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958年,一位專家拿著放大鏡,研究一幅2米高的古畫,卻發現畫中樹葉里有兩個字閃了一下!
2023/11/23

1958年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像往常一樣準時來到了辦公室。他一直在研究院藏的一幅名畫《溪山行旅圖》,這幅宋代著名畫家范寬的代表作早已是他夢寐以求要破解的謎題。

《溪山行旅圖》素有「故宮鎮院之寶」的美譽,它描繪的是一群驢馬行走在溪山之間的場景,筆法細膩生動,意境深遠。

這幅名畫在明清時期已被多位大家如董其昌、徐悲鴻等認定為宋代最高水準的作品,稱它「宋畫第一」。

然而由于歷經數次流散民間,這幅畫的真跡鑒定一直困擾著歷代學者。

李霖燦對破解《溪山行旅圖》的謎題充滿了熱情。

他決定采用「格物法」,用放大鏡一格一格仔細查看畫面每個細節,希望能找到隱藏的蛛絲馬跡。在反復檢驗中,李霖燦注意到一處樹葉的筆觸間似乎隱約出現了一些墨跡。

一日,一縷陽光斜射進畫廊,樹葉處的筆觸在光線折射下忽明忽暗。李霖燦頓時一個激靈,他調整放大鏡的焦距,終于清晰地看到了兩個極不起眼的小字:「范寬」!

李霖燦激動地站起身,來回踱步。他反復確認自己沒有看錯,這兩個字確實隱藏在樹葉的筆觸間,與四周的筆墨風格一致,極有可能就是作者范寬自己的親筆!

如果屬實,那麼關于《溪山行旅圖》作者的爭論就迎刃而解了。

李霖燦立刻向故宮院長匯報了這個重大發現。

院長沉吟片刻,決定組建專家團隊對李霖燦的發現進行全面鑒定。經過對畫作進行掃描分析,翻查文獻資料,反復論證,專家組最終確認「范寬」二字確為原作者親筆,可以斷定《溪山行旅圖》就是出自范寬之手。

這個結果不僅解開了圍繞《溪山行旅圖》爭論已久的謎題,也讓李霖燦一舉成名,對研究中國繪畫史具有重大貢獻。

故宮決定給予李霖燦重獎,并舉辦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這個結果。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在文藝界引起轟動。

然而敏感的李霖燦注意到,在歡呼聲中還夾雜著一些質疑的聲音。

有專家指出,范寬的這種隱蔽簽名手法過于稀奇,且「范寬」二字筆跡之潦草不像出自大家之手,李霖燦自己也有一些疑問:范寬這樣高手為何不正式簽名,反而要隱藏簽名?隱藏的位置又如此別致?

李霖燦意識到自己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說服那些懷疑論者。于是在眾人的祝賀聲中,李霖燦沒有沉浸在成就感中,而是再次來到書房,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查。

通過查閱文獻,李霖燦得知,宋代繪畫已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層次。

許多畫家注重在作品中表達個人情感,追求意境的神韻。他們認為正式簽名會破壞畫面的意境,所以更喜歡隱蔽簽名的小伎倆。

李霖燦重點翻閱了范寬的資料。范寬倜儻不羈,筆下多出神來之筆,注重表現意境。他的許多作品中都發現了隱藏簽名的痕跡。

比如《萬壑松風圖》中簽名隱藏在山崖間,《早春圖》中則躲藏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與此同時,李霖燦請助手重新調查和復制《溪山行旅圖》的細節。經過仔細比對,確認「范寬」二字的筆跡與其他地方如出一轍。

于是他提出自己的推測:范寬創作《溪山行旅圖》確實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認為此作會成為自己代表作品,所以選在一個不起眼而又含蓄的位置隱藏了自己的簽名,意在留下標記,又不破壞畫面意境。

他只簽上自己的名字「范寬」

,而不寫「字」,這與他性格大方不拘小節一致。「寬」字意味著胸懷寬廣,使用名字更能體現他倜儻的個性。還有就是,藏匿在樹葉間的簽名十分隱蔽又雋永,需要后人細心發現,更顯出他的匠心獨運。

通過這番分析,李霖燦總結出隱藏簽名正是范寬的特有方式,既昭示了作者,又不影響畫面鑒賞。這為《溪山行旅圖》的作者鑒定提供了關鍵證據。李霖燦將自己的研究結果整理成論文,發表和演講,終于說服了那些懷疑論者。

經歷了種種波折,圍繞《溪山行旅圖》的爭論終于塵埃落定。李霖燦也因此在學術界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該案例不僅對研究中國繪畫史具有重要意義,也表明了文物鑒定中仔細的學術態度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李霖燦并沒有因為初步發現就急于下結論,而是再次嚴謹求證,最終讓真相大白于天下。

如今,每每觀賞《溪山行旅圖》的游客,在欣賞山水風光之余,都會特意去樹葉處找尋那隱秘的「范寬」親筆簽名。這已成為這個杰作的一大看點。李霖燦對中國繪畫鑒定事業的貢獻也將被歷史長河銘記。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