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左良玉:手握80萬重兵,崇禎數次求救他卻不出兵,亡國后他又痛哭
2023/09/13

前言

左良玉生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父親早逝,他從小便由叔父撫養長大。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他擅長騎射,且對兵法謀略了如指掌,對部下也很體恤,因此深得軍心。他少年時代雖家境貧寒,但仍挺起胸膛,一心想要通過科舉出人頭地,以報答養育之恩。

然而他雖勤奮用功,數次鄉試均未能中舉,始終無法實現仕途夢想。這使他的心中憋屈,一度產生了懷才不遇的失落感。終于,在叔父的鼓勵下,左良玉放棄科舉之念,改投軍旅,決心通過武將之路為國家效力。

一、少年踏入仕途 戎馬倥傯為國捐軀

崇禎元年(1628年),遼寧發生兵變,左良玉因此丟官。這一挫折讓他意識到,想要在軍旅生涯中獲得成功并不容易,需要更加努力鉆研武學,修煉內功。

于是幾年之間,他潛心研讀兵書謀略,并臨陣訓練騎射技巧。只要略有空閑,就讓部下輪流與自己對練,日以繼夜,終于練就了過硬的本領。這為他日后迎敵殺賊,立下汗馬功勞奠定了基礎。

到了崇禎三年,他才得以復職。這一年,陜西農民起義軍大舉進攻河南,左良玉奉命率軍前去鎮壓,他將敵軍生擒了不少,立下首功。此役讓他得到了軍旅生涯的第一個成功,自信心也獲得提升。

他意識到,只要自己努力鉆研兵書,修煉箭藝,就一定能在戰場上打敗敵人,立下更多戰功。為了報效朝廷,他還更加努力鉆研兵法,并要求手下務必嚴格訓練。河南巡撫樊尚瞡對他頗為欣賞,上書朝廷力薦他鎮守澤州。次年冬,左良玉與農民軍交戰頻繁,互有勝負。

二、屢建戰功官職不升 因爾生怠慢應命之心

左良玉屢建戰功,然而官職不高,有識之士憂心這會傷軍心。于是崇禎帝提拔左良玉為都督僉事。但同時,帝又任命一個太監楊進朝為督軍,這令左良玉頗感不快,也影響了他應戰的積極性。

其實,左良玉心中一直對自己的官職沒有得以提升感到失落。他認為,以自己在戰場上立下的功勞,本應該得到更好的提拔。太監督軍的出現,讓他感覺到朝廷并未充分肯定自己的貢獻,心中不免涌起怨憤之情。

這一年秋,他與同袍懷慶督撫發生爭執,對方主張積極進剿,左良玉卻收留了許多投降兵,并未積極追擊,給了敵人喘息時間。其實,左良玉之所以態度消極,也與朝廷任用太監督軍有關。

他認為既然朝廷不信任自己,自己何必再為朝廷賣命。

于是他開始袖手旁觀,不再積極追剿敵軍。從此以后,左良玉愈發驕傲自滿,顯出擁兵自重之態。他屢次拖延不派所部響應朝廷征調。崇禎六年(1633年),他與農民軍激戰之時,中途突然離隊,結果同袍湯九州孤軍深入,終被敵軍重創。左良玉反將此敗傳為捷報。其囂張氣焰日甚,再不聽從調遣。

三、平賊將軍爵姿態益傲 內心早已對朝厭棄生怨

雖有擁兵自重等疑辭,但左良玉在對付農民軍方面確有建樹。這年冬,他在河南擊退了農民軍領袖張獻忠的隊伍,令張獻忠從馬上跌下,身負重傷。

此戰過后,左良玉獲得崇禎帝的嘉獎,官拜平賊將軍,不久進爵為太子少保。獲得官爵的左良玉,態度卻更加傲慢,他認為這些榮譽與自己的功勞完全不符,朝廷只是敷衍自己。

內心對朝廷的不滿更深,對朝廷發出的軍令也更加鄙視。

然而左良玉仍我行我素,屢次違抗朝廷軍事調遣。崇禎九年(1636年)秋,他因素來不和的楊嗣昌督軍之故,在一次大戰中置對方軍情不理,導致戰局陷入膠著。楊嗣昌彈劾他故意作壁上觀,帝下令左良玉立功贖罪,但左良玉完全不予理會。

其實,左良玉一心想要的是更大的權力,獲得朝廷的重用。可是朝廷不但沒有讓他取代楊嗣昌,反而要他聽從楊嗣昌調遣,這讓他憤懣不已。于是他開始故意拖延軍機,想以此遞交給朝廷一個信號,表示他也可以和朝廷少來往。

次年冬,左良玉奉調與侯恂會師圍剿農民軍,接連收到九道催促他出發的詔書,仍置之不理。直到太監監軍催他整軍,他才不情不愿地行動。

敵軍進攻他轄區內的六合等地,左良玉竟以地方士紳必須上書請他才肯派軍為由,繼續故我。其實左良玉是想借此機會讓朝廷再次重視自己,給予更高的官職。只要自己在六合城破時不派兵救援,朝廷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然而他等了很久,朝廷卻仍然沒有給他想要的回應。

四、數番抗命于帝 終遭削職怒甚

由于屢次抗命,左良玉終于激怒了崇禎帝,被削去官職。心中越發怨恨的左良玉,對朝廷的軍事調動更加不屑一顧。其實,左良玉心中早已對朝廷產生了不滿。他覺得自己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立下的功勛卻得不到應有的獎賞。

朝廷一再壓制自己,更加重了他心中的怨氣。這次被削官之后,他認為朝廷已經完全不信任自己,于是也就全然放棄了為朝廷效力的念頭。

兵部尚書張國維三次發檄催他出擊,均不見回應。左良玉還縱容部下在當地為非作歹。一個多月過后,太監監軍再次催促,他這才勉強出兵。

其實,他之所以遲遲不肯赴任,就是想給朝廷一個下馬威,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只要朝廷重新提拔自己,他就會繼續效命。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朝廷卻仍然沒有對他讓步,這讓他很是氣餒。

敵軍進攻之時,左良玉卻袖手旁觀。對方要襲六合等地時,左良玉竟以地方人士必須具名上書才肯救援為由,繼續故我。

其實他是想借此機會重新獲得朝廷的信任,讓朝廷重新提拔自己。只要六合城破,朝廷就會意識到需要自己。但是朝廷最終還是沒有讓步,這讓他意識到,自己想要通過怠慢應援來讓朝廷讓步的計策已經失敗。

五、追剿賊首立下汗馬功 朝廷卻無絲毫知遇之恩

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左良玉在河南偶遇農民軍領袖張獻忠,二人馬上展開了激烈廝殺。左良玉擅長騎射,連續兩箭命中張獻忠肩膀,張獻忠大吼著跌下馬去。左良玉趁勢再砍他一刀,張獻忠險些當場斃命,幸虧部下及時救駕才保住性命。

此戰讓左良玉聲名大噪,他又一次獲得提拔,擔任平賊將軍。

然而朝廷對他的賞識,與他立下的汗馬功勞絲毫不匹配。左良玉心中十分不滿,覺得朝廷不懂得知遇之恩,沒有充分肯定自己的功勞。

其實這次追剿張獻忠的勝利,是左良玉用血和汗水換來的。他日夜兼程,只為能將張獻忠生擒。可是朝廷對他的獎賞卻是微不足道的官職和爵位。

左良玉認為,自己這麼大的功勞,本應該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重的權力。但是朝廷似乎并不打算將更大的實權交給自己。這讓他感到前功盡棄,以后的努力也就失去了動力。

六、父子世襲之約不過敷衍 朝廷于我何曾有過一絲真心

然而好景不長。崇禎十三年(1640年),左良玉再次無視督軍楊嗣昌的指示,自行其是。二人明爭暗斗,左良玉終于在一次大戰中不聽命,導致戰局膠著。楊嗣昌向朝廷告發左良玉故意怠戰。左良玉此時部下已達數十萬,實力強大,朝廷難以問罪。

為了息事寧人,崇禎帝不得不轉而安撫左良玉,晉升他為寧南伯,并承諾父子世襲鎮守武昌。其實,朝廷給予左良玉的承諾,無非是想穩住他的心思。左良玉也清楚這不過是朝廷的權宜之計,并無真心實意。他心中原本對朝廷就存在怨氣,這使他更加確信朝廷并不信任自己。

然而晉升并未使左良玉知足。不久之后,他再次置楊嗣昌軍令于不顧,導致軍機大失。這次左良玉的傲慢態度終于惹惱了崇禎帝。

帝下令削去他的官職,左良玉愈加怨氣沖天,對朝廷的指示更加不屑一顧。其實,這已非左良玉第一次遭到奪官之禍。朝廷對自己時而寬容時而嚴厲的態度,更加重了他對朝廷的怨恨之情。他認為,朝廷不過是利用自己,從未真心信任自己。

結語

就在此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勢如破竹,左良玉的隊伍成為對抗之主力。為了鼓舞軍心,崇禎帝特意撥給左良玉軍隊十五萬兩儲備金。然而左良玉與李自成數次交手均告失敗,由朱仙鎮敗退到襄陽,又從襄陽退到武昌。

崇禎帝再三催他與侯恂會師作戰,左良玉仍然袖手旁觀。其實,左良玉有著可以打敗李自成的實力。但是他認為朝廷始終沒有給足自己實權,虛與委蛇之舉讓他早已心灰意冷。明知國難當前,他還是選擇了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