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大辮子」到底有多臟?外國傳教士日記記載,讓人作嘔
2023/09/12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影視劇里的清朝王爺瀟灑俊逸,個個魁梧高大,面龐清秀又不失幾分硬朗剛氣。身著華麗衣裳,身姿才氣翩翩,最為引人矚目的還是清朝男子頭部辮束而成的那一條烏黑髮亮,柔順飄逸的大辮子,整潔又不失幾分隨性的氣場迷醉萬千少女。

世人只知熒屏中清朝男子的完美無瑕,醉心欣賞清朝人柔順發亮的辮子束發,卻鮮有人知清朝人編織辮子的真實狀況,更不懂辮子發絲散發的臭味、內部的臟污以及表面的油膩。

清朝時期,英國的一個傳教士切身領略到了清朝男子披散辮子的寶貴一刻,卻是聞到了前所未有的臭味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臟污頭皮情況。

走進清朝民生,了解清朝男子的大辮子

清朝以前,古代男子無人不是擁有一頭青絲黑髮,他們發絲濃密柔潤,發束烏黑髮亮,絲毫不遜于女子的長髮及腰。

彼時的男性可以隨性披散頭髮,也可以盤發戴冠,髮型琳瑯滿目。

而到了滿族人統治的清朝,髮型無謂階級區別,大街小巷上的男子皆是留著一條又長又細的辮子,皇帝貴族與平民百姓如出一轍,剃發留辮成了清朝人必備髮型。

在古代中國,剃發留辮是滿族人士繼承已久的人文風俗。滿族人民的祖先礙于下地耕作和下海捕魚的勞作生活不便于打理滿頭髮絲,辛勤勞作的他們早早決定剃發思緒。

與此同時,推風助瀾留束辮子的還是滿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薩滿教。薩滿教將頭部頂部視作是靈魂的棲息之地,剃發留辮的滿族髮型至此已是約定俗成,落下定錘之音。

高風疏葉帶霜落,一雁寒聲背水來。明朝潰敗,滿族皇族就此成為稱霸中華的新帝王,大清帝國落地而成。整治風化的相關措施接踵而來,剃發令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指令,

統治階級的做法使得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開剃發留辮的命運,剃發留辮可是走向滿化的必經之路。

清朝人所留的辮子不僅讓人看上去清爽許多,功能也是不少。長細的辮子能夠盤起來作為一個枕頭使用,有了辮子,隨處睡覺不再需要擔心落枕。

留束辮子看似長髮俊逸實則是臭味難聞

剃發留辮對于清朝人而言是一把雙刃劍,讓人毀譽參半。頭部只留一條如帶子大小的大辮子,確是使人工作時更為方便有利,同時可以讓人用清涼髮型面對盛夏熱浪的襲來。

但是,辮子的編束卻成為了一件難事,人們苦于編辮子的繁雜步驟,處于艱苦貧瘠的生活環境,根本不會有過多心思去打理辮子。日常的頭髮清潔也是難得一見,平民百姓對于洗護辮子的打理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無暇顧及。

辮子的繁雜編束,生活水平的落后,洗護工藝品的貧瘠,使得絕大部分的清朝男子不是發有余香而是頭有余臭。

清朝人長時間不清潔辮子的行為注定與影視屏幕中的帥氣清新男子形象格格不入,清潔的缺位只能換來在辮子上滋長難以數計的生物菌落的結局,形形色色的頭皮問題層出不窮,難聞臭味伴隨而來。

沒人真的喜歡邋遢發臭,清朝人又怎會真心想讓自己的大辮子一直散發臭味,更不想忍受頭部虱子等生物的騷擾。奈何他們不得不向現實生活的不濟條件折腰,解決溫飽問題才是燃眉之急,與此相比,自己的頭髮問題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

縱觀清朝全階層人士的辮子情況,才知平民百姓清潔沖洗的日常工作不到位也只是清朝人慘受辮子骯臟惡果的一個因素,當時洗發用品的稀貴正是造成了人們辮子洗不干凈的重要因素。

婦孺皆知洗發用品就是千金難買的奢侈品,平民自制的皂角水也不是經濟實用,平民百姓無處可找物美價廉的洗發用品。如此一來,人們難得的一次洗辮子付出注定是徒勞無功,他們多是僅用清水沖洗一番,隨后用布料搓洗一下,洗發過程便已是大功告成。

難能可貴的一次頭髮清洗也只是此等粗暴簡單,世人又怎能奢求擁有充盈香氣的柔順發絲,自己頭上不長毛病已是萬幸,頭皮表面的油膩粘稠以及噁心臭味根本無法祛除,只能要求自己被迫適應,長久以往便已成了人皆接受的局面。

無獨有偶,清朝人辮子的發臭長菌的慘狀逐漸蔓延到了剃發區域,只見頭皮的部分或是長有紅斑點點,或是碎發叢生,或是有許多小疙瘩,嚴重者甚至是會有潰爛頭皮。頭皮的再次淪陷也是辮子發臭骯臟的催化劑。

外國傳教士如實記錄大辮子的臟臭實況

清朝長時間不清洗辮子導致辮子發臭的說法并不是以偏概全,更不是空穴之風,一個前往清朝學習的英國傳教士記錄了清朝人辮子散發臭味的情狀,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清晰地記錄下來,給后人留下了清朝人辮子的真實情況。

那個傳教士名叫麥羅德,在清朝光緒年間遠赴清朝帝國,奉命學習清朝的優越精華做法。他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記錄下數不勝數的清朝民生百態,清朝人不洗頭,辮子發臭的情況悉數在內。

據一英國傳教士遺留下來的日記記載,當時的他碰巧遇到一個清朝男子在洗頭,懷揣著強烈的好奇心的他本想走近觀看清朝人解開辮子的模樣。

細看清朝人清洗頭髮的步驟有何不同之時,一股強烈的酸臭味撲面而來,這一下子可就把他熏到了,這一臭味襲擊可是令他無處可逃,令人聞之作嘔之極,散發的臭味彌留于空中久久未能散去。

羅麥德早已是不堪酸臭味的重擊,他迅速用手捂住鼻子,方可下定決心鼓起勇氣去觀察男子辮子的情況。湊近一看,此人的辮子反射著肉眼可見的粗糙啞光,發絲粗糙偏黃,混雜其中的不乏有虱子活物,日積月累的油膩形成了辮子發絲油光發亮的畫面。

這一親眼目睹的境況著實讓傳教士詫異不已,深感難受又驚訝于此的他當下在日記本上記錄下了清朝人洗頭解辮的這一幕,幾行字跡卻也道盡了清朝人洗頭的困難與窘境,更是打破了世人對清朝人辮子的美好印象。

如今的人們無須糾結于清朝人辮子是否臭味難聞,也不需考察傳教士的日記是否屬實,我們所要做的應是緬懷歷史,提升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