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錢棨:苦讀47年,換來「六元及第」,當了14年的官,成了清朝唯一
2023/10/17

楔子: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安徽池州舉人 黃觀進京趕考。在會試中拔得頭籌,考中「會元」。幾天后,朱元璋親自主持殿試,黃觀的策問答得極其出彩,朱元璋大喜,欽點黃觀為「狀元」。這下,滿朝轟動了。

根據《池州縣志》的記載,黃觀在南京參加鄉試的時候,已經是「解元」,如今又中會元和狀元,此乃「連中三元」。再加上黃觀在池州的縣試、府試、院試中都排名第一,因此稱為「小三元」。如今,「小三元」接著「大三元」,被后人稱之為「六元及第」。

自隋唐設立科舉以來,黃觀是第一個六元及第之人,而且,他的「六元」是連續考中的,中間沒有斷檔,一氣呵成,堪稱千古第一。

不過,黃觀的「六元及第」

是存在爭議的,因為黃觀中「解元」這件事,只記載在地方志中,在《明史》等官方史料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所以很多人雖然認可黃觀的才學,但不認可他「六元及第」的頭銜。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終于有一個不存在爭議的「六元及第」,此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錢棨(qǐ)。他的「六元及第」是史書中明確記載的,不存在爭議。至今,蘇州還有一個叫「三元坊」的大牌坊,就是為了紀念錢棨。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清朝唯一的「六元及第」錢棨。

一、長洲小三元,大器乃晚成

錢棨,字振武,號湘舲,蘇州長洲人。錢氏是長洲的名門望族,其先祖是唐朝末年的吳越王 錢繆。錢棨的曾祖父名叫 錢中諧,是清朝順治年間的進士,曾在康熙朝為官20余年。

所以說,錢棨算得上是生在書香世家。

錢棨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他出生時,由于他的祖父和父親連續兩代人都未能在科舉上有所建樹,所以對錢棨寄予厚望。他的祖父為其取名為錢起,字振武,希望他能再振家族。後來,錢棨讀書,發現唐朝有一位詩人也叫「錢起」,遂稟告其父,其父為他改名錢棨。「棨」是古代一種木質的信符和通行令。父親為他取這個名字,希望他以后在科舉之路上能夠一路通達。

在祖父和父親的殷切期盼下,錢棨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儒學教育,他讀書非常刻苦,7歲便開始研究八股文。他常常讀書到五更天,休息一個時辰后,繼續起床研讀,老師們都說錢棨如此努力,將來必定會有所成就。

不過,錢棨雖然焚膏繼晷,但他并不是神童。根據《吳縣志·卷七十一》記載,錢棨少年時多次參加童試,都未能考中,對他打擊甚大。

明清時期的童試包括 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一般在二月舉行,連考三場(也有考五場的,即縣試、府試各考兩場,院試一場)。通過縣試、府試后才能考院試,通過院試后,才能被稱作 「秀才」

在封建時代,多少年輕人自幼苦讀,都在童試這個階段折戟而歸,從此被判定為「不是讀書的料」,然后過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錢棨雖然自幼苦讀,但他卻始終過不了童試,眼看年過三十,如果再考不上,就要像他的父親一樣,放棄科考了。到了乾隆三十一年,錢棨決定再試一次,這一次,他不僅「開竅」了,而且還一鳴驚人。 他在縣試、府試連考中,都取得第一名。在接下來的院試中他 又考了個第一,名列「案首」。在古代,童試三連考分別在不同層級由不同的主考官出題,能連續考中第一的,被稱為「小三元」

,這種情況極其罕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一年,錢棨已經32歲,過了而立之年,終于中了秀才,可謂大器晚成。

從錢棨求學考秀才的這段經歷可以看出,錢棨雖然出身于書香門第,但他并不是那種天賦異稟的孩子,他屬于埋頭苦讀,一舉爆發的「小三元」。錢棨可能沒有想到,他32考中「小三元」,接下來還有個「大三元」在等著他。

二、御前唱傳臚,錢棨中六元

錢棨連中「小三元」后,他的父母終于看到了希望,連忙為他準備到省府江寧(南京)參加鄉試,若能過了鄉試,錢棨就是舉人了。

錢棨自己也摩拳擦掌,躊躇滿志,仿佛舉人的身份已經近在咫尺。可是,歷史卻在和他開玩笑,因為他考童生的節奏,再一次重演。

古代鄉試和會試一樣,三年考一次。不同的是,鄉試一般在秋季,稱為 「桂榜」,會試在第二年春季,稱為 「杏榜」。若能考過鄉試,第二年必能參加會試。

從乾隆三十一年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這15年間,江南學政一共主持了7次鄉試(包括一次恩科),錢棨連考了6次,都落榜而歸。若不是他家境殷實,他或許早就放棄了。

古代考舉人是一個大門檻,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把 范進中舉后的表現寫得惟妙惟肖,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錢棨這個時候早已娶妻生子,他讀了半輩子書,不想放棄。

乾隆四十五年,46歲的錢棨第七次參加鄉試,他非常忐忑。待發榜時,錢棨緊張得甚至不敢往前看。可他還未走到榜前,就有同科告訴他,他「桂榜有名」了。不僅如此,他還是本屆鄉試第一名,位列「解元」

。《元和唯亭志》中也記載了錢棨的經歷:

后六試棘圍不售,志益銳,文益純,而境益困。至四十四年,始舉鄉試第一。

在明清時代,為了避免外人靠近貢院,一般都會在貢院周圍栽種荊棘,因此「 棘圍」借指貢院。此前的六次,讓錢棨「 志益銳,文益純」,第七次終于中舉。可以看出,錢棨是一個非常有耐力的「選手」。

中舉后的錢棨,雖然很高興,但他沒有像范進那樣瘋狂。他回到家中,積極準備次年的春天的會試。當年底,錢棨帶著全家人的期望,啟程入京。到了京城安頓下來后,很多來自各地的舉子,都想趁機和錢棨這位解元郎交個朋友。錢棨卻閉門不出,只等著參加會試。

乾隆四十六年,時值農歷辛丑,當年的科舉會試也被稱為「辛丑科」會試,這一年科舉主考官是乾隆十七年進士、清朝著名文學家

謝墉。錢棨早已準備妥當,他按時入場,認真答卷。幾天后,會試放榜,錢棨考中第一名。

古代科舉,通過會試的考生,統稱為「貢士」,貢士中的第一名,是為 「會元」。貢士要經過殿試這一關,才能成為「進士」。需要說明的是,自明朝后期開始,從舉人到貢士,可能是「百里挑一」;但是從貢士到進士,是「百里挑百」。 換句話說,只要你考上了貢士,基本上都會成為進士,只是具體排名不同。除非在殿試時發表什麼「大逆不道」的言論,那才可能會落榜。

像錢棨這樣在會試中考中會元的,在殿試時最差也在二甲,這也就意味著,錢棨的仕途馬上就要開始了。這一年,錢棨47歲,還在壯年。

一個月后,乾隆帝親自主持殿試,根據《清史稿·志八十三》記載: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會試,江南解元錢棨領是科會、狀。

意思是,殿試結束后,乾隆帝欽點江南省解元錢棨為狀元。

一個人連中 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 「連中三元」,也稱 「大三元」。加上錢棨此前的「 小三元」,錢棨已經「 連中六元」。在清朝276年歷史上,「六元及第」的人,僅錢棨一人,再無其他。

也有人認為,本文開篇時提到的明朝 黃觀,在正史上沒有中解元的記載, 所以錢棨才是「六元及第」的千古第一人。

三、乾隆頗糾結,御筆親題詩

公平地說,明朝黃觀的「六元及第」雖然少了「解元」的記載,但他是一氣呵成,中間沒有斷檔。而錢棨的「六元及第」,中間卻落榜很多次。 但筆者想說的是,一個人能不能考中狀元,和他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并不一定有很強的關聯性。

「六元及第」其實也只是個美譽。

其實,有部分野史認為,錢棨的「六元及第」也是有水分的。根據《欽點日下舊聞考》的記載,殿試后,乾隆帝本來擬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寧人 秦承業。秦承業的父親 秦大士是乾隆壬申恩科(乾隆十七年)的狀元。換句話說,如果 秦承業再中狀元,那就是「父子狀元」,又因為他們父子都是在乾隆朝中的狀元,這更加難得。可是,當會試主考官 謝墉告訴乾隆帝,錢棨已經連中兩元、并且在殿試中排名第四(二甲第一名)時,乾隆糾結了。

是要 「父子狀元」,還是要 「三元及第」,乾隆猶豫了很久,最后還是覺得,清朝還沒有「三元及第」的人出現,更別提「六元及第」了,于是將 秦承業錢棨的名次互換。《欽點日下舊聞考》記載:

四十六年殿試,初擬一甲第一,長洲錢棨第十。

臚唱日,乾隆以本朝無三元,改棨榜首,承業二甲第一。

就這樣,錢棨被欽點為狀元,而秦承業為二甲第一名。這個記載出自野史,可信度不高,但十分有趣。

有清一朝,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有兩個,第一個是 錢棨,另一個是嘉慶朝的 陳繼昌。但后者只是「大三元」,沒有「小三元」。

且說到了殿試唱名那天,錢棨被欽點為狀元,他「三元及第」名頭立即被傳出,且是大清朝第一個「三元及第」。士林都對錢棨佩服不已,即使是比錢棨早中進士的人見到他,都自稱「后學之輩」。從這可以看出,「三元及第」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高。

當時,七十多歲的乾隆帝親自為錢棨寫詩,詩云:

龍虎傳臚唱,太利曉日暾。國朝經百載,春梢得三元。文運風云壯,清時禮樂蕃。載咨中四義,敷奏近千言。

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

在詩中,乾隆夸錢棨殿試時書寫端正工整,進獻的建議非常忠懇,將來錢棨必定能成為輔弼之臣。總之,乾隆帝把錢棨夸上了天際。

因為乾隆明白,他夸錢棨,其實就是在夸自己。他贊揚錢棨,就是贊揚乾隆朝文風鼎盛。

群臣見乾隆帝猛夸錢棨,紛紛跟上「步伐」,大家都寫詩來贊揚這個場面,這些詩最終被收錄成一個冊子,名曰《三元詩集》,這種場面被乾隆稱為大清朝的盛景。

筆者不禁在想,錢棨雖然有才學,但他連中三元何嘗不是乾隆帝的自我標榜呢?

當錢棨連中三元的消息傳到家鄉后,蘇州知府更是與有榮焉,為了彰顯蘇州的文教昌盛。蘇州知府和長洲、元和、吳縣等地方官員聯合在蘇州學府的東面的護龍街上,專門建了一座高大的牌坊,取名 「三元坊」,用以紀念錢棨,同時激勵蘇州學子。

至今,「三元坊」這個地名仍存。

四、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

錢棨奪魁后,入職翰林院。此后,他多次到順天府等地主持鄉試,并擔任考官。由于錢棨是「三元及第」出身,他每到一處,特別是主持鄉試,學子們都爭相拜訪他,要一睹他的風采。錢棨也非常謙遜,因此很多學子都自稱是他的門生。

乾隆五十二年,錢棨被乾隆挑選到上書房,做皇子皇孫們的師傅。此時錢棨已經年過半百,但他的學識特別扎實,凡學子所問,他無所不通。當時上書房總師傅是清代名臣 劉墉,他對錢棨推崇備至。

不過,在這期間,錢棨也栽了個跟頭。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乾隆帝沒打招呼就來到上書房檢查皇子們的課業。不承想,等他到上書房后,發現教室內竟然空無一人。

乾隆帝一打聽,原來皇子們整整七天都沒有來過上書房。乾隆帝大怒。將上書房總師傅劉墉直接降為吏部侍郎。而身為上書房師傅的錢棨也被革職。

四年后,錢棨被乾隆帝重新起用,擔任詹事府右贊善(從六品),算是從「基層」重新做起了。然后他再次重操舊業,到廣東等地主持鄉試。乾隆六十年,升任翰林院侍讀(正六品)。

嘉慶登基后,錢棨終于迎來了人生第二春 ,但他此時已經六十多歲,精力大不如前。嘉慶四年,錢棨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正二品),這一年,他提督云南學政,他到云南后,病逝于云南,享年65歲。

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錢棨奮斗了47年,終于考中狀元,他65歲去世,再減去被革職的4年,錢棨的仕途生涯其實僅有14年。 六元及第,奮斗半生,換來14年的仕途人生。

其實,在嘉慶時期,錢棨已經進入了仕途的快車道,無奈,他的「起步」太晚,頗為遺憾。

《后漢書》中說: 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

筆者寫錢棨,并非仰慕狀元,而是覺得他的人生足夠多彩。 拋開錢棨所具有的「封建」標簽,他身上鍥而不舍,潛心治學的精神,還是值得后世學習的。

本文參考:《清史稿》《吳縣志·卷七十一》《元和唯亭志》《欽點日下舊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