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完后,劉邦就起了殺意
2023/10/30

《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之后,曹操就下定決心要弄死劉備,所以劉備逃走了。而《楚漢爭雄》中,也有一處這樣的情節,那就是「韓信點兵」的由來,這之后劉邦就對韓信起了殺意,可韓信不愿意逃,所以他被殺了。

在軍營中,劉邦韓信喝著酒聊著天,趁著酒勁兒,劉邦問韓信自己手上的那些將軍帶兵水平如何,韓信喝高了,毫無顧忌地把劉邦的那些愛將都噴了一遍。

劉邦有點生氣,他沒想到韓信一點面子都不給他留,就問韓信:如果我是將軍,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

這句話其實是試探,劉邦想知道韓信對自己軍事能力的點評。

可韓信沒有這個意識,大大咧咧地說:大王能帶10萬兵,劉邦聽完后用一種很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韓信,他沒想到韓信對他的評價這麼低。

于是,他接著問韓信:那你能帶多少?韓信很得意:我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此時劉邦的眼神中已經有殺意了,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喝一聲:那你說,我為什麼能管著你?

韓信這才意識到了危險,如果回答不好,可能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于是他趕緊給了劉邦一個台階,「我說的是兵,我帶兵多多益善,大王,您帶的是將,將多多益善。」

此時,劉邦的臉色才算恢復了正常,但韓信的眼神中卻帶有一絲懼意,或許這個時候他已經能料到自己以后的結局了。

世人都說韓信不懂人情世故,情商極低,如果他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也不至于最后落得身首異處。但我卻有別的看法。

《楚漢爭雄》中韓信有一個謀士,曾對韓信說過這樣一段話:他(劉邦)是大王,你是臣,今天他把帥印交給你,你是將軍,明天他奪走了你的帥印,你就是他底下的一個小卒。

你想過自己的結局嗎?你之所以能保存性命至今,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項羽在,在劉項之間,你親誰則誰勝,疏誰則誰亡。將軍不如擺脫楚漢之外,與他們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如此方可長久。

項羽不是傻子,話說到這份上,他不可能不明白,這是他最好的選擇。而且以他在軍中的威望,他是完全可以做到與劉邦分庭抗爭的。

但他卻說了這樣一段話:當你快凍死的時候,有人給你衣服御寒,你就該為他分憂解愁;你快餓死時,有人給你飯吃,你就該為他效死。

所以韓信從一開始大概就知道了自己最后的結局,當呂后招他入宮時,他并沒有奮起反抗,而是坦然接受。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無論哪個朝代,給君王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謀士,沒有幾個有好下場。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說的就是這樣一幫人,似乎他們的出現就是為了創造歷史,然后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因為功勞太大,君王害怕,既不敢不用他們,也不敢疏遠他們,最好的辦法就只有殺掉。可如果是這樣,那以后誰還敢做開國功臣呢?有沒有脫身之計?

當然有,《道德經》第9章最后一句話: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說功成名就之后趕緊跑,什麼都不要了,保命要緊。

明朝靖難時期,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第一謀士——姚廣孝,就是這樣。

如果沒有他,朱棣不會當皇帝,跟朱棣相比,他腦子更聰明、眼光更長遠、心思更縝密、厚黑學的水平也更高。

在奪天下之前,他是朱棣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可奪天下之后,他就變成了朱棣最可怕的對手,所以朱棣登基以后,他就開始夾著尾巴做人,連隱居都不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往哪兒躲?

他退還了朱棣給他的各種賞賜,高官、美女、錢財、豪宅通通不要,而是選擇當一個和尚,過起了清心寡欲的日子。

這讓朱棣想殺他都找不到借口,所以他才能善終。(當然了,如果是他爹(朱重八),殺了也就殺了,還用得著找什麼理由?)

再說回項羽,他并不是不知道劉邦要殺它,但他依舊選擇了輔助劉邦,因為劉邦成就了他,如果沒有劉邦,他至死可能都只是一個無名小卒。

他始終記著這份知遇之恩,所以他愿意為此獻出生命,古人云:視為知己者死,所以他寧可死也不造反,于是后代尊稱他為「兵仙」,他也因此名垂青史。

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善終」呢?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