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諸葛亮的一生有兩大敗筆:放了1個該殺的小人,殺了1個該放的良將
2023/10/29

都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諸葛亮在蜀漢掌權十一年,期間六出祁山,幾乎全是無功而返。為何諸葛亮沒能興復漢室呢?其實這跟他的錯誤決定有著極大的關系。

他放了一個小人,導致間接害死一員大將;同時他又錯殺了一員良將,致使蜀漢軍事人才青黃不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諸葛亮看人一直有問題,荊州時,他說魏延有「反骨」,對魏延很是打壓。而實際上,魏延是繼關羽、張飛、趙云、馬超和黃忠后,唯一挑起蜀漢集團軍事大梁的武將。

打壓魏延的同時,諸葛亮又十分偏愛長史楊儀和蔣琬。蔣琬不必多說,一直在后主劉禪身旁處理政事,楊儀則是跟著諸葛亮南征北戰的心腹。

楊儀這個人本身忠誠度就有問題,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為什麼這麼說呢?他最開始是曹操集團最基層的地方主簿,本來亂世就是一個「時勢造英雄」的大舞台,楊儀等待的也是一個機會。

既然身為曹操集團,舞台肯定是夠大的,可惜這個舞台上有才華的人也很多,楊儀根本沒有競爭的機會。最關鍵的是,他的上司傅群也是個默默無名的人,上司都不思進取,他一個主簿又如何揚名?

為了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楊儀果斷背叛故主,投奔了關羽。劉備集團比不上曹操集團,人才肯定是稀缺的。所以楊儀在關羽手下當了一段差之后,覺得能力不錯,就讓他給劉備送信。

劉備收到信件之后,自然要跟楊儀聊上幾句。聊了一會兒后,劉備覺得楊儀是個人才,便留到中央任職。那麼也就是說劉備看人也不準嗎?

其實不是,劉備看出楊儀是個人才,確實也給了他高官,但是這些官職并不跟軍權掛鉤。劉備為何不讓楊儀接觸軍事呢?

因為一個能夠對政治針砭時弊的人,定然處理不好軍隊之中的同袍情誼。

這種官員,拋開自己的利益后,眼中只有黑白,碰見什麼事定要分個對錯。

這對于并肩作戰的戰友來講,是損傷極大的。試問誰會喜歡一個總拿著規矩說事兒,又不能同甘共苦的管理者呢?

反倒是劉備死后,諸葛亮將楊儀一直留在身邊,先是讓他制定規劃,管理后勤糧草,而后慢慢進入軍隊管理層。這就使得楊儀自認為得到重用,前途一片光明。故而原本就急躁的性格,變得更加偏激。

楊儀在跟著諸葛亮之前,就和尚書令劉巴合不來。結果諸葛亮帶其進入軍隊之后,他又和魏延產生了沖突,并釀成悲劇。

在五丈原諸葛亮交代后事時,悲劇發生了。他分別給楊儀和魏延都交代了軍隊撤退的相關事宜,也就是說,他把軍權同時委托給了兩個人。

也不知道是諸葛亮病糊涂了,還是故意的,總之楊、魏兩人爆發劇烈沖突。

楊儀在不通知魏延的情況下,直接率領大軍班師。魏延回過神的時候,自己已經被遠遠甩在后面。惱羞成怒的魏延率兵追趕,誓要趕在楊儀前面回朝,他認為楊儀圖謀不軌。

魏延一邊趕路,一邊燒棧道,給楊儀增添阻力。魏延此舉剛好給楊儀落下話柄,他與魏延不和,這正是扳倒魏延的最好機會。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現了,雙方各自向朝廷上書,都說對方謀反。

最后結果是,朝中的蔣琬等人力挺楊儀(都是諸葛亮一手帶出來的),魏延失去支持,將士們聞訊也一一逃散,最終導致魏延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楊儀回朝之后,自詡被丞相看重,又剿滅魏延有大功,理應接替諸葛亮的職位,豈知諸葛亮原本就沒想著把位置給楊儀,而是給了蔣琬。致使楊儀怨聲載道,多次出言不遜,甚至家人都畏懼他口無遮攔。

楊儀埋怨道:「我要是知道自己是現在這個情況,當時在丞相死后,就該舉兵投靠曹魏,真是令人懊悔!」

后主劉禪聞言大怒,將楊儀削去官職貶為庶人。按理說他應該反省和悔悟,不料他竟然上書誹謗,惹得朝廷大怒,當即派人捉拿。楊儀畏罪自盡。

可見楊儀不僅沒有對蜀國提供實質性的幫助,還造成內耗,讓一員大將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這真是諸葛亮識人不明,用人不當。

如果諸葛亮當年早點揪住楊儀與臣子不和的把柄將他殺死,想來魏延也不會死,蜀漢后期也不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在楊儀得勢之前,還有一人也頗受諸葛亮信賴,他就是蜀軍參謀馬謖。劉備去世之前就跟諸葛亮提過,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是,也不完全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只能說劉備為了避免日后出現問題,刻意將話說的很重。

馬謖作為行軍參謀,他的戰略眼光,以及對軍事的謀劃,都是蜀軍首屈一指的存在。諸葛亮討伐南蠻,很多關鍵戰役都是馬謖在一旁出主意。

若不是馬謖提出「攻心為上」,諸葛亮也不會花費時間七擒孟獲,從心理上徹底征服南蠻,既為蜀漢解決了后顧之憂,也為蜀軍提供了兵員支持。

馬謖作為參謀,蜀軍無人能出其右,因為參謀只需要制定規劃,并不需要具體實施。諸葛亮偏偏讓他當主將,反而造成痛失街亭的慘敗。

這就像一個美食家,他對食物有著獨特的見解。但他不一定烹飪就是一把好手,甚至可能連最基本的刀工都不會,可他就是能夠引領飲食的風向。

馬謖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守衛街亭時,根據原先的計劃,他應該在街亭正道上駐扎,利用兩邊的山勢,把張郃大軍堵在狹路上。

狹路相爭,魏軍的人數就喪失了優勢,爭取到的時間足夠諸葛亮主力出動。

可惜馬謖偏執地認為應該引軍上山,借用自上而下的沖勢擊潰敵軍。不料張郃早就看出蜀軍的短板,他故意圍而不戰,并切斷了蜀軍的水源,沒過多久蜀軍自然而然發生潰亂,魏軍趁勢追擊,蜀軍傷亡慘重。

後來,馬謖得到了他應有的懲罰,被諸葛亮判了斬刑以正軍法。那麼既然是應有的懲罰,又何談諸葛亮殺錯了人呢?

從當時環境來看,馬謖確實該死,諸葛亮殺他沒什麼問題。可是蜀國終歸國土面積和百姓數量都比不上魏、吳兩國。也就是說,蜀漢的人才極為稀缺,僅依靠本土培養成本很大。

故而從大環境上來看,馬謖、魏延這類正值壯年的人才,在蜀漢有著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諸葛亮能一手帶出姜維、蔣琬、費祎、馬謖、楊儀等人,自然而然這些人也能培養出下一批人才。

可實際上馬謖、魏延相繼伏法之后,善于文治的蔣琬、費祎接連去世后。除了姜維以外,整個蜀漢繼而青黃不接,再沒有人才出現。

要知道馬謖、魏延等人都是當年荊州集團出的人才,姜維又是魏國天水投誠的人才,不能產出人才是蜀漢最大的弊端。

后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無疑是諸葛亮兩個最大的敗筆造成的。

-END-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