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朱棣搶了寧王8萬精銳兵馬,承諾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寧王下場如何
2023/04/20

寧王朱權并沒有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鬼話,在朱棣沒有攻入南京時,他就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了打算。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身為朱元璋的兒子,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屏藩帝室。

從小朱權就與一眾兄弟們學習文韜武略,為將來就藩做準備。受父親朱元璋的影響,手足兄弟共同守衛大明江山的思想,在朱權的腦海里扎下了根。

天資聰慧的朱權很快就在一眾兄弟中脫穎而出,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和青睞。于是,14歲時,朱元璋為朱權選擇了大寧這塊封地。

大寧是比北平,比長城還要再往北的地方,直抵蒙元邊境,是抵御蒙元入侵的最前沿。這無疑是對朱權最好的肯定。

青春的荷爾蒙是按捺不住的,16歲的朱權迫不及待的前往封地就藩了,是當時邊塞藩王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朱元璋也非常厚愛這個兒子,為朱權配備的軍事力量也是塞王中最好的,號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同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也同屬朱權麾下。

就藩這幾年,朱權時常聯合四哥朱棣共同展開軍事行動,與四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2歲這年,侄子朱允炆繼位后,迅速連削五藩,全面反對朱元璋制定的封藩制度,接下來的矛頭直指燕藩朱棣。這一系列舉動使寧王朱權對這個侄子的好感全無,對周、岷、齊、代、湘五王的下場感到心寒。

他始終覺得父親朱元璋制定的屏藩帝室的策略是對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當四哥朱棣造反,朝廷擔心周邊藩王支持朱棣,明旨令遼王朱植、寧王朱權返京時,朱權決定抗旨不從。

此舉算是明確表達了反對朝廷削藩。正是這樣的態度,讓朱棣有了拉朱權入伙的想法。

朱棣起兵后,很快就解決了朝廷派出的第一任平叛主帥耿炳文,得知朝廷派出的第二任主帥是紙上談兵的李景隆時,朱棣覺得可以放心大膽的去會會這個十七弟了。

從北平到大寧必須要經過易守難攻的松亭關,攻打松亭關費時費力不算,還會驚動大寧守軍。于是,朱棣果斷決定從小路繞過松亭關,直接襲取大寧。

大寧的守軍哪能想到,本該在北平應付朝廷征繳的朱棣會突然出現在大寧,全部被擒。

朱棣迅速控制了大寧局勢,并派人通知松亭關守將陳亨等人,陳亨等人的家眷親屬都在大寧,得知大寧被襲,且又都曾經是朱棣老部下,便決定率部歸降了。

料理完這些,朱棣馬上去見了朱權。朱權自從抗旨拒絕進京后,就被朝廷削了護衛,對大寧已經失去了控制權。在局勢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朱權免不了被朝廷監視,日子也不會好過。

朱棣的到來,算是解救了朱權。朱棣本以為朱權會跟他一起走,但是朱權拒絕了。他做藩王的使命是守護大明江山,不是一家人手足相殘。他既不想協助朝廷,也不愿對抗朝廷,他只想把大明邊境守護好。

朱棣的如意算盤沒成自然是不甘心的,大寧的兵將雖然與自己也有同袍之情,但畢竟一直追隨著朱權,如果朱權不同意一起走,那麼這八萬兵馬也不可能全部帶走。

既然直接勸說沒用,只能智取了。接下來幾天,朱棣絕口不提靖難之事,只拉著朱權敘說兄弟情誼,暗地里派人接觸大寧軍士,許諾拉攏。

一切準備就緒,向朱權辭行。朱權很是惆悵,一直送到城外,四哥此去與朝廷作對,前途未卜,再見不知何時。哪知朱棣一把抓住朱權,要求朱權同行,朱權想要掙扎,就看到大寧城中火起。朱棣為了斷了朱權的后路,燒了寧王府,把朱權的家眷全部帶出來了。

事到如今,朱權才知道上了朱棣的當,別無選擇。朱棣軟硬兼施,當即許諾,事成之后,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被劫持下的許諾如何能當真!不過朱棣的表面工作做得很到位,軍中一直與朱權平起平坐,禮遇備至。

但是朱權也是很有個性的。他只是身不由己,不代表他就要積極參與造反。他要保持中立的態度,誰也不幫!

靖難四年,大大小小諸多戰役中,并沒有朱權的身影,朱權在軍中只負責一些文書工作,似乎并不關心戰爭結果。

對于未來朱權想得很明白,這場戰爭如果是朝廷勝了,那麼他是被四哥劫持的,可能會免于一ㄙˇ,應該會被幽禁在某個地方。

如果是朱棣贏了,以朱棣的野心和手段,也不會放心自己重掌兵權。左右大寧是回不去了,保衛大明江山的使命也結束了。

好在朱權從小興趣愛好及其廣泛,以后的日子可以寄情山水,逍遙似神仙了。

在朱棣軍中,朱權閑著沒事便開始寫書。一本是關于歷史方面的書,叫做《漢唐秘史》,是父親朱元璋在世時交給他的任務。還有一本叫《原始秘書》,是關于宋元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科普介紹。

這兩本書早就開筆了,只是就藩期間忙于邊境軍事防御任務,一直無暇顧及。現在終于可以完成了。

這只能算是朱權下半生生活主旋律的前奏。朱棣登基后,將朱權改封到了南昌。于是,朱權在南昌開啟豐富多彩的新生活。

著書立說、習醫制藥、鼓琴弄笛、書法繪畫、DIY香爐瓦硯、賞歌聽曲、栽花品茗、游藝騎射、養鶴飼龜,集所有文人雅士愛好于一身,并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朱權雖然有家國天下的大志向,但也一直謹慎本分,進退有度。朝廷需要他時他義不容辭,朝廷不需要他時,他也能韜光養晦,成就小志。亦不負此生。

正統十三年,朱權善終,享年71歲,加謚號為寧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