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拿出一本古版《魯班書》,說少了300萬不賣,專家看后卻建議銷毀
2023/09/06

引言

魯班獎作為一個令建筑人仰望的榮譽,它起這個名字自然不是沒有緣由的:為了紀念兩千五百年前的巨匠魯班,他自古代起在建筑領域就有著其他人難以撼動的地位。

相傳,這位被公認為中國百工之祖的奇人著有一本《魯班書》,它為古代工匠的分級、自我保護等提供了依據。直至今天,依然可以在江浙地區找到按照這本書所修建的建筑和傢俱。

在河南的一個村子里,有位老農自稱家里有一本祖上傳下來的價值300萬的古本《魯班書》。但是,當他把泛黃的書籍拿去鑒定之時,專家卻非常無語地告訴他,這根本就不是《魯班書》。

一、老父臨終托舊書,老師推測為古籍

傳家寶不一定是最值錢的,但往往是一個家庭最珍惜的東西,它可能是先人留下來的瓶瓶罐罐,也可能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件,而河南這戶農家的傳家寶則是一本書。

時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一位老漢在去世之前把兒子叫到床前,指著房間里的衣柜告訴他那里藏著一本書,是從他祖父那里接過來的傳家寶。

老人還特意叮囑兒子,一定要保存好它。兒子含淚點頭,這個沉浸于悲傷中的農民沒有精神去翻看那本所謂的傳家寶。他們家往上追溯數代都是面朝黃土、春耕秋收的農民,這個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傳家寶想來也不會有什麼價值。

父親的后事處理完畢已經是幾天之后了,兒子終于有時間去看那本書。在衣柜的角落里,放著一個長方形包裹,想來就是父親所說的傳家寶了。

打開層層疊疊的布,最里面露出來的是一本紙張發黃、破爛的線裝書,它甚至連個封面都沒有。

兒子雖然也上過學,常用字閱讀起來沒有障礙,但翻開這本舊書還是一頭霧水:豎排、繁體,真的看不懂啊!

父親還沒來得及說清這是什麼就離世了,他實在搞不明白這本殘缺的舊書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以至于要代代相傳。

家里人也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書,「找個有學問的人問問吧」。在他們的村子里,最有文化的當屬一個在小學當老師的村人了。

于是,這家人便立刻攜帶上書籍就去向老師請教了。老師果然認得上面的字,雖然書籍破破爛爛有些地方還有殘缺,但還是大致看懂了文中的意思。

老師說,上面記載了一些修建房屋等相關的事情,指著其中一頁說這段講的是如何挑選上梁、豎柱的吉日。

又翻了幾頁,內容赫然變成了看起來頗為神秘的占卜住宅吉兇的方法,還有天干地支五行之說。

老師也不是很肯定這本書到底是什麼,但是他推測很有可能是那本被工匠們奉為奇談的《魯班書》。

魯班,據說是魯國人,自古魯、豫在地理上緊鄰、文化習俗上也頗為相似。作為工匠之祖,他歷朝歷代都很受老百姓推崇。

「如果它是比較早的珍稀版本,價值會很高,大概能賣到三百萬?」一輩子過的都是清貧生活的農民聽到這句話眼睛都瞪大了,他沒聽錯吧?三百萬?!

但老師畢竟是外行,不懂古籍鑒定,所以這本書還需要送到懂行的專家那里才行。農民的心里已經樂開了花,他覺得老師都說是了,那可能性也就很大了。

二、奇人魯班青史傳,假托其名著奇書

魯班,一個在漫長的歷史中早已經成為百工集體智慧化身的傳說。在《魯班書》中,開篇即寫道「師生于魯定公三年」,時間還精確到了午時。

但事實上,在成書年代靠近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對于魯班的出生時間和地點是沒有明確定論的,后人只能從與他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名人的記錄中尋找魯班的蹤跡。

魯班,又名公輸盤,是戰國年間頗有名氣的工匠,經他之手而得以發明應用的除了曲尺、墨斗等被沿用至今的做工工具之外,還有在攻城戰爭史上都極為重要的一大發明——云梯等。

飛鵲、鉆、鋸、機封、雕刻等都是魯班的巧思,這些發明所涵蓋的領域包括了軍事、建筑、機械,涉獵之廣令人驚嘆不已。

就連他的妻子魯夫人,也是個有著奇思的妙女子。據說,傘這一日常用來遮雨擋陽的工具就是魯夫人心疼丈夫常年在烈日下工作太過辛苦而仿照涼亭而造的。

他是個無可置疑的奇才,但后世人們口中那個似乎無所不能的魯班其實更多是一個神化的形象,或者說集結了古代工匠們的集體智慧。

類似的情況還有《魯班書》,這是一部成體系記錄民間營造技藝、文化的書籍,它雖號稱為魯班所著,但其實在明朝年間才開始出現,作者顯然另有他人。

中國古代雖然有著眾多讓人驚嘆的建筑藝術、高超的建造技巧,但在很長的歷史中鮮少有專門的著作進行描述,工匠們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

所以,《魯班書》的出現有著重要意義,哪怕它并非魯班所寫。它在明清年間是廣為流傳的匠工用書,但早期刊刻的版本如今只有殘卷孤本可尋。

《魯班書》往前可以追溯到元朝時期的一本營造專業書籍,上面記錄了宋元年間的建筑技藝,寫法上文字與插圖并重,生動形象地講述出了多種建筑的建造方法。

遺憾的是,由于元末時期社會的動蕩不安,這本書刊刻數量較少,保存下來的更是僅有一部36頁的殘本,既無緣得見全貌,也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以此為底本加入新內容編纂而成的《魯班書》成書于明,現存最早的一版是萬歷年間的刻本。雖然它也有所缺失,但從保存下來的內容上來看,其品質在眾多版本中最為上乘。

若是這位農民手中所持的古書是類似萬歷刻本這樣的,雖然不知道放到拍賣場上能拍出什麼價格,但應當具有一定的價值。

三、民間多現天價書,魯班價值看情況

民間發現珍貴古籍并非沒有先例,比如一位王先生在路邊淘到了科舉考試使用的韻書宋版孤本,最終在修復之后拍出了2600萬。

又比如,1983年一位山東老太太把一冊《永樂大典》裁下來一部分之后用于存放鞋樣兒。慶幸之處在于,老太太尊重文化,并未破壞文字內容。

這部共一萬一千余冊的文獻集內含諸多古代就已消失的典籍,編纂完成之后共有正副兩個版本,但正本早就在戰火連天的歲月里不見了蹤跡,副本也僅存四百多冊,一半在國家圖書館,而其余的則散落民間和海外。

珍貴、孤本、有著重大意義,這就是它能拍出天價的原因。2020年7月,流落海外的兩冊拍出了640萬歐元的天價。

古籍拍賣的紀錄是將近1300冊的一整套藏書以1.88億元的價格達成交易,其中的宋版《錦繡萬花谷》乃是保存完好的傳世孤本。

那麼,《魯班書》價值幾何?

《魯班書》雖奇,但是自明朝出現之后一直沒有中斷流傳,不同版本之間價值相差甚大。明末時期,有的版本在國圖之中就只是普通古籍的級別了,更不用說清朝發行的版本了。

此外,數量的多少也影響到古書的價格。

假如,市面上如果出現了萬歷刻本《魯班書》,那麼首先就要先搞清楚有沒有圖書館收藏該書。查詢資料可以發現,國家文物局和故宮圖書館這兩個地方均藏有殘本。

當然,這些地方的收藏并不會對價格產生多少影響,因為它們并不會流入到市場之中。

然而,可以從某些方面看出它們的價值。

所以,《魯班書》的價值勢必要看它的版本、存世數量、保存程度才能確定的。如果在什麼都不清楚的情況下,300萬則缺少了支撐的依據。

四、此書非彼書,黃粱夢已碎

辭別老師,高興的農家漢子立馬打聽縣里有沒有這方面的專家。經人指點之后,他就馬不停蹄帶著書去找專家了。

聽聞有早期版本的《魯班書》現世,專家也很重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幫忙做初步鑒定。但是當小心地翻開一頁對方手里的那本書之后,他就沉默了。

農民在一旁重復著老師的話,期待從專家這里得到肯定的答復:「他說這是古版《魯班書》,要賣的話不低于三百萬呢!」

「實話說,我給你的建議是回去就可以把它扔了或者當柴火燒了。

」專家說話一點兒也不拐彎抹角,直接一盆涼水把對方眼里那抹名為希望的火苗給澆滅了。

敦厚的農家漢子頓時就心里涼颼颼的,話里的意思他可是聽明白了,人家是說這本書壓根就不值錢。

專家進一步解釋,這其實是一本名為《玉匣記》的書。說起來,它的成書年代可比《魯班書》早多了,《紅樓夢》里都還提到過它。

據傳,該書最早是一位生于東晉時期的道士寫作出來的一本講述日常辦事如何挑選黃道吉日的書籍。在后世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有人增添新的內容進去,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總而言之,它是一本非常常見的書,是古人用來占卜吉兇之用的,情況類似于如今孩子們讀書識字的時候人手一本的《新華字典》。所以,它自然也就不具備收藏價值。

這本書中的確提到了與建筑相關的事物,比如「上梁」,具體的內容其實是如何選擇上梁的吉日而非怎麼操作、選擇什麼樣的木頭之類的建造技藝。

那位老師對這些東西也是一知半解,或許只是偶然在某本書中看過只言片語,加上想當然認為「傳家寶」一定是貴重物品,這才有了這樁大烏龍。

滿懷希望一下子化為烏有,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把這麼一本爛大街的書當成寶貝一代又一代傳下去,漢子想不通祖上是在想什麼。

專家也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可能是農民的祖輩也不識字,以為這本書很珍貴,也可能是單純希望后代能夠發憤圖強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但不管怎麼說,這本破舊的老書的確并非值錢的古本。

結語

一個不知何故把《玉匣記》當寶貝的祖上、一個不懂繁體的農民、一個略識皮毛的老師,三人湊到了一塊兒才搞出了這出錯把李鬼當李逵的戲碼,讓一個普通農民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大喜大悲的起落。

古籍鑒定是一個對專業要求很高的工作,外行人一般很難確定真偽。不過話說回來,一個小村莊的老師也對《魯班書》略微有所了解,足以說明魯班在勞動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了。

參考文獻:

[1]田華.魯班傳說研究[D].湘潭大學,2003

[2]傅國群.巫文化解析:《魯班書》傳說及其影響——以巫溪縣《魯班書》傳說為例[J].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4

[3]「過云樓藏書」2.162億元成交 創古籍拍賣世界紀錄[N].中國新聞網,20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