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后,曹操3次南征孫權,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
2023/10/18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里最精彩的橋段,也絕對算得上三國歷史的分水嶺,此后劉備迅速發展自己的勢力。曹操和孫權則在長江兩岸長期對峙,互相攻守。赤壁之戰后,曹操3次南征孫權,動用大量軍隊,卻只能望江興嘆、無功而返!

第一次:公元212年-公元213年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冬天,曹操回到北方后首先就是休養生息,之后曹操的重點在關中,從公元211年開始,曹操用2年的時間基本平定了關中地區。同時曹操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然后曹操開始對孫權用兵。

公元212年冬十月,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一說十萬),親自南征孫權,孫權率軍七萬和曹操相抗。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御曹軍。兩軍相持月余,曹操的水軍作戰失利。由于春雨瓢潑、江水上漲,曹操見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就是這次征孫權,曹操在看見吳軍舟船軍隊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次征孫權,雙方其實都沒有賺到多少便宜,曹操俘虜了公孫陽,孫權也俘虜了3000曹操的水軍。兩軍相持之下,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張小紙條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對眾人說:「孫權不會欺騙我。

」于是撤回軍隊回去了。

第二次:公元214年

雖然征孫權無功而返,曹操還是加緊了爭權奪利,公元213年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公元214年五月,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獲取人口數萬。自此,孫權控制了江淮南部。作為回應,公元214年7月,曹操再次征孫權。這次征孫權,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裴松之注引了一段傅幹反對曹操用兵的勸諫。

傅幹對曹操說:「治理天下有文與武兩種方式,此前天下大亂,明公用武力已經十平其九。

現在只剩下吳蜀,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不容易討平。現在我們應該穩定內部統治,休養生息,興辦學校,靠文治來教化天下,等到一定程度,吳蜀自然會賓服。」曹操沒有聽從傅幹的建議,出兵無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16年-公元217年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進駐居巢,再攻濡須塢,又在丹陽煽動費棧等山越起事。次年,孫權派賀齊及陸遜平定費棧叛亂。和曹操對峙的時候,孫權與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奪回荊州,于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曹操這次征孫權,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也沒有什麼實際好處。唯一是孫權開始背離孫劉聯盟,開始暗中和曹操取得聯系,為日后襲殺關羽、奪取荊州開始做準備了。曹操則獲得了孫權臣服、請降得虛名。

傅幹對曹操的建議其實分析的非常透徹,赤壁之戰后,天下三分均勢已然形成。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是很多人的共識。伐吳滅蜀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曹丕篡位稱帝后,也曾詢問過賈詡應該先伐吳還是伐蜀,賈詡的回答和傅幹幾乎一樣。

曹操3次南征孫權,看上去聲勢浩大,也宣稱取得了什麼樣的戰果,然而實際上對于魏吳兩國的態勢,沒有根本性的影響。三足鼎立的局面依然穩固,曹操的出兵不過是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不過曹操如果什麼都不做似乎也說不過去,或許戰略抉擇上有所失誤吧!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