復雜的政治環境里,它往往就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顯著標志。

唐代宗即位后,有大臣提請立太子,居然沒有一個人為李邈說話,仿佛所有人都忘了他才是唐代宗的嫡子。這種沉默其實更可怕,它意味著排斥李邈已經是朝廷的共識。

唐代宗讀懂了這個不同尋常的信號,他雖然否決了李適,但也不敢提李邈,而是以「軍務太忙」為借口,將這件事拖延了兩年。

唐代宗的拖延戰術不光沒有幫助到李邈,反而給李適送上了助攻。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收官戰,以及抵御吐蕃入侵的系列戰斗中,李適又屢立戰功,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同受鐵券、圖形凌煙閣。

這意味著李適憑借戰功在大唐軍界擁有了一席之地,甚至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這種情形像誰?李世民啊,李隆基啊。當年李世民是如何戰勝李建成的?李隆基是如何取代李成器的?還不都是因為軍功集團?

這種情況下,唐代宗能逆潮流而動嗎?即便李適答應,恐怕他身后的「戰友們」也絕不會答應,大不了就再來一場喋血玄武門唄,反正死的是你們李家人。

那麼,當初唐代宗為何不認命李邈為天下兵馬元帥呢?沒辦法,李邈年齡太小。

奇怪,哥倆不就差四歲嗎?是的,22歲與18歲確實差別不是那麼大,但是16歲和12歲呢?

唐代宗當上天子,統領全國兵馬時,李適16歲,已經能追隨父親上戰場了,而12歲的李邈還是個讀圣賢書的少年郎。

唐代宗即位時,李適20歲,李邈只有16歲,很顯然,天下兵馬元帥不可能落在16歲的少年頭上。

等到二人年齡落差基本抹平的時候,李適已經羽翼豐滿了,哪里還有李邈翻身的機會?

即便如此,唐代宗在「廢嫡立庶」事件上還是表現得「過于理智」了,假如他能搬出繼承法統,李適取代李邈必定不會那麼簡單。那麼,唐代宗為何不為鐘愛的兒子做抗爭呢?

因為他也是「以庶壓嫡」,深知在當時的環境下,抗爭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我們常說「合理性」,環境就是最大的「理」,唐代宗在位期間,正是大唐風雨飄搖之際,軍隊的穩定是大局,軍功集團得罪不起。

當年李成器在辭讓太子之位時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國家承平之際選接班人可以論出身,國家危難之際則要論功績。

這話說得很溫情,如果將潛台詞說出來就是:有能力為國紓難的人誰不是兇神惡煞?跟他搶食就是找死!

唐代宗是過來人,在軍中浸淫多年,對李成器的話沒人比他理解得更透。

與其冒著引發骨肉相殘的危險,讓愛子陷進勝算不大的儲位之爭,莫不如給他一個平安幸福的未來。

正是唐代宗的超越個人私情的理智,讓他果斷選擇了「廢嫡立庶」。

這一點必須好好夸一夸唐代宗李豫,他做得比父親唐肅宗要漂亮得多,以至于后人都不曾留意到這場嫡庶之爭。

當年唐肅宗下了一手很臭的棋——立張氏為皇后。

唐肅宗在登基時沒有嫡子,李豫則以庶長子身份出任天下兵馬元帥,成了理所當然的太子候選人。

但後來唐肅宗無事生非,立張氏為皇后,張氏的兩個兒子成了嫡子,從法理上壓過了李豫。

麻煩由此而來,最終導致李豫聯合李輔國殺了張皇后,又殺害了幼弟。

基于這個教訓,李豫當了皇帝后做得很謹慎,他很寵愛獨孤氏,卻直到獨孤氏死后才追封她為「貞懿皇后」。

這個舉動既保障了李適儲君之位的合法性,同時也保全了獨孤氏的兒子李迥。

後來,唐代宗又將李邈的兒子李誼過繼給李適,淡化了哥倆在儲位之爭的矛盾。

可以說,唐代宗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不光理智,簡直就是殫精竭慮,以至于這場「廢嫡立庶」沒有引發絲毫的波瀾,確實高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