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為君者勤勞一生,了無休息。
——康熙
這是康熙皇帝對自己的晚年生活的概括,他一生壯舉無數,年紀大了不管事了,看看孫子,享天倫之樂。日子過得好極了。
康熙眼中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美滿,子孫和睦的。但是他的兒子們可能不這麼想,康熙總共有35個兒子,其中結局好的兩隻手數得過來,其中15個都沒活過10歲。另外的兒子們,不是參加九子奪嫡不得善終,就是雍正上位後整治一番,抑鬱而終。這兩位了不起的皇帝,把康熙的兒子折磨沒一大半。
先說說被康熙間接弄沒的兒子們,一個是皇長子胤禔,身為長子,他繼承大統還是有符合禮數的。于是在皇次子胤礽已經成為太子的情況下,胤禔想盡辦法使絆子。終于康熙下定決心廢太子了,立新太子的時候,卻加了一條「除了胤禔,其他人都可以提名」。胤禔更是因此,而被圈禁,26歲就抑鬱而終了。
第二個被康熙弄廢的兒子就是皇次子胤礽了。康熙因為赫舍里皇后的緣故,格外疼愛這個兒子。胤礽剛滿周歲就被此封為皇太子,從小長在康熙的身邊。就這樣的溺愛,讓皇次子變得跋扈起來。康熙能容忍胤礽暴戾,忍不了的是他居然對自己沒感情。
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因為弟弟病重,他毫無難過之情。康熙不禁心寒,怎麼養了冷血的白眼狼。等到康熙生病了,胤礽居然不來探望,再加上疑心兒子要謀反,于是康熙一氣之下把皇次子廢了。康熙畢竟念著離去皇后的好,才過了一年,就恢復了胤礽太子之位。過不了多久,康熙又廢太子,最後太子被圈禁起來,鬱鬱而終。
雍正皇帝上位之後,對曾經和自己爭奪皇位的兄弟們,那叫一個不手軟啊。可以說,康熙大部兒子都被雍正玩壞了。首先是和自己針鋒相對的八爺党。雍正對八皇子胤禩那叫一個狠,先是提他為親王,然後又狠狠把人家踩在泥裡。最後取名「阿其那」,意為「豬」,圈禁而去。
其他的皇子們,不是被雍正幽靜起來,就是奪去實權,趕到邊遠地區,遠離權利中心。
算來算去,康熙的兒子裡面最聰明的就是皇十二子胤祹,康熙在世時備受寵愛,經歷雍正乾隆兩人皇帝的重用,活到了78歲終得善終。皇十三子雖然等到雍正繼位之後,享受榮華富貴,但之前因為爭奪皇位之事被幽靜,以至于身體落下病根。皇十二子聰明在,從頭到尾沒參加過九子奪嫡之戰。
胤祹不參加奪嫡之戰是有原因的。首先他的年紀太小了,作為康熙生的第二十一兒子,其他哥哥們早已成家立業,暗暗佈置好朝堂勢力。其次,胤祹的生母身份地位,生前也不過是個嬪。胤祹並不是在母親身邊長大,而是由蘇麻喇姑撫養長大。
胤祹無權無勢,這樣的背景反而讓皇帝放心。康熙在世的時候,胤祹因為辦事靠譜,治理三衙門事務井井有條,被冊封為多羅履郡王。不過雍正對這個弟弟卻有記恨,因為他的老丈人馬齊曾經是堅定的八爺党。雍正上位之後,隨便找了個理由,把胤祹一削再削,成了一個護國公照例留三佐領。
胤祹知道皇帝哥哥的心思,心裡委屈,但是還是老老實實幹活。康熙的葬禮,胤祹忙前忙後,雍正都看在眼裡,于是在1730年恢復了胤祹郡王的身份。此後,雍正終于願意信任胤祹了。不僅大小事物交給胤祹辦理,連自己的身後事都是胤祹操辦。
胤祹為了皇室盡心盡力,乾隆評價道:「履郡王允裪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西元1735年,乾隆冊封胤祹為親王。考慮到叔叔身體不好,還特意提出履親王胤祹可以坐轎子上朝,此乃上朝者之首。晚年,胤祹還被封為軍機大臣和議政大臣,權利達到了巔峰。但是他從無二心,這也是他能從三任皇帝身旁,全身而退的原因吧。
可能在古人看來了,胤祹這一輩子是失敗的。身為皇子,甘為臣子,豈不是浪費了皇子的身份。但是有的時候,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數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