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讓人膽顫心驚的15萬錦衣衛,他們去了哪里?!
2023/10/31

明末,是大明王朝窮途末路的時期。農民起義軍席卷西北,滿清虎視眈眈,然而明軍屢戰屢敗,北京危在旦夕。本來明廷還把最后一線希望寄托在錦衣衛這支強大的禁軍上,但讓人意外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時,遠在外地的15萬錦衣衛卻無影無蹤,任由明廷覆滅。這15萬錦衣衛為何消失?其背后的原因值得人深思。

我們不禁要追問,這15萬人的錦衣衛身為明朝中央禁軍,卻在明朝危難之時不戰而逃,任由敵軍兵臨城下,這究竟是出于何種原因?他們對國家和人民就真的毫無牽掛嗎?

其實不然,這批錦衣衛中,也有很多忠心耿耿之士。比如以寡敵眾誓死守衛北京城的李若璉,比如南遷抗清的忠勇錦衣衛。他們視死如歸捍衛大明,絕不會無緣無故拋棄國家。

那麼15萬錦衣衛的消失,就必須有更深層的原因。

要知道,一支軍隊的去向,往往不僅取決于士兵個人,更在于統帥的決策。

此時此刻,明朝的統帥是崇禎帝。而崇禎帝對錦衣衛其實早已敬而遠之。那麼錦衣衛的消失,是不是也與崇禎帝的態度有關?

其實,細究當時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值得反思之處:

1627年,明熹宗駕崩,其弟朱由檢繼位,是為明崇禎帝。崇禎帝勤政愛民,卻始終不能扭轉大明江山日趨頹唐的局面。

崇禎初期,陜西一帶天災頻發,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崇禎帝想要賑災救民,卻總被掏空國庫的腐敗官員阻撓。這使他漸漸產生了一種激進的思想,認為要使國家富裕,就必須先「苦其民」。于是,他下令在災區越征越多的賦稅,導致陜西農民徹底絕望,紛紛揭竿而起。

這種錯誤的政策直接導致了李自成等一大批農民起義軍的出現。

李自成本是明軍中一個憤青式的邊緣人,一心想在軍中立功,但屢屢受挫。在大裁軍中被迫退伍后,他徹底心灰意冷,帶頭組織起義軍來反抗明廷的不當統治。

起初,李自成只是為了反抗壓迫而暴動。但明廷屢次派兵剿匪,不僅無功,反遭慘敗。這使李自成逐漸產生了仇恨情緒,認定必須徹底推翻明朝統治才行。于是,他率軍占領陜西大部分州縣,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擄掠,屠城無數。終于,他攻占西安自立為王,明廷已無力阻止,只能任他興風作浪。

其實這時崇禎帝仍能扭轉局面,他手中還握有一支強大的武力——錦衣衛禁軍。這支10多萬人的禁軍,素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恐怖威名。它直接聽命于皇帝,原本是保衛皇室的最后一道堅固屏障。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當李自成直逼京師時,崇禎帝居然寧肯與他同歸于盡,也不向錦衣衛下達救援命令。表面上,他擔心錦衣衛會謀反;其實背后還有更復雜的宮廷內斗原因。

崇禎多疑的性格使他與眾臣難以建立深厚感情。他對錦衣衛總領駱養性尤為忌憚。駱養性是一個頗有野心的激進派,數次與崇禎唱對台戲。崇禎帝擔心他會借口救援之名,率禁軍進京奪權。

于是,盡管大敵當前,崇禎帝還是猶豫不決,寢食難安。直到李自成軍隊已殺到城下,他才鼓起勇氣屈尊向駱養性下達救援命令。然而為時已晚,駱養性不但不領命救援,反而置之不理,任由明朝走向滅亡。

崇禎帝對禁軍的憎恨與猜忌,直接導致他在生死關頭放棄了最強大的武力。如果當時他能與駱養性暫時撤除前嫌,聯合錦衣衛抗敵,也許大明江山就不會落到今日這個田地。

北京陷落前夕,也有部分忠心的錦衣衛主動請纓,誓死捍衛大明江山。其中最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錦衣衛校尉李若璉。

李若璉才華出眾,本可高枕無憂,但看到大好河山淪喪,他毅然請纓去前線抗敵。身為一個出身明軍世家的才子,李若璉本不必以身涉險,但他寧愿選擇與國家同存亡。

崇文門一戰中,李若璉與敵人血戰到底,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成仁。在命懸一線之時,他高呼「死矣!」,聲音響徹云霄,令所有人為之動容。一個本可安逸的讀書人,就這樣舍生取義,以血肉之軀守護家國,令后人永遠緬懷。

然而個人的英勇已難挽狂瀾。在李自成的攻城打擊下,北京城已土崩瓦解,大明王朝覆滅在即。一些明軍官兵和錦衣衛見大勢已去,為免白白送命,選擇了與家人南遷。這批自散的錦衣衛後來成為了南明政權的中堅力量。

南明偏安江南一隅,勉力抵抗滿清軍隊的步步緊逼。這些南遷的錦衣衛與南明勇士并肩作戰,誓死捍衛大明的國祚。

盡管最終仍難逃覆滅的命運,但他們已盡最后一份力,無愧于心。

這批南遷的錦衣衛雖未能挽救大明,但留下了堅貞不屈的精神。他們選擇不眼睜睜看著家國覆滅,而是舍生取義,以南遷的方式警示后人——國破家亡,忠臣必尋一方安土以繼續抗爭,絕不輕言放棄。

如果說南遷的錦衣衛代表的是一種英勇斗爭的精神,那麼駱養性的選擇則代表了另一種可能。

駱養性原為錦衣衛最高統帥,手握10多萬強兵。當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他完全有力量策動禁軍保衛皇室。但在崇禎與他的猜忌隔閡下,駱養性選擇袖手旁觀,任由敵軍攻城掠地。

北京城破后,駱養性不但未出面保衛皇宮,反而主動前去投降李自成,并借自己在錦衣衛的影響力幫助李自成收編了10多萬錦衣衛。一時間,李自成麾下軍力大增,壯大為可與明軍抗衡的農民起義軍。

然而好景不長,僅半年后,李自成即在湖廣之戰中為吳三桂和清兵所敗。駱養性見大勢已去,又再一次毫不猶豫地投向了新主子——滿洲人建立的清朝。

原本握有10多萬錦衣衛的他,本可以以此為基礎,在南方重建一個效忠明室的政權。但他沒有,因為個人權力榮華對他來說遠超過忠君愛國。一個性格怯懦的平庸之輩,在權力面前總會選擇妥協。

駱養性的選擇預示著一種可悲的現實——野心家終將選擇沉默,不會為舊主奮力一搏。腐朽的明廷注定覆滅,因為它已失去太多原本可以依靠的力量。這也是每個腐朽政權必然的結局。

任何朝代的覆滅,都不是偶然。正像一位智者所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大明亡于崇禎時期,實乃多方面原因導致。

不僅有外患的沖擊,也有來自內憂的侵蝕。皇帝與臣子內斗不斷,朝經國衰。錦衣衛的消失,正是這一切的縮影。

人心不古,江山代謝,朝代輪回,已成歷史必然。我們不能復原那一段風云變幻,只能珍惜今朝安寧,共鑄太平。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