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降封晉恭帝司馬德文為零陵王,立國號為「宋」,改元永初,成為劉宋的開國君主。
劉裕是東晉的宋王,按照封地立國號是當時的傳統,宋這個國號無可厚非,但劉裕偏偏和漢室有血緣關系,是漢室后裔,按道理來說,以「漢」為國號更加合適,但劉裕卻棄之不用,這是為何?
宋武帝劉裕
原因其實很簡單,沒好處的事情為啥要干?而且對于劉裕來說,「漢」是一個包袱,后患無窮,用「漢」為國號,簡直就是一個餿主意。
首先就是劉裕并不是任何一位漢朝皇帝的后人,換言之, 他的漢室的遠支宗室身份不具備任何說服力,并不是遠支宗室就不能繼承皇位,但歷史上繼承皇位的遠支宗室和劉裕相比,有著本質性的不同。
先看看劉裕之前幾位遠支宗室繼承皇位的皇帝。
漢光武帝劉秀:他是漢景帝劉啟的后人,稱帝后為了自己合法性,認漢元帝為父;
漢昭烈帝劉備:他也是漢景帝劉啟的后人;
魏元帝曹奐:他是魏武帝曹操的后人;
建始皇帝司馬倫:他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后人;
晉元帝司馬睿:他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后人;
有人說曹操和司馬懿沒有當過皇帝,但他們是王朝的奠基者,死后都被追封為皇帝,但在兩漢時期「皇帝」和「皇」是不一樣的,比如漢靈帝的父親被追封為孝元皇,而西漢有也有孝元這個謚號,這就是孝元皇帝劉奭。
劉宋的疆域是整個南朝最大的
劉邦的父親也是如此,劉太公的尊號是「太上皇」,并非「太上皇帝」,而劉裕只是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后人,劉太公和劉交都不是皇帝,自然沒有「漢」的法理,所以說劉裕用「漢」為國號,先天不足。
其次劉裕的法統來源是禪讓邏輯而不是血緣邏輯,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他既然接受了晉朝禪讓,就必須要承認晉朝的合法性,而晉朝的法統來自哪里呢?來自于曹魏,而曹魏則是來自于漢。
基于這條法統路線, 劉裕想要坐穩皇位就得承認曹魏代漢、晉室代魏的天命。
曹魏代漢
如果劉裕復辟大漢,那篡漢的曹魏必然是僭偽者,接受魏禪讓的晉朝自然也沒有合法性,倘若魏晉皆斥為偽朝,那麼劉裕和周圍的文武百官前半生的事跡解釋起來就頗為尷尬了,自己一伙豈不是吳三桂行為?
當然如果不想承認也可以,那就得學學劉秀和李存勖,一個強行消滅王莽的新,一個強行消滅朱溫的后梁,然后復辟了前朝的法統,將王莽和朱溫視為僭偽者。
但劉裕是用的和平禪讓的路子,自己接受的是晉朝的禪讓,必須承認代漢的曹魏以及后面的晉朝,這就決定了劉裕不可能復辟漢朝,以「漢」為國號。
劉玄或者劉秀為什麼叫「漢」?因為他們要對付的是篡位的王莽,以復興漢室為旗幟,就是代表自己替朝廷討伐篡位者;
劉備為什麼也叫「漢」?因為他要替漢獻帝延續漢朝的國祚,復興漢室;
劉淵為什麼叫「漢」?因為他是匈奴人,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使得自己的行為合法化,甚至直接宣布晉朝為偽朝。
劉淵純粹是碰瓷
氐人李壽為什麼改「成」為「漢」?是因為他搶了自己堂侄李期的皇位,為了穩固皇位,想要往漢上面靠。
他們目的都是為了贏得民心,使自己的征討和稱帝有個大義的理由。
但劉裕需要嗎?他不需要,他擊敗孫恩盧循、解決桓玄代晉、西滅譙蜀、北滅南燕、一度收復長安和洛陽,早已贏得了百姓民心,論功績,他可以和自己的老祖宗們叫一叫板,又何必非要去沾一個還不是直系祖先的光呢?
加上北方還有北魏,自己以漢為國號,代漢者當涂高,途高者,巍也,而且漢就是魏滅的,用漢豈不是晦氣?
代漢者當涂高,袁術之前就以此稱帝
很多人認為劉裕號立為漢可以讓天下漢人納頭就拜,事實上當時的環境和輿論下, 晉的號召力可比漢強多了,甚至劉裕為了保證自己皇權的穩固連禪讓后的皇帝都給干掉了,就怕有人復晉。
所以說劉裕當真立國號為「漢」的話,意識形態層面會有很多麻煩,而且還沒實際的好處,一個只有麻煩沒有好處的事,為啥要做呢?
不過除了「漢」,劉裕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這就是「楚」,畢竟是楚王劉交后代,而且自己老家彭城在秦漢時期屬于項羽的楚地,彭城還是項羽的都城,可惜被前面的桓玄用了,劉裕打著扶晉滅楚的旗號,總不能打自己臉,繼續用這個國號了把,所以將就著用「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