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皇帝有多低調?在位僅六年,卻把世界一半的白銀都賺回來了!
2023/09/14

前言

歷史記載,嘉靖皇帝之世,四皇子中景王名不見經傳,但裕王在這短短十年中盡顯雄才大略,即位后又在方寸之間創造了太平盛世,在中華王朝史上打了個響指,瓦解內憂外患的狼窩,卻欲罷不能,力有未逮便轉瞬辭世,讓人唏噓不已,細品其間,更生百感交集。

景王之死讓人琢磨不透

嘉靖四十三年,景王朱載圳出任南京大沽守備,其時正值倭寇猖獗,大沽為海防重地,南京雖非都城卻依舊是經濟中心,戍守大任無疑,公子驚喜之余必定也有緊張荷滿心頭。

此時景王年僅二十出頭,正值壯年,卻在任上猝逝,具體緣由至今不明。有心人不禁疑惑,他這突如其來的死會不會與皇位有關?畢竟嘉靖的寵愛昭然若揭,先立太子不成,又打算傳位給景王,可惜天不遂人愿。

當年嘉靖為何沒立太子?亦是個謎。先帝在位期間,朝中兩派政見激烈沖突,張居正主張選賢任能、懲惡揚善,請求皇上多加努力治國理政;而執政高拱則崇尚退隱清修,勸皇上多修煉道德。兩派互不相讓,爭論不休。

嘉靖嗜丹好道,卻也明白當今大明江山社稷系于一身,自己必須端坐龍椅。左右為難之下,他選擇了折中之策,既不退位出家,也不改革朝政,只苦于兩派相爭,心力交瘁。

此時有方士陶仲文進言,皇子若在父皇在世時已封為太子,將為不祥,必須避免「二龍見面」,嘉靖聽后大為贊同,遂一直懸而未決。眼看大龍駕崩的日子漸近,皇位傳承成為重中之重,文武百官也暗自權衡各皇子之間的勝負。

太子早逝讓嘉靖意興闌珊,轉而寄希望于景王,四皇子中此公子最得寵愛,聰慧過人,又在孝順父母上頗有心得。

嘉靖決意歷練景王,讓他早日修成正果,以承大統。當下便提拔他為南京大沽都指揮使,令其離京城遠些,待時機成熟便傳位于他。

誰知好景不長,才任命一年,景王便匆匆辭世,讓嘉靖黯然神傷。亦有傳言,景王死于非命,實則遭到某些勢力所害。無論如何,大好前程即刻黃粱一夢,生命之燈熄滅,皇位當即懸空,群龍再無首領。

裕王不甘平淡,低調行事

于是眾目睽睽下,第三皇子裕王朱載坖便從容接班,繼承皇統。朱載坖生性聰慧,又細心謹慎,從小便頗得母后寵愛。他明白大哥早亡、二哥被廢的教訓,深知在這 你最好守口如瓶,才能茍全性命。

他本不愿沉浸宮廷爭斗,只想修心養性,偶爾翻閱典籍。奈何三公九卿個個覬覦權利,來日方長,自己必須早作準備,以待登基之時能制伏奸佞,扶助忠良。

此時張居正與高拱依舊針鋒相對,朝堂之上唇槍舌劍,洶涌澎湃。裕王雖不參與口舌之爭,卻也暗地里琢磨,待一統天下,定會清理門戶,增強皇權。

、、他深知父皇有意傳位于景王,自己若抱持太大野心,勢必招災。故此裕王在外人眼中平庸無能,實則內斂深思。他明白名利場上跑得快未必能跑得遠,聰明人必須低調行事,才能笑到最后。

登基之初,三思而行

沒想到天道昭昭,竟讓自己接過了皇位。朱載坖心知此乃多年小心翼翼積累的努力結果,自己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日照紅羊城。可正所謂福兮禍所倚,命數終究難違天意。裕王即位后,深感先天瑕疵,繼承有爭議,自己必須審時度勢,方能穩住江山社稷。

朝中兩派爭權奪利已經習以為常,此乃封建王朝必然困局。

裕王想來想去,既不希望徹底得罪任何一派,又不愿像父皇一樣掉以輕心,將國家大事拱手讓人。終究還是年少即位,難免有所疏忽。裕王思前想后,決定不干預兩派爭斗,暫時置之不理,為自己爭取充足時間,待積累足夠力量,再好好治理天下。

他明白父皇之失敗在于重道輕政,自己必須首先治國理政。可朝堂之爭盤根錯節,無法一蹴而就,自己需要空間和時間來謀劃,還望愛卿遠離黨爭,將心思放在天下人民身上。兩派首領雖有不同政見,也都忠心效忠皇室,望各位三思而行。朕即位之初,諸事務待強弱,還望各位多加支持,共創太平盛世。

裕王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兩派首領雖有些許失望,也頗感皇上風度翩翩,當即表態效忠君主。于是朝堂暫時平定,讓裕王稍解燃眉之急。

開放貿易化解南倭北虜

眼下倭寇滋擾,各路外患環生,治國之道,攘外必先安內。倭寇數百年來頻繁襲擾中國沿海,讓百姓民不聊生。先帝曾多次發兵剿匪,奈何打得了走的,打不了跑的。倭寇來去若飛,一旦官兵深入追擊,立時四散奔逃,轉眼間便無處尋蹤。

光是消耗軍力追捕倭寇就已力不從心,更糟糕的是百姓生計遭到嚴重破壞。村民們深惡痛絕倭寇生事,卻也無可奈何。裕王為此召見沿海官員,詢問緣由。官員回稟,倭寇之所以來犯,主要是渴求中國絲綢、茶葉等物資財富,而海禁 日本商人前來正常貿易,這些浪人便無路可走,只得靠掠奪為生。

裕王聽后琢磨,海禁雖可杜絕倭寇,卻也斷了日本人的貿易生路。他們既已習慣通過中國商品獲取利益,海禁反使正常貿易無門,適得其反助長倭寇猖獗。

況且嚴厲鎮壓治標不治本,無法根除倭寇禍根。不如打開貿易大門,讓日本商人通過正當途徑進行貿易,這些浪人也就無需再搶掠。

想到這里,裕王當即下詔開放海禁,允許日本船只停靠中國沿海港口進行貿易。倭寇自此無路可尋,再也不敢來犯。中日兩國通過海上貿易互通有無,日益繁榮。

北方蒙古各部落數百年來也窮兵黷武,邊疆民不聊生。世代以來均是王師深入草原進行報復,可惜收效甚微。裕王思來想去,與其大動干戈,不如與之商議和平。遂命專使出使蒙古,表示愿意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糾紛,在互利基礎上締結友好關系,蒙方欣然同意。

于是兩國訂立協議,蒙古部落首領之子入貢明朝,明廷則封其為遼東都指揮使。以禮相待,睦鄰友好,蒙古各部族也漸漸止住侵擾。

通過開放貿易化解南倭北虜,不費一兵一卒,裕王終于為大明贏得長期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百姓們也感念皇上的遠見卓識,讓生活恢復平靜。

經濟昌盛民心穩固

有了經濟安定的國內環境,裕王開始著手處理國家財政危機。先帝晚年疏于政事,又尋索不已求道問仙,國庫空虛已成爐炭。富甲天下的中華帝國竟然一貧如洗,國庫儲備僅足夠用六個月。要想重振國威,必須先解決財政危機。

開放海上貿易后,中國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大受歡迎,源源不斷輸往海外,白銀也成船入庫。僅數年間,財政收入便暴漲兩倍有余,儲備旋即充盈。同時,絲綢等貨物需求增加,也帶動內需產業蓬勃發展,民間百業興旺。

北方貿易也為國庫增添不少收入。

雙管齊下,加上裕王勤儉節流,大明的財政經濟終于渡過難關,重新走上正軌。百姓們見國力日益強盛,也對皇上充滿信心和支持。

治國有方百姓安居

有了穩定的政局,裕王終于可以著手改革弊政,使國家遵循正道。先帝晚年寵信方士,荒廢朝政,朝堂遂形同虛設。裕王登基后,認為方士混跡朝廷,徒吹牛逼,無法國家大計,必須遠離政事。

于是裕王下令清查方士背景,其中京官出身者遣返回原籍。如有妄自揣測天命、惑民費事者,一律嚴懲不貸。自此朝堂重拾生機,百官也竭力為民請命。

同時,裕王積極改善吏治,嚴懲貪官污吏,推行異地任職,防止地方豪強結黨營私。百姓苦不堪言的徭役、投軍等也有所改善,稅收負擔輕減。

百姓們見皇上為民造福,紛紛擁戴。此外,大量中小地主兼并土地,也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裕王對此多有不滿,認為土地兼并導致小民失地,社會貧富懸殊嚴重。

于是大力推行永佃權,允許佃戶世襲土地,同時限制地主買賣土地規模。這保護了廣大佃戶基本生活,也遏制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現象,讓內耗問題不至惡化。短短幾年間,裕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深得民心,也為大明未來發展積蓄力量。百姓們也由衷擁戴明君,感念皇上治國有方。

結語

然而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短短六年的盛世轉瞬即逝。裕王因病崩逝,雖遺憾卻也在情理之中。此后數十年間,大明依然強盛,一直到萬歷之世方開始衰落。可見裕王的遠見卓識為大明奠定堅實基業,使國力蒸蒸日上。后人不禁感慨,要不是這個出人意料的明君,以明朝晚期的亂象,怕是早已名存實亡,哪能再撐上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