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湯若望:28歲來到中國,引發47年中西文化碰撞,征服明清3位帝王
2023/10/13

楔子:

如果說康熙帝 玄燁和歐洲著名的科學家 伽利略之間,僅僅隔一個人就能認識,很多人恐怕不信。筆者來給大家捋一捋: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他有個學生,名叫 湯若望。同時他還有個好朋友,名叫 利瑪竇。利瑪竇和湯若望先後來到中國,都結交了一位很著名的中國朋友,叫 徐光啟。徐光啟在明朝崇禎年間曾任內閣次輔,他曾把利瑪竇和湯若望引薦給崇禎帝。明朝滅亡后,湯若望入清朝為官,先后認識了順治帝、康熙帝。

也就是說,伽利略和崇禎帝 朱由檢之間,只隔了利瑪竇。而伽利略和康熙帝 玄燁之間,只隔了一個湯若望。

湯若望是德國人,他在中國生活了47年,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的貢獻,《清史稿》專門為湯若望立傳,就連魯迅先生都說湯若望太過著名。

本文,筆者將引用史料來為大家講述清代欽天監監正、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希望通過他的事跡,引發大家的思考。

一、德人赴重洋,輾轉見崇禎

湯若望是德國人,他也是第一個在中國正史上有列傳的德國人。根據《清史稿·列傳五十九》

湯若望,初名約翰亞當沙耳,姓方白耳氏,日耳曼國人。

湯若望,本是德國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他的本名叫 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來到中國后,入鄉隨俗,取中文名 湯若望,字道未

湯若望生于1592年(明朝萬歷二十年),他出生在德國科隆的一個篤信天主教的貴族家庭。從青少年時期,湯若望便開始學習哲學、數學和天文學,後來他拜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為師,成為伽利略的學生之一。

在湯若望之前,伽利略的好朋友利瑪竇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教,不僅結識了明朝的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還見到了崇禎帝朱由檢。這讓西方的天主教會看到了到東方傳教的希望,于是,天主教會決定在歐洲選拔22名年輕有為的教徒到中國繼續傳教,湯若望便是其中之一。

明朝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湯若望等人從葡萄牙的里斯本出發,輾轉重洋來到神秘的大明王朝。在旅途中,22位年輕的傳教士大部分病亡,湯若望是活下來的幾個人之一。和湯若望一起到達中國的,還有另一個德國著名傳教士鄧玉函。

次年,湯若望來到澳門。這個時候,利瑪竇早已去世。

有人說,湯若望是利瑪竇的學生,這是不科學的。因為湯若望出生的時候,利瑪竇在中國,而湯若望來到中國的時候,利瑪竇已經死了,二人從未見過面,只是二人都與伽利略、徐光啟有交集而已。

來到中國后,湯若望還比較迷茫。因為當他踏足澳門、廣州、杭州、北京、西安幾個城市后,他發現在這里傳教實際上非常困難。因為大明朝的讀書人,信奉的儒家思想,尊敬的是他們的皇帝。 除非湯若望能與大明皇帝開戰對話,否則傳教就是空談。

可是,一個「西洋人」,想在中國求見「天子」,難度猶如登天。所以,湯若望輾轉多年,始終沒有見到萬歷帝朱翊鈞,更沒有見到天啟帝朱由校。幸運的是,他雖然沒有見到天啟帝,但他見到了利瑪竇昔日的朋友徐光啟。更幸運的是,他連續遇上了兩次月食。

明朝天啟三年,湯若望成功預測一次月食。次年,湯若望又一次成功預測月食,讓徐光啟驚嘆。六年后,也就是崇禎三年,徐光啟任禮部尚書,負責修歷法,他推薦湯若望到歷局任職,協助修《崇禎歷書》。

崇禎四年《崇禎歷法》修成,共計137卷。這部歷法的主要修訂者,就是湯若望。

需要說明的是,湯若望修撰的《崇禎歷法》,對中國后世影響巨大。我國現行的農歷(《紫金歷》)就是在《崇禎歷書》的基礎上幾經演化而來。換句話說,在中國乃至東亞、東南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湯若望這個人,但都在使用他修撰的歷法。

湯若望完成歷法的修撰后,崇禎帝特地召見了他,還給他賜了一塊「 欽褒天學」的牌匾。

崇禎六年,徐光啟去世,湯若望在明朝的待遇也一落千丈,根據《清史稿·湯若望傳》記載:

光啟卒,以李天經代,奏進湯若望所著書及悖星屏障。迭與台官測日食,候節氣,并考定置閏先后,湯若望術輒驗。

徐光啟去世后,李天經取代了徐光啟的位置。李天經認為湯若望編撰的歷法和星象相悖,結果二人爭論很久,經過測試,最終證明是湯若望正確。

但是,李天經等人認為大明歷法乃「天授」,不應該由一個西洋人來編撰,崇禎帝于是下旨,將湯若望編撰的《崇禎歷法》擱置,直到清朝才開始使用,下文還會講到。 所以,湯若望在崇禎后期逐漸被冷落。

後來,崇禎末期,崇禎帝聽聞湯若望會修筑大炮,便讓湯若望為大明鑄造500門紅衣大炮,湯若望為了取得崇禎帝的信任,便答應了崇禎帝。不過,還未等大炮造成,李自成的大順軍便攻占了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古人云: 為主為相,不過是一時顯學,做人做事,方為萬世經典。

湯若望遠赴中國,在大明朝雖然沒有成為高官,但他的學說造福后人,這已經彰顯了他的人生價值。

二、入清獻歷法,順治甚為寵

李自成進入北京后,湯若望正在宣武門的南堂。

南堂是湯若望自己打造的一個博物館,里面不僅有他從西方帶來的各種儀器,還有自鳴鐘、樂器、油畫、望遠鏡等。當時兵荒馬亂,湯若望的同僚們都已經南下避禍,但湯若望關緊大門,守護他的儀器和設備。不久后,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兵馬敗走,多爾袞入京后,下令所有人在三日內必須遷到城外,以便給八旗將士居住。這就意味著,湯若望必須離開,否則將有生命危險。

湯若望最終決定冒險一試,他找到多爾袞,把自己編撰的《崇禎歷法》獻給多爾袞,并說南堂內的書籍和各種儀器設備太多,如果全部遷到城外,不僅三天之內搬不完,而且一旦損壞,可能再也修復不了了。

多爾袞意識到了湯若望的價值,他為湯若望破例,允許他留在南堂,并且在南堂門前貼上告示,嚴禁士兵侵擾。

順治元年,湯若望成功預測當年八月初一將會有一場日食。在封建社會,「日食」被封建統治者視為不祥之兆,何況清軍剛入關就遇到日食,更讓人忐忑。湯若望向多爾袞解釋日食乃是自然現象,贏得了多爾袞和順治帝的重視。不久后,順治帝任命湯若望為 欽天監監正

湯若望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管欽天監的外國人。從湯若望開始,後來的南懷仁、閔明我、紀理安等外國「友人」相繼主持欽天監,欽天監成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的核心區域。

順治二年,清廷要求湯若望將《崇禎歷法》進行重新修訂,改名為 《時憲歷》,并正式頒布施行。

在《時憲歷》之前,中國古代的歷法之所以會有誤差,是因為古人觀測太陽和月球運動時, 未考慮到他們的運動軌跡是橢圓,因此時間一久難免會有誤差。

所以,中國歷代王朝都要修正歷法,就是為了彌補這種不足。湯若望通過他在歐洲的天文學知識,與中國傳統歷法相結合,因此創造了《時憲歷》(《崇禎歷法》)。 《時憲歷》的正式頒行,意味著湯若望辛苦編撰的歷法,開始改變中國人的生活。

湯若望雖然不懂儒學,但他的西洋學問非常全面,這讓年幼的順治帝非常喜歡。在多爾袞去世之后,湯若望的待遇更加優厚, 舉幾個例子:

第一,順治帝稱呼湯若望為「 洋瑪法」。眾所周知,在滿語中,「阿瑪」是父親的意思,而「瑪法」是祖父的意思。大家不要以為當時湯若望已經年近花甲,按年齡,順治帝叫他一聲爺爺也不過分。實際上,順治帝可是清朝的皇帝,是「君父」,他能叫湯若望為「瑪法」,是對湯若望極大的尊重。

第二,湯若望雖然只是正五品的欽天監監正,但他卻擁有隨時入宮的權力。這種權力,連一些宗室郡王都不具備。

第三,湯若望可以參與政務。在順治時期,湯若望的奏折多達300多本。

第四,湯若望曾參與立儲。順治帝在病重時,曾聽取湯若望關于立儲的看法。當時宮中天花盛行,湯若望告訴順治:「天花這種病每個人一生只會患一次。」當時順治的第三子玄燁已經得過天花,湯若望委婉地表明自己支持玄燁。所以,順治帝最終選擇了三子玄燁,而未選年齡稍大一點的次子福全。

湯若望參與立儲這件事,在湯若望的自傳中有記載,同時,康熙帝親政后,主動為湯若望平反,也可以作為佐證。

第五,湯若望在清朝沒有后代,但順治帝賜給他一個「義孫」,名叫湯士宏。不僅如此,順治帝還「旋復加通政使,進秩正一品」

,將湯若望提拔為正一品。

中國著名的史學家陳垣先生對此評價道:

「湯若望之于清世祖,猶魏征之于唐太宗。」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湯若望和順治帝的關系有多親密。

三、福兮禍所伏,古稀遭厄運

順治時期,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歐洲報告:

「在帝國中,湯若望的影響要大于任何一位總督或最受尊敬的親王。」

可見,湯若望和順治帝的關系,早已非一般的君臣關系。

連外國人都能看出湯若望在大清的特殊待遇,中國的官員焉能看不出來。所以,有些人開始眼紅湯若望了,尤其是那些奉行舊歷法的官員,所以,針對湯若望的攻訐,馬上就要開始了。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福臨駕崩,傳位于康熙帝玄燁。這一年,湯若干度過了他70歲的生日,在生日那天,年幼的康熙帝下旨,特準湯若望的義孫湯士宏入國子監進學。

湯若望非常感激,因為這意味著,在順治帝去世后,他將獲得新帝的繼續信任。然而,接下來的幾年,厄運逐漸來臨。

最先針對湯若望的人,是楊光先,這個人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但他卻在《清史稿》中留下了一句「名言」:

寧可使中夏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意思是, 寧愿讓中國沒有好的歷法,也不能讓中國有西洋人。

從這句「名言」中,我們可以對楊光先的為人一窺全豹。

楊光先生在明朝,在清朝為官,他屬于對封建文明盲目自信之人,他鄙視一切西方科學技術。

順治在位時,他曾上書批判湯若望,奈何順治帝根本不信他。

康熙三年,楊光先寫了一本《不得已》的小冊子。在冊子中,他反駁湯若望:如果按你所說,地球是圓的, 那人怎麼站立在地球上?側方和下方的人掉下去怎麼辦?都說水向低處流,我們中國人站立在地球的最上方,你們西洋人「掛」在地球的最下方,豈不都淹在水里。 你豈不是魚鱉?

今天看來,楊光先的觀點或許有些可笑。但在當時,楊光先義正辭嚴,他認為他憑借上面的問題,捏住了湯若望的「七寸」。

楊光先最得意的是,他背后有一個更為守舊的大人物支持他,這個人就是鰲拜。鰲拜和多爾袞有舊怨,他上台后,立即提出「 率祖制,復舊章」,廢除多爾袞及順治朝許多政策。湯若望便是他要扳倒的主要對象之一。

所以,楊光先成為了鰲拜的馬前卒,他帶頭大聲疾呼,羅列湯若望 「潛謀造反」、「妖言惑眾」、「歷法荒謬」三大罪狀。

鰲拜順勢支持楊光先,立即下令逮捕湯若望,并且逮捕了南懷仁等其他幾位國外傳教士。

當時康熙帝尚未親政,對鰲拜也無可奈何。鰲拜用十天的時間,把年逾古稀的湯若望以各種酷刑來審理,在大堂上,湯若望的身體甚至不能動彈。

楊光先質問湯若望,為何給大清的歷書只編了200年,難道要詛咒清朝短命。又問為何在《時憲歷》中注明「依西洋新法」字樣,難道要大清奉西洋為正朔?

俗話說,殺人誅心。這種問題,湯若望不管怎麼辯駁,都注定沒用。再加上楊光先的話極具煽動性。很快,群臣皆懷疑湯若望。隨后,在鰲拜的掌控下,72歲的若望被判凌遲處死。

然而,就在湯若望即將被執行死刑的時候,清朝的京城發生了一場地震。這被看作是「上天」的警示,朝廷決定大赦天下,湯若望因此被赦免。但湯若望在欽天監的同事李祖白、宋可成等人被殺。

被赦免后的湯若望非常失望,但楊光先并未打算放過湯若望,第二年,楊光先主張將湯若望驅逐出大清。此時,湯若望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差,根本不能遠行。在孝莊太皇太后的干預下,湯若望最終被留在北京。

事后,湯若望整日活在抑郁之中,一年后,湯若望病逝于北京南堂,享年74歲。(下圖為柵欄墓地的利瑪竇(中)、湯若望(左)和南懷仁(右)墓碑。)

孔子《中庸》中說: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意思是, 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發明的 排斥他人,那他的

就不能施行了。

湯若望堅持的「真理」,被當時的人所遠離,對于他來說,的確是沉重的打擊。

四、留華四七載,影響三百年

湯若望去世后,楊光先擔任欽天監監正,湯若望的學生們也遭到打壓。直到康熙帝除掉鰲拜,正式親政后, 湯若望才被康熙帝平反。康熙帝把湯若望葬在了他的前輩利瑪竇的墓旁,并且親自寫了一篇祭文。

而后,康熙帝罷免了楊光先,任命湯若望的學生、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 中西文化的碰撞,依然繼續。

湯若望留下的許多珍貴的西方學說和著作,曾對康熙帝有重要的影響。康熙曾回憶說:

「朕幼時,欽天監漢官與西洋人不睦,互相參劾……于午門外九卿前當面賭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一知其法者……」

康熙的意思是,他小時候,親眼目睹湯若望等人與欽天監其他中國同僚之間的矛盾。後來,他們打賭,在午門外測量日影,結果湯若望賭贏了。遺憾的是,清朝滿朝官員沒有一個人能懂其中的道理……

其實,康熙帝那個時候已經意識到大清朝的科學技術能力不如西方,但是,他也僅僅是佩服湯若望等人的學識,并沒有過多地做出改變。后世雍正帝、乾隆帝甚至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這也是清朝落后于西方的主因。

湯若望27歲來到中國,74歲去世,他在中國一共待了47年。在這47年內,他用學識先后征服崇禎帝、順治帝、康熙帝共兩個朝代三位帝王,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湯若望在順治年間獲得格外的恩寵,這期間,他廣泛傳教。順治年間,清朝的天主教徒數量增加得非常快。

到了順治末期,天主教徒已經達到近20萬,清廷還專門在宣武門內建了一座天主教堂。 總體來說,湯若望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作出巨大貢獻。

另外,湯若望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主管欽天監的西洋人, 有清一代,繼湯若望之后,南懷仁、閱明我、龐嘉賓、紀理安、戴進賢、劉松齡、鮑友管等十幾位傳教士像接力賽一樣,一代一代經營欽天監近200年。他們翻譯了大量的天文書籍,鑄造大齡的天文儀器,為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禮記·學記》中說: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湯若望雖然去世了,但他的影響還沒結束,中國乃至亞洲很多國家仍使用他編撰的歷法。

現在,仍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友人來到中國,做國際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清朝不同的是, 新中國早已敞開胸懷,廣納天下來客。我們主動學習各國先進技術,已走在了科學技術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