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唯獨漏掉了一個人,最后被他奪去了宋朝江山
2023/10/30

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政治轉折點,這個事件歷來都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討論,也標志著宋朝的興起。

這次政變發生在后周末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將趙匡胤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杰出的帝王。

然而,這個政變也涉及到兄弟之間的復雜關系,權力斗爭和政治機智,特別是趙匡義,他的身份由一個兄弟的支持者轉變成為了一個兄弟的對手。

在封建時期,為了權勢地位而發生兄弟手足自相殘殺的事件并不在少數,歷代皇帝的成功都是踩著無數人的鮮血而獲取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歷史當中,感受親情與權勢的權衡較量。

趙匡胤,是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登基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一場重要的政變——陳橋兵變。

他出生于世代為官的家庭當中,父親、曾祖父和高祖都是軍官,這也為他後來的為官之路打下了基礎。

趙匡胤的軍事生涯從基層開始,逐漸晉升。他的軍事才能和功績讓他在軍隊中嶄露頭角,得到了許多士兵的支持。

隨后,趙匡胤就建立了「義社十兄弟」的群體,其中包括石守信、王審琦、李繼勛等等將領。

這些將領在政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趙匡胤的廣泛人脈和親信讓他能夠成功地發動了陳橋兵變。

群眾基礎只是他發動兵變成功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趙匡胤在年輕時投奔到后漢的郭威,成為一名親兵。

後來,他跟隨郭威進入了后周的軍隊,并且在其中執掌軍權。

郭威也就是是后周太祖,曾經是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親軍,後來協助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有功,因此在后漢時期得到了不小的發展。

但隨著后漢隱帝劉承祐即位,郭威的地位逐漸受到威脅,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發動政變建立了后周,這個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趙匡胤。

曾經歷過郭威發動政變的趙匡胤在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自然而然的就走了相同的道路。

上面說道,趙匡胤成功發動陳橋兵變不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獲取了將領兄弟們的信任,還有一點是他的經歷所積累下的經驗。

這些都幫助他逐步走向了帝王之位。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趙匡胤之所以能擔當如此大任,也有點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意味。

陳橋兵變之后,趙匡胤成功的登上了皇位,但是眾所周知,皇帝最為擔心的事情就是皇位不保。

朝野當中上上下下都在覬覦著這個位置,這些臣子雖然害怕他,但也虎視眈眈的盯著皇位。

畢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能夠一手遮天的,也就只有皇帝了。在真正的權勢面前,一切都變得無足輕重。

其中就包括之前一起打拼的兄弟將領們。

其實,在趙匡胤剛即位時,并沒有感受到鞏固自己皇位的迫切性,畢竟這些群臣都是之前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剛即位就削弱他們的勢力,未免不太合適。

然而,在沒過多久之后,駐守在邊疆的兩位臣子便起兵攻打了過來。

雖然這件事并沒有真正威脅到趙匡胤的地位,可這件事就猶如一個警鐘,給了趙匡胤當頭一棒。

此后,他越來越擔心多疑,生怕自己的皇位被人覬覦。畢竟,他的皇位也是靠發動兵變而來,既然他能做到,別人也會有這個機會。

因此,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便成了他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

雖然皇帝有著絕對的權勢,但做出的每一項決策都不能亂來,既不能寒了之前臣子兄弟們的心,也不能不去防備著他們。

就在趙匡胤為此事發愁的實話,趙普提議,可以采用「杯酒釋兵權」

的建議。

意思就是趙匡胤可以用一種宴會的方式,勸說將領們放棄兵權,以加強中央集權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一番思考過后,趙匡胤覺得這個辦法確實不錯。于是,他組織安排了一場宴會。在宴會上,趙匡胤透露出忌憚他們的心理,嚇壞了這些人。

他們經歷了兵荒馬亂,也在朝廷上有著極高的地位,自然不會聽不出趙匡胤的言外之意。

這場宴會,趙匡胤成功說服了一些重要的將領,為了服眾,趙匡胤也承諾給他們大量的金財和土地,讓他們無憂的度過晚年。

隨著這些將領們兵權的解除,趙匡胤才稍稍安心一些。

然而,他雖然撤了這些將領兄弟們的官職兵權,卻唯獨忘記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弟弟趙匡義。

與其說是忘記,不如說趙匡胤一開始就對這個弟弟有著深深的信任和包容。

可他沒想到,正是他的這份信任,為後來趙匡義上位打下了基礎。

趙匡胤對趙匡義信任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趙匡義是其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更重要的是,在宋朝剛剛建立時,趙家宗室的力量非常薄弱。

當時除了趙匡胤和趙太后之外,只有年幼的趙光義、趙光美、趙德昭和趙德芳這幾位兄弟。

這就意味著,趙匡胤要為趙家留個后手,一旦他不幸出現什麼意外,順位最適合的人選就只有趙匡義了。

在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后,為了避諱,趙匡義改名為趙光義。

趙光義與那些保全自己身家姓名的親王有所不同,他似乎并不擔心趙匡胤會對他做出什麼事情。

恰逢趙匡胤彼時也需要他作為一個備選,因此,趙匡胤決定與趙光義合作,將他納入政治決策的核心,并承諾將他培養為自己的繼承人。

也正是這種策略,讓趙光義堅信自己終將會成為皇帝。

本來就對政治事務有著濃厚興趣的他,更加肆無忌憚的在背后不斷的建立自己的勢力,與朝廷當中的其他官員也走得很近。

不過,在趙匡胤面前,他依舊保持著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趙匡胤自然對趙光義的做法有所察覺。但他始終認為,這個弟弟對他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怎麼維護和鞏固宋朝的統治。

不僅如此,在剛開始,為了獲取趙光義的信任,讓他衷心于宋朝,趙匡胤還有意地削弱了自己年幼的兒子的地位和權勢。

不過,這也是在他兒子還年幼時的做法。

隨著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年齡的增長,趙匡胤自然又把培養的重點放在了自己親兒子身上。

也就是說,他之前承諾根本就是一張空頭支票罷了,并不會真正有效。

趙光義觀察到這種變化,心里也做好了打算。

尤其是趙德昭、趙德芳已經有更大的權利,并且趙匡胤開始有意疏遠自己時,他知道一定要把握住時機。

為此,他們兄弟二人還發生了激烈的矛盾,無非就是關于權勢之位歸誰的一些問題。

有一次,趙匡胤召見趙光義,兄弟二人一起喝了不少的酒。可當天晚上,趙匡胤再也沒能醒來。

宮人像往常一樣去服侍他起床,卻發現他已經離世。

雖事發突然,但朝廷不可一日無君主,這時,趙光義又聲稱自己有遺詔,也就是趙匡胤生前曾承諾日后會將帝位傳給自己,便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帝。

朝廷當中也不免有衷心于趙匡胤的臣子心生懷疑,趙匡胤駕崩突然不說,可按理來說,這皇位應該由其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其中一位來繼承,怎麼會把皇位給趙光義呢?

不過此時,趙光義在朝廷當中已經樹立了很大的勢力,并且趙匡胤駕崩已經成事實,這時候再出來反對,實在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

就這樣,趙光義當上了皇帝,成為了宋太宗。

雖然趙光義并沒有發動兵變來篡位,但其在背后建立起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這段充滿陰謀、野心和權謀的歷史故事,不僅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中權力爭奪的復雜性,也反映出人性的深刻一面。

趙光義與趙匡胤之間的政治斗爭,是中國歷史上充滿戲劇性和政治智慧的重要篇章之一。

而二人之間的斗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多年的策略博弈和權力較量。

趙光義的野心和趙匡胤的謹慎在這場爭奪中形成鮮明對比。他們的政治決策和行動都充分體現了當時政治家所需的智慧和勇氣。

這也讓我們看到,在古代,尤其是皇室家族、有權勢地位的家族里,出現兄友弟恭的場面是及其珍貴的場面。

許多兄弟手足、家人朋友為了權勢利益勾心斗角,甚至反目成仇。

生活在那樣的時代,或許很多事情自己是無法主動選擇的,但背后的原因和教訓,也值得我們去深思。

并且,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看到政治并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滿了各種變數和可能性。

在家族關系與國家利益之間存在沖突時,趙匡胤作為國家的締造者,更注重維護宋朝的江山。

然而,趙光義作為兄弟之一,對皇位的渴望和家族的榮耀也驅使他采取極端的行動。

這種家族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是許多封建社會都會面臨的難題。究竟是維護親情還是國家利益成為了趙匡胤和趙光義內心的掙扎。

而權力也是十分脆弱和易逝的。趙光義最終通過巧妙的政治手段奪取了皇位,但他的統治并不長久,最終還是回歸給了趙匡胤的一脈。

這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的不穩定性,即使是最高權力也可能瞬間潰散。這一點對于任何政權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總的來說,趙光義與趙匡胤之間的政治斗爭不僅是一段令人驚嘆的歷史傳奇,更是對封建社會政治復雜性和權謀世界的生動展現。

人們常說:「以史為鑒」。它提醒著我們,人性的復雜和政治的變幻莫測常常交織在一起,而歷史故事正是我們理解過去、思考現在并塑造未來的重要源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