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東吳名將的丁奉,是怎樣一戰斬殺張遼的,他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
2023/10/16

丁奉為三國時代少數「敢于反其道而行」出奇制勝用兵的名將之一,但他并沒有在戰斗斬殺張遼!

《三國演義》貶曹,瞎編了一個張遼負箭傷,然后傷重而逝的假故事。真實歷史上張遼就是正常年老病逝,并沒讓誰射傷,更沒有陣亡。要陣斬張遼,談何容易!

丁奉名列「江表十二虎臣」之一,大概是當中最年輕的。前半世其貌不揚,后半生卻聲名顯赫,結局基本算為平安善終。而其人之事跡,也值得品味一番。

「丁奉雪中奮短兵」一戰天下揚名。

短兵:單手刀、戟、劍等兵器,古代稱之為短兵。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

執掌了魏國朝政的司馬師派遣鎮東將軍、揚州都督諸葛誕督胡遵等將伐吳,魏國大軍兵臨東興郡。

東興,三國古地名,即今安徽巢縣東南。

敵人趁東吳國喪來伐,引吳人震怒。

吳國太傅諸葛恪督丁奉等諸軍前出抵御。吳軍精兵云集,沿江而進,千帆竟發。

東吳諸將在船上目睹軍勢浩蕩。紛紛拍諸葛恪馬屁,言道:

「敵聞太傅親自率大軍來,只須我軍上岸,敵必遁走。」

時任冠軍將軍的丁奉卻說:

「不然。今敵悉舉許昌、洛陽之兵大舉而來,彼志在必得,豈有不戰而還之理?」

丁奉曰:無恃敵之不至,恃吾有以勝之。」

意思為,自古打仗,全靠戰而勝之,而決不能把勝利寄托在敵軍主動退走之上。果然不愧為百戰宿將!

吳軍抵達,諸軍紛紛離船登陸。

吳軍原定進兵路線為:丁奉及將軍唐咨、呂據、留贊等諸軍,俱沿山勢向西行軍。

東吳缺騎兵,步兵行軍速度慢。故而丁奉提議道:

「今諸軍行動遲緩,若敵先占據有利地形,則我軍難與之爭鋒。」

于是,丁奉自請率本部三千人仍走水道。當時正值北風,丁奉率部眾舉帆疾駛二日,到達徐塘。

徐塘,在今安徽含山縣南一帶。

當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又降大雪。

魏軍前鋒正屯駐于徐塘,因為覺得吳軍不會那麼快就前來,諸將正在聚酒宴飲。

丁奉察探魏軍,見其前部兵力少,營壘又疏于戒備。便相顧左右說道:

「這是天賜破敵良機,我等以功封侯爵、取重賞,正在今日!」

于是,丁奉決定發動突襲。

命令士兵脫下鎧甲,只戴頭盔,并棄長矛弓弩,只執刀盾短兵,準備輕裝疾進。

當魏軍哨兵們遠遠望見發現聚集的吳軍正在脫去鎧甲,似乎準備不穿鎧甲,就前來進攻,紛紛大笑。

但沒料,掉脫了鎧甲的東吳精兵們,人人健步如飛,瞬間就奔到了魏軍營前,并越柵破門,迅速攻入了魏軍營壘中。

魏軍猝不及防,頓時大亂。

而吳兵入魏營,猶如猛虎人群羊,見人就揮刀猛砍,只殺得魏軍尸橫遍地、血流成河,士卒四散亂逃。于是,魏國伐吳大軍前營潰敗!

丁奉少年從軍,起于卒伍。

在孫權時代,其人先后屬甘寧、潘璋、陸遜等大將麾下為基層軍官,以作戰驍勇,屢屢憑陷陣先登之功獲升遷,直至拜將。

這一戰后,丁奉之名,終于威震敵國。

而丁奉之所以一戰告捷,全在于掌握了一個「快」字而出奇制勝。

自古白刃爭鋒,鎧甲便為軍士之膽氣。

而丁奉敢于反其道而行,命士兵棄鎧、輕裝短兵急進。

這樣,一則麻痹了魏軍,二者充分抓住了「快」字之要訣。

這就是名將用兵,不拘泥成規之法。

《三國志·丁奉傳》:...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從而笑焉,不為設備。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

丁奉的結局。

丁奉是三國時代少數的四朝元老之一。一生經歷了東吳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位君王。

三國時代,文武一體,將軍大多也是讀書出身。而丁奉卻為三國時代極為少數的不怎麼識文斷字的大將之一。

但是丁奉雖不熟知文法,卻謀略過人,善于決斷大事。

東吳宗室權臣、丞相孫綝挾擁立孫休即帝位之功,日愈跋扈,

使得吳帝孫休如芒在背,便和張布謀劃,要殺掉孫綝。于是,以丁奉有忠勇、善決斷,而向丁奉問策。

丁奉便向吳帝建議:

「丞相兄弟友黨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借臘月祭祀朝會之機,用陛下的禁兵衛士,便可擒而誅之也。」

孫休聞言,深以為然,便依計而行,果然一舉就擒斬了孫綝。

丁奉以此功,得拜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從此步入人臣巔峰,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

公元264年,吳帝孫休逝世。

丁奉和丞相濮陽興等人,迎立烏程侯孫皓登基即帝位,以此升任右大司馬、左軍師。

公元271年,丁奉逝世。

丁奉是善終的,但后人卻受了禍。因為人的功勞一大,難免生驕,丁奉亦不能避免。

凡持功而驕者。則必有詆毀者,

丁奉逝后,小人詆毀誹謗者日多,吳帝孫皓多疑、又本性殘暴,便以丁奉生前某次出兵無功之事降罪,誅殺其子,并將其家族逐出京城,流徙于臨川。

三國東吳臨川郡,即今江西臨川一帶。

不過,在著名暴君手中,總算躲過了滿門遭誅,也是不幸之中的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