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懂明初黨爭!浙東黨和淮西黨的斗爭,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3/09/18

熟悉明初歷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浙東黨’和‘淮西黨’這兩個詞。

所謂的浙東黨和淮西黨,指的其實就是明朝初期,朝堂上的兩派官員。一派官員大多出身淮西,另一派官員大多出身浙東。因為出身地域不同,這兩派官員各自抱團。然后為了自身的權勢,相互斗爭。

這其中,淮西派官員以李善長、胡惟庸,以及很多出身淮西的開國武將為主。而浙東派官員,則是以劉伯溫和宋濂等文人為主。

從朱元璋登基開始,雙方就開始圍繞著朝堂話語權,長期進行斗爭。而這場斗爭,一直持續了十多年的時間。期間更是引發了幾次著名大案,讓朱元璋多次大開殺戒。直到朱元璋殺了好幾輪之后,近乎把這兩派官員都殺絕了!這才讓這場黨爭結束。

可問題是,到了這個時候,黨爭沒了,人也沒了……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明初黨爭,到底是咋回事呢?為啥淮西和浙東這兩派的官員,只是因為出身地點不同,就斗得這麼來勁呢?在明知朱元璋大開殺戒的情況下,這兩派的官員,為什麼還是不肯停止內斗呢?

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翻整個元末明朝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淮西黨和浙東黨的黨爭,其實只是一層外衣而已。這場黨爭的實質,其實是多個矛盾結合的產物。包括新臣和老臣的矛盾、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明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

最開始的時候,兩派的斗爭,或許只是單純因為出身地域不同,所以彼此之間看著有點不順眼。但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矛盾攪了進去,所以就成了一筆誰都說不清楚的爛賬了!

想要真正說清楚這場明初當中,我們得從當年明朝還沒開國的時候說起。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底層,早年還曾經要過飯。後來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參加了起義軍。而參加起義軍之后,朱元璋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所以逐漸步步高升,後來就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嫡系武裝力量。

而等到郭子興死后,朱元璋也就獨自掌握了這支力量,成了一方之主。同時,在郭子興死后,朱元璋把之前那些郭子興培養出來的人,逐漸清洗干凈。在這之后,這支隊伍從上到下,就都成了朱元璋的人了。

在這個時期,朱元璋麾下各部之間的矛盾,應該是最小的。當時在老朱的麾下,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是出身淮西地區,和朱元璋是老鄉。這幫人大多出身不高,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來投奔起義軍。

而如今,老朱帶著他們闖出了一番天地,而且還有了一定的地位,這讓很多人都覺得,老朱就是他們的救世主!所以接下來,老朱指向哪里,他們就打向哪里,彼此之間特別團結!

但是接下來,老朱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

這幫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打仗或許真的是一把好手,對他也算忠誠。但問題是,這幫人的文化水平,好像都不太高,他們不會管內政,更不會搞文治這一套。

這可咋整?

作為一方之主,朱元璋很清楚,治天下遠比打天下更難。指望這幫淮西老哥們,幫他出生入死打江山,這沒問題。可是要想治江山,想要完成那些復雜的腦力工作,這些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是萬萬做不到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繼續招人了!

所以,在朱元璋拿下南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基之后,朱元璋馬上開始去各地招攬人才。

但凡在當地讀書比較多,名聲比較大的,朱元璋就直接派人花大價錢去請他們過來。如果錢不好使,那就直接動武!反正就算是綁,也得把人給綁來!

就這樣,接下來的幾年里,以劉伯溫為首的一群讀書人,開始逐漸被朱元璋網羅到了自己的麾下,開始幫老朱做事了。而隨著這些讀書人的大量加入,原本很棘手的文治問題,暫時也就被解決了。

不過,還沒等老朱開始松一口氣,一個新的情況就出現了。

隨著這些讀書人的加入,老朱很快發現,這幫讀書人,和傳統的淮西老兄弟們,關系并不是太好!

後來,經過仔細觀察之后,朱元璋終于發現了原因。原來,新加入了這幫人,和原來的淮西老兄弟們,根本就不是一種人!用現代話來說,這兩幫人,根本就是兩個階級!

原本出身淮西地區的那些武將,大多數都是出身底層。

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吃不起飯,家里實在窮的不行了,所以才會參加起義軍。就比如朱元璋本人,但凡當年有其他選擇,他可能都不會參加起義軍。

而除了這些武將之外,淮西功臣這邊,少數幾個有點能力的文官,水平其實也都一般,家庭情況也一般。就比如最早追隨老朱的文官李善長,雖然後來確實很厲害,但是在追隨老朱之前,他只能算是一個半吊子的讀書人。他之前參加過元朝的科舉考試,但卻沒拿下任何功名!

如果放到和平年代,這樣的李善長,其實啥也不是。哪怕是和小說里的那個范進相比,他都差著好幾個段位呢!

再比如,朱元璋前期最重要的謀士朱升,那位提出‘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的牛人,他也就只是一個鄉貢進士而已。

啥叫鄉貢進士呢?按照元朝的制度,所謂鄉貢進士,其實就是通過府這一級的科舉考試,有資格去京城繼續考。

但是到了京城之后,壓根就沒考上的這幫人!

所以嚴格來說,朱升其實就是一個落榜生。要是單論學術水平,他大概和後來的那個海瑞差不多。

所以,淮西老兄弟這邊,真的是沒啥文化。少數幾個有點文化的,考試水平也都很一般,而且家里一般都很窮。要不然的話,他們也不至于來投奔朱元璋。

反觀人家劉伯溫,或者說後來浙東黨的幾個骨干,那就不一樣了。劉伯溫打小就是神童,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二十三歲就去北京參加了殿試,而且還直接考中了進士!這樣的劉伯溫,段位大概和明朝后期的那個張居正差不多!

至于浙東黨的其他幾個骨干,大部分也都是如此。而且,這幫人家里往往都比較有錢,或者至少餓不著。所以在朱元璋起兵之初,他們根本不愿意來投奔朱元璋。後來有幾個人,甚至還是老朱半強迫的請來,這才愿意幫老朱出謀劃策。

所以,浙東和淮西這兩幫人,不管是出身,還是學識、家世以及個人財富,都完全不同。淮西這幫人,基本上就是底層平民。而浙東這幫人,則可以理解成所謂的‘地主階級’。

這樣完全不同的兩群人,彼此之間,自然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淮西老兄弟這邊,覺得浙東這幫文人酸氣太重,只會讀幾本破書,根本不會打仗,啥也不是。而浙東這幫人,同樣也瞧不起淮西這幫人。

就這樣,從這時開始,朱元璋麾下的這些大臣,就分成了淮西和浙東這兩派。彼此之間,誰也看不慣誰。

照理來說,看到了問題的核心之后,朱元璋接下來就該著手解決問題了。為了維護隊伍的團結,他可以搞一些‘結對子’的活動,讓浙東文人教淮西武將讀書,然后讓淮西武將教浙東文人打仗。雙方有了來往跟合作之后,矛盾自然也就會逐漸消失,以后自然就團結了。

但這個想法,其實只能說是現代人的想法。

對于一個古代統治者來說,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就讓他們繼續斗下去就好了!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淮西和浙東這兩派斗得越狠,他的位置越穩。當然,這種斗爭,得在老朱的控制范圍內。雙方既要有一定的內斗,但同時也得一起努力做事。

就這樣,按照這個方針,接下來的幾年里,浙東和淮西這兩幫人,雖然彼此之間看著對方都不太順眼,但還是一起干活。

有老朱在上面壓著,大家也不敢斗得太厲害,反倒是合作更多一點。

就這樣,過了幾年之后,第一個改變出現了。

公元1363年,鄱陽湖之戰爆發。這場大戰結束之后,朱元璋徹底戰勝了陳友諒。而且,陳友諒本人死在了戰爭當中,他的長子也被朱元璋活捉。所以再之后,朱元璋只用了短短半年時間,就徹底鯨吞了陳友諒的全部地盤,一躍成為整個南方最大的起義軍勢力!

陳友諒的敗亡,徹底改變了朱元璋陣營的一切。

要知道,在這之前,朱元璋的地盤,只是局限于以南京為核心的一部分區域而已。不管是地盤大小,還是統治人數,朱元璋都遠不如陳友諒。所以,在鄱陽湖大戰結束之前,朱元璋自己也沒想到,自己迅速吞并陳友諒的所有地盤!

而接下來,在吞并陳友諒地盤期間,一個新的問題就出現。

這個問題就是,朱元璋手下的文治官員,又不夠了。

要知道,當時陳友諒麾下的人員規模,數倍于朱元璋。軍隊這邊,朱元璋可以把陳友諒的軍隊打亂重分,整編到自己隊伍里。但是在地方上,就算一個縣派十個文官,那整個陳友諒的地盤,依然需要上千個中下層文官!

這麼多文官,朱元璋上哪里找去?

所以沒有辦法,此時的朱元璋,注定不可能對這些地盤,進行徹底的清洗。他只能選擇招撫,繼續任用原屬于陳友諒麾下的地方官。好在陳友諒本人也是篡位上去的,這些地方官本來也不太服他。在朱元璋本人表現出足夠的善意之后,他們很快就向朱元璋臣服了。

可是再之后,當這些地方官進入朱元璋麾下之后,他們卻忽然發現:原來朱元璋麾下的官員,也并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也分成了淮西和浙東這兩個團體。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得站隊。那麼接下來,這些投靠過來的官員,就必須得選一派站隊,這樣才能站穩腳跟。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大部分的官員,都選擇了浙東這一派。他們未必想要明確結黨,但讀書人的本能,還是讓他們選擇了更有文化的浙東派,作為自己的依附對象。

就這樣,浙東派迅速獲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更關鍵的是,接下來,因為陳友諒的敗亡,朱元璋成了南方最大的起義軍勢力。此后短短三年多的時間里,朱元璋就橫掃江南,先后滅掉了張士誠、方國珍以及陳友定等其他幾家勢力。經過這三年的擴張之后,朱元璋的地盤再次翻了一倍,徹底掃平了整個江南!

在這個過程當中,之前文官數量不足的情況,自然再次出現了。所以朱元璋就只能重復之前的做法,不斷收編當地的地方官,讓他們為自己做事。而這些地方官投降之后,自然也需要開始在淮西派和浙東派之間進行選擇。

就這樣,兩派的實力越來越強。而隨著人越來越多,矛盾也就越來越多。

最關鍵的是,隨著招降的地方官加入,一個新的矛盾,開始卷進來了。

這個矛盾,就是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因為這些地方官,在當地都比較有影響力,而且大多和當地的地主家族有聯系。所以他們代表的,往往是地方上的地主階層的利益。而朱元璋那邊,則更傾向于中央集權。所以接下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斗爭矛盾,就開始卷入到淮西浙東兩派的斗爭里面。

這一下,雙方的關系更復雜了。

再之后,等到公元1367年,第二個變化出現了。這一年,因為朱元璋徹底統一了南方,所以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稱帝,明朝正式開國。同時朱元璋又以徐達為大將,正式帶兵開始北伐。

而接下來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北伐軍勢如破竹,先拿下了山東河南等地,然后兵鋒直指河北,最終占領了北京。拿下北京之后,徐達又折而向西,迅速占領了山西,之后又拿下了陜甘等地。

所以,短短兩年之內,朱元璋的地盤,就再次翻了一倍!而隨著明朝地盤的迅速擴張,之前接收投降官員的過程,再次重復上演。很多原屬于元朝的官員,開始投降明朝,搖身一變成了大明的官員。

但同時,因為北伐的速度太快,很多問題也開始逐漸出現。在這之后,隨著北方元朝官員的投降,之前元朝一直沒有解決的民族問題,以及南人和北人區別問題,也同時被明朝給繼承了。

而這些矛盾,最后就全都以浙東和淮西兩黨斗爭的形式,展現了出來。

以上這些,就是淮西黨和浙東黨,大致的成型過程。看過這段歷史之后,我們大概就能想明白很多問題。為啥明朝開國之前,似乎沒有什麼黨爭,但是隨著徐達北伐成功,這個矛盾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原因其實就在這里!

之前的矛盾,老朱能壓得住。但隨著一連串的矛盾,逐漸匯聚到一起之后,老朱就逐漸壓不住了。而最后,這些矛盾,就開始以黨爭的形式表現出來。

黨爭,從來都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手段!大家之所以要進行黨爭,最核心的原因,肯定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就這樣,隨著徐達北伐成功,很多原本因為戰爭,暫時被掩蓋的矛盾,逐漸就爆發了出來。而所有的矛盾當中,第一個暴露出來的,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因為之前擴張太快,導致朱元璋在接收很多地盤的時候,給予了當地地方官員,大量的自主管理權力。那麼如今,隨著明朝逐漸控制了整個中原,朱元璋自然要完成中央集權,從那些地方官員手里收權。

但問題是,權力這種東西,放出去容易,收回來可就不容易了。

*明初地方官的權力,嚴格來說,還真不是朱元璋放出去的,而是當年元朝皇帝放出去的。因為元朝比較特殊,哪怕是當年元朝鼎盛時期,元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也不是特別強。甚至就連收稅這件事,元朝中央都不管。他們玩的是包稅制,把某一個區域包給某個人,每年管這個要錢。

至于這個人怎麼在這一帶收稅,元朝中央根本就不管。

連收稅這種事情,元朝都能這麼玩。那其他方面,元朝對地方的控制,自然就更弱了。所以在元末混戰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很奇葩的情況:元朝皇帝想要打某個人,他很難直接自己調兵。而是得先發出號召,號召下面的將軍去打。

而如果人家將軍不愿意去,元朝皇帝也很難直接下命令。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情況,所以在元末的時候,元朝這邊出了一大堆的地方軍閥。而元朝中央能夠直接調動的軍隊,反倒是沒那麼多。

如此一來,當朱元璋想要收權的時候,他要面對的,就是數以萬計的地方官,以及上百年的歷史慣性。這個問題,顯然不太好解決。朱元璋雖然確實不介意大開殺戒,但問題是,如果人殺光了,工作誰來做呢?

所以,這個問題,到底該怎麼解決呢?

對于這個問題,當時朱元璋就用了兩個手段。一個叫科舉,另一個叫黨爭。

公元1370年,就在明軍剛剛拿下陜西,連巴蜀都還沒控制的時候,朱元璋就下令,正式舉辦科舉考試。而考試的內容,則是完全局限于四書五經,直接考八股文。從這時開始,后世臭名昭著的‘八股取士’,就正式開始了。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明朝初期的時候,這種八股取士的制度,其實真的很好用。通過這種考試上來的官員,基本上都已經被洗腦了一次。此后,這些通過科舉考試上來的官員,開始逐漸替代那些前朝地方官。

而這些新官上任之后,因為他們接受的是八股文的教育,天生就認可中央集權。所以後來,隨著這些新官,逐漸替代了前朝舊官,朱元璋就順利完成了集權。

而另一個手段,黨爭,相對來說就巧妙多了。

想要用新官取代舊官,勢必會引發地方官員的反彈。朱元璋可不想剛剛開國,就搞得地方頻繁發生叛亂。如此一來,利用淮西派和浙東派的斗爭,就成了一個絕佳的機會。雙方進行黨爭之后,肯定努力搞掉對方的官員。而空出來的位置,朱元璋就可以趁勢安插本朝的新官。

就這樣,在明朝開國最初的幾年里,朱元璋默認了兩派的斗爭,而且斗得越狠越好。因為雙方斗得越狠,空出來的位置就越多。而且,那些前朝地方官,就算因為黨爭下台,也只會痛恨敵對的那一派,不會恨朱元璋,更不會造反!

不得不說,這一招,實在是太巧妙了。

而接下來,又過了幾年之后,隨著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逐漸緩解,皇權和臣權的矛盾,開始逐漸凸顯出來了。

這事涉及到了中國古代的權力結構體制。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皇帝一直代表了最高權力。但同時,皇帝沒法自己管理國家,必須得找一堆大臣幫他工作。而大臣這個群體當中的帶頭人,往往就是丞相。

而在這種體制下,皇帝天生想有更多的權力,想要獨掌大權。而下面的官員,同樣也想要更多的權力。如此一來,分權和集權的斗爭,就成了整個古代歷史上的主線劇情之一。而這個劇情具體表現出來,就是皇帝和丞相的斗爭。

對于這個問題,老朱同樣很熟悉,而且他也很希望解決。

但問題是,怎麼解決呢?

如果老朱自己出面,自己下場去和大臣們爭權,這肯定不行。因為如果老朱做的太過頭了,下面的大臣就會恨他,然后就會造他的反。

更聰明的做法是,老朱隱于幕后,挑唆下面的大臣內斗。等到大臣們內斗的差不多了,丞相的權威也沒了,他再趁機站出來,收拾局面,順帶著取消丞相這個工作崗位。

所以,開國幾年之后,淮西黨和浙東黨的斗爭,自然就有了繼續下去的必要了。

而接下來的劇情,大家也很熟悉了。淮西黨這邊,首先迫使浙東黨的領袖劉伯溫,退休回家,後來又死的不明不白。而再之后,整個浙東黨又在老朱的暗中推動下,開始瘋狂報復。

最后,朱元璋趁勢站了出來,把矛盾都轉移到當時掌權的幾個淮西領頭羊身上。這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當時作為丞相的胡惟庸。

最終,胡惟庸被老朱輕易干掉,同時老朱順帶取消了丞相這個工作崗位,徹底掌握了所有高層權力。

這就是歷史上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算是浙東黨和淮西黨斗爭的一個關鍵點。但如果我們深挖下去,我們就會發現:這背后其實就是老朱自己在推動。所有的斗爭,其實也是朱元璋默許的。

反正最后,浙東黨和淮西黨斗了好幾年,誰也沒占到便宜。反倒是朱元璋,最后趁勢完成了集權。

不過,劉伯溫和胡惟庸的先后去世,并沒有結束這場黨爭。因為接下來,還有其他矛盾,需要以這種黨爭的形式,集中體現出來。

此后的二十年里,朱元璋借著黨爭的手段,解決了大量的問題。比如說,為了收回地方財權,同時也為了肅貪,朱元璋搞了一個空印案和郭桓案。在這兩個大案當中,朱元璋利用淮西黨和浙東黨的斗爭,把所有問題公開化,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揮動屠刀,大肆殺人。

再比如,為了解決開國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朱元璋同樣也利用了黨爭。如果朱元璋一邊借助浙東黨,轉移淮西黨的注意力。一邊自己揮動屠刀,大肆殺戮淮西功臣。諷刺的是,最后,朱元璋幾乎快要把淮西功臣給殺絕了。但一直到死,那幫出身淮西的老兄弟們,大多覺得是浙東黨在陷害他們。

如果沒有這種黨爭手段,就朱元璋這種殺法,估計早就逼得下面的人造反了。但是有了黨爭的手段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被搞掉的那一方,只會仇視敵對一黨,而不會覺得老朱想坑他們

就這樣,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利用之后,最終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帝國的大多數矛盾,都被解決了。而隨著這些矛盾被全部解決,所謂的浙東黨和淮西黨的黨爭,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到了朱元璋在位后期,原本激烈的淮西黨和浙東黨的斗爭,好像瞬間就消失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經過朱元璋的多年屠殺之后,不管是淮西黨還是浙東黨,各自的骨干人物,都已經被殺絕了。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明初黨爭。

說白了,所謂的淮西黨和浙東黨,其實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結黨。他們的斗爭,和明朝后期的那些黨爭,絕對是完全不同的。明初的黨爭,根本就不是一個結果,而是為了解決矛盾的一個手段。

而在這場黨爭的背后,真正進行操盤的,其實一直都是朱元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