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代的「槍」桿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并不是鐵棍,普通人也用不起!
2023/12/09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將軍們拿著長槍征戰沙場。

古代所謂的槍并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槍支火器, 而是我國古代一種獨特的長柄冷兵器。

這個「槍」看起來十分簡單,實際上卻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這種槍的結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槍頭、槍桿和槍索。

槍頭和槍桿之間有時還系有紅繩團和豹皮,因而又分為「紅纓槍」和「豹尾槍」。

這種看似普通的兵器,為什麼能排名冷兵器之首呢?

其中最關鍵的槍桿,絕不僅僅是一根鐵棍那麼簡單。

長槍的變遷——從矛到槍的演化歷程

長槍,古代冷兵器的經典代表。

它誕生于遠古時期,最早用于車戰, 戰車上的將士常用長矛刃口作為陣前利器。

到了漢代,長矛已經開始步入精致小巧化的變遷,向著槍的形狀不斷演化。

可以說,槍的出現提供了戰場上的眾多便利,槍兵善戰,元氣十足, 曾經創下無數輝煌戰績。

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為了狩獵和戰斗,會在樹枝上裹上鋒利的燧石,制作成原始的長矛,這種長矛矛頭薄而鋒利,矛桿采用木料,長度通常在兩米左右。

使用者手持木桿,利用身體的沖力向目標刺去,這就是長矛的雛形。

到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金屬冶煉技術取得了發展,而長矛的矛頭也進化成了更堅硬的青銅和鐵制品,殺傷力大為提高。

漢代時,出現了一種介于矛和槍之間的兵器「馬槊」。

馬槊較長矛更輕巧靈活,鐵制槍頭也更加尖銳,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槍雛形,這時期的士兵開始大量裝備長槍作戰,槍也因此得到廣泛傳播。

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了許多以長槍技藝見長的名將, 他們有的使用大鐵槍,有的使用160斤重的銀面長槍,槍法威力無窮。

這時軍隊中的長槍也在不斷改良,槍身變得更輕更長,使用更加靈活。

而清代的長槍沿襲了明代的槍法,更加樸實無華,許多練兵的名將都喜歡讓士兵多練習槍法,其中岳飛的岳家槍就是出名的一大殺器, 曾令無數金兵聞風喪膽、丟盔棄甲。

漸漸地,長槍也從戰場武器轉變成了一種武術運動的形式,保留了獨特的韻味。

事實上,無論是矛上矛下的真實歷史還是《三國演義》中的各種兵器,

都印證了槍桿的決定性作用。

不僅如此,古代槍桿的制作材料和工藝也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

古代槍桿制作工藝的演變

槍桿的制作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

當時長槍被用來代替矛,作為一種應急武器,相比矛桿的制作過程更為簡單, 因此長槍得以廣泛使用。

不同時期和用途的長槍,槍桿制作材料和工藝都有所不同,比如用于車戰的槍會較長,以便在車上作戰時遠距離射擊,而用于步兵近身搏斗的槍會較短些。

早期的槍桿多采用直徑較粗的硬木制成,這雖然保證了一定的強度,但是缺乏彈性和抗打擊能力, 不過在制作時僅需將硬木削直,拋光,涂漆就可以了。

後來人們發現白蠟木等柔韌性較好的木料更適合制作槍桿,可以發揮出輕快敏捷的槍法,而明代武將吳殳在他自己編著的兵書《手臂錄》中, 記載了牛筋木是制作槍桿的上好材料。

這種木材生長在徽州,加工后具有極佳的韌性,不易折斷。

為了進一步增強抗沖擊能力,人們開始使用復合材料,也就是以牛筋木為芯,外包裹竹片,再纏上藤條或絲繩,最后涂上幾層膩子漆,

這樣一來,既保證了韌性,又兼顧了一定的剛性。

為了充分利用牛筋木這些優良的特性,古人在制作槍桿時會先將選好的牛筋木木塊浸泡在桐油里,反復滲透浸泡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目的是使木材中的油分充足,防止開裂。

而浸泡完成后,他們會在牛筋木外圍緊密地纏繞上薄薄的青竹片, 這樣既可增強結實度,也可提高韌性。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不使手打滑,還需要在竹片外面再裹上一圈極細的麻繩,最后在表面刷上三五層防腐的鮮艷朱漆,這樣一來,一個柔韌結實的槍桿才算完成。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他們會選擇更好的馬槊木作為核心,它與牛筋木不同, 本身就具備很高的硬度和韌性,制作成后韌性更佳。

不過在制作時需要用桐油和魚膠粘合馬槊木,然后用篾條捆扎極緊,再涂上多層生漆,這樣的槊桿可以迅速回彈,彈性非常好。

但是由于材料及工序成本都很高,一般只有大將軍才有機會使用。

可以說,槍桿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匠人需要高超的技藝。

如何選擇優質木材,如何精心制作與保養, 這些絕技都是師父們世代相傳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

可以說古人制作槍桿的智慧令人欽佩,他們通過選擇不同木材及加工工藝的巧妙配比,使槍桿既柔韌有力,又輕巧靈活,足以充分發揮這種冷兵器應有的超強殺傷力。

槍法精髓在腰力

槍的威力在千年戰場已足以驗證。但想要發揮槍的最大威力,單純依靠手臂膂力是遠遠不夠的。

槍與長矛雖然外形相似,使用方法卻大不相同。

長矛更加依賴肩背和手臂爆發力,槍法則需要腰腹為主導,秘訣則在于要融會貫通地運用腰部力量。

可以說,腰腹處積聚的爆發力,才是槍的殺手锏。

與刀劍相比,槍的優勢更為明顯,它可以輕易擊破堅硬盔甲的防線,使敵人芒刺在背。

即使初學者運槍,也能夠輕易對敵人身體某處造成重創。

正是這百兵之王的殺傷力,使它在戰國時代廣為流行,成為兵家必備的利器。

然而使槍者要利用有力的腰腹肌肉群帶動整個身體,使槍頭在空中劃出弧形軌跡。

當槍柄撞上敵方兵刃的時候, 槍頭會繼續保持原有的慣性空前沖擊。

即便一擊未中,熟練的槍手也能迅速調整槍柄的方向,令槍頭不斷調整下一次的擊打角度,如此反復摩擦碰撞,終將敵人置于死命之下。

而這樣看似簡單的槍法,其中蘊含的技巧卻是深奧的。

雖然說槍的威力無人可擋,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充分發揮, 袁紹麾下有萬人鐵騎,個個手持利槍,卻仍不敵關云長一人。

所以說運用之道是非常重要的,運用得當的話,才能打造出百兵之王的戰場傳奇。

因為槍的使用不像刀劍那樣更加依賴于手腕和臂力,敏捷靈活固然重要,但發揮槍的殺傷力的關鍵是力量。

正是這個道理,使槍在冷兵器時代能脫穎而出,位列兵器之王。

而槍的這種運用方式與其他兵刃迥異,因腰力帶動,槍法變化無窮,正因如此,才成就了眾多卓越的槍法高手。

從古至今,無數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豪杰勇士,大多數都是耍槍好手,就比如說蜀漢五虎將中, 能征善戰的張飛、趙云、馬超,個個都使一手好槍法。

不僅如此,槍的靈活變化更是遠超其他兵器,這主要得益于槍頭小接觸面積以及槍身較輕。

在歷史長河中,槍幾乎從未黯然退場,時至今日,它的神奇魅力仍在電影電視里閃耀動人心魄, 而槍法中「腰」這個秘密武器的重要性,也將代代相傳。

可以說,槍也是人類使用歷史最為悠久的武器之一。

遠在史前時期,祖先們就開始在木棍上鑲嵌利器制作長槍,用以狩獵。

當時槍尖多用火石或獸骨制成,後來金屬器代替,槍的結構才趨于完善,但是運用腰胯帶動雙臂揮動的動作規律,則歷經千年未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