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我國教師資格證考試報考人數首次突破1144萬,為歷年之最。
這個數據比10年前足足多了66倍。
在這些報考者中,有20歲出頭的大學生和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也有工作數十年之久的老職場人。
原本空無幾人的考場教室,已被擠得人山人海。
然而與之相反是,許多學校、幼兒園在不停的壓縮編制,提高準入門檻。
以至于有人感嘆:「十年前,人們常說混不好職場,大不了回家當老師,如今當老師卻比混職場更難」。
甚至還有人干脆說:教師資格證就沒什麼用,考上了也進不了學校。
可是也有人發出相反的聲音,「教資雖然無用,但是能帶來安全感」。
這就很讓人奇怪,既然是無用的東西,安全感又從何而來?
這看似矛盾的感慨背后,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2
今年1月份,山東的小夏報考了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并在3月份回家參加了筆試。
小夏世代務農,到了他這一代才考入大學。
小夏原本的想法是畢業之后,海闊天空,去大城市打拼,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可是父母卻對此表示反對,在父母眼中,只有進入編制群體,才是正道,去到處打拼,那是歪門邪道,自找苦吃。
父母為何會有這種近乎頑固的想法?這其實和家鄉的一種特殊風氣有關。
山東人鐘愛編制可謂由來已久,早在千年之前,山東人就率先提出「學而優則仕」,意思是讀書讀好了,就要去當官。
就連一度替天行道,與官府為敵的梁山好漢,最后也是接受招安,追求編制。
到了現在,風氣依然不減當年,小夏的一位大學老師就曾感嘆說:「你們山東人就是厲害,我的好幾位領導都是你們山東的。」
為了編制,勇于拼搏的山東人甚至不惜四處奔波,不管是公務員、事業編、教師編,只要是編制,吃公糧,能考就考。
小夏的叔叔也常常教導他,不管是去城市、農村,還是邊遠山區,只要有編制就行。
然而,作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小夏顯然與老輩人的想法格格不入。
他既沒有按父母的想法學習師范專業,也沒有去報考教師資格證。
畢業后,小夏如愿以償的得以去星空大海,四處奔波。
可是,正是這段經歷,讓小夏產生了新的想法。
因為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不是虧損,就是倒閉,而有些勉強維持運轉的企業,也不想再招聘新人。
小夏走南闖北,從山東一路走到廣東,路費沒少花,工作卻無著落。
但是小夏還是不肯氣餒,從6月一直找到8月,工作仍然是沒有著落。
直到9月份,才有一家小公司將他錄取,這家公司所給的工資非常微薄,月薪不到4000元,而且是在大城市。
如果是本地人有房有車,這樣的工資倒也說得過去。
可是小夏需要自己租房、買飯,一個月就要花掉2000元,再繳納五險一金,買賣衣服、雜物,一個月下來也剩下1000元了。
這樣的收入自然讓小夏時常產生危機感,要知道現在的房價、物價都在上漲,光一個首付就要幾十萬,每月的房貸都要還幾千。
小夏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懼。
情急之下,他開始萌生考編制的想法。
最初,因為對工資不滿意,他的幾位同事已經選擇了離開,他們不是去考研,就是去考公務員。
不過,相對于這兩個選擇,考教師相對容易一點,至少在過去的印象中是如此的。
但是,考教師需要先考證書。
本來,小夏想立刻辭職報名,可是因為疫情影響,家鄉無法提供考試場所。
因此,小夏被迫在公司煎熬了一年,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辭職,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
小夏的初試還算順利,筆試一次性通過。
到了今年5月,小夏進入最后的面試場。
然而,這次他還是很感到意外,他萬萬想不到,經過一輪嚴酷的筆試篩選后,到面試場合居然還剩那麼多人。
他更沒想到的是,原本根本沒人搭理的信息技術老師,如今也已擠的「頭破血流」。
考場變得人山人海,有年輕的學生,有剛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甚至還出現了不少三十歲以上的大姐、大哥。
讓小夏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些考試隊伍中,包括了一名原本在電視台工作的記者。
這讓小夏感到很詫異。
教師資格證現在這麼有魅力嗎?連電視台的人都來搶著考了。
3
這位記者姓王,相對于小夏的農村出身,王記者生活在一個比較富足的城市家庭,父母也都是國企的退休員工。
本來,她工資充裕,也沒有考證的打算。
但是,近幾年受疫情影響,新聞媒體行業也受到波及,許多員工被迫在家居家辦公。
原本要拍攝的節目、廣告等都無法及時拍攝,而王記者本人也因為封控的影響,許多采訪活動都被迫取消。
因為虧損嚴重,電視台只能宣布暫時取消津貼福利待遇,甚至很多時候,王記者只能拿到基本工資。
與以往嚴重的落差,讓王記者開始有了求穩的想法。
于是,她趁著居家隔離的時間,抓緊復習教師資格證考試相關知識,準備辭去記者職務,轉行做教師。
如她所說:「現在教師工資雖然算不上太高,但是工作穩定,養老不愁,比當朝不保夕的記者強多了」!
除了追求穩定,也有些人多少有些迫不得已。
已經33歲的齊小燕就是其中之一。
齊小燕從小喜歡體育鍛煉,因為條件允許,家里曾帶她進武校學習跆拳道。
大學畢業后,她自己創辦了武館,生意倒還算紅火。
據他回憶,當時她大部分同學都不愿意去考教師,更多的人熱衷于投資創業,或者去大城市闖蕩。
在2019年之前的幾年中,齊小燕的武館算得上是生意興隆,館內的學生是越來越多。
賺到錢的齊小燕打算好好裝修一下自己的武館,以吸引更多的生源。
為此,她不顧丈夫的反對,又投入了20萬。
可是剛等她投資完成,疫情就來了。
接著,武館被迫暫時休學,齊小燕一時間也失去了收入來源,可是地租還要繼續交。
現在,疫情終于過去了,齊小燕打算重新開張武館,把投進去的資金,全部掙回來。
可現實再度讓她【啪☆啪】打臉。
受疫情影響,許多家庭收入銳減,因此沒有多少家長再愿意送孩子去武館。
生源減少,武館的收入就減少,有時候只能收上四、五個學生,別說賺錢,連成本都回不來。
在這種情況下,齊小燕要麼選擇貸款繼續維持,要麼選擇關閉武館。
齊小燕選擇了后者。
武館流淌著她曾經的創業之夢,之所以選擇關閉,實在是有難言的苦衷。
齊小燕的現任丈夫是她第二任配偶,在這之前,她已經和前夫生了一個女兒。
失婚后,齊小燕帶著女兒進入到了現任丈夫的家庭,[夫·妻·生·活]的也算比較和諧。
現任丈夫對女兒也算是視為己出,至少是做到了為父的責任。
可是,畢竟女兒不是人家親生的,如果自己再給人家整出一堆貸款什麼的,人家會怎麼想。
關閉武館后,齊小燕開始四處投簡歷,找工作,但是一直沒有找到。
這時,她大學的輔導員聯系到了她,輔導員認為現在工作不好找,于是建議她考個體育老師的編制。
齊小燕本來對編制很不感興趣,可是生活所迫,不得已她只能選擇了這條路。
除了追求穩定和生活所迫,近幾年,因為經濟內卷化,社會上又產生了新的群體——佛系青年。
他們還有一句更響亮的口號:躺平。
雖然專家們一再反對躺平,提倡奮斗,但是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倔強。
他們不喜歡被說教,你越是叨叨什麼,他越要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專家們的建議,被年輕人反向為之,他們不但要躺平,好躺的心安理得。
但是,躺平并不等于懶惰,除極少數的「啃老族」,大部分躺平者都還是要出門工作,將來結婚買房。
只是他們不愿意接受加班,對老闆畫的「大餅」更沒興趣,他們也不愿意要孩子,就算非要一個,也不愿意再生第二個。
既然還是要買房結婚,他們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收入。
可是,現在年輕打工者除非是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掌握一定的技術,否則收入一般都不高。
更讓他們受不了的是,許多企業都是彈性工作制,說白了,就是加班。
加班還不算,有時候假期也會被安排值班,這就讓躺平者們很不滿。
收入低,躺不舒服;加班多,又躺不下去。
于是,除了一些人選擇日常摸魚,也有部分群體選擇去考教資。
他們想,教師工作穩定,是個鐵飯碗,更讓他們興奮的是,教師享受帶薪寒暑假以及正常雙休和節假日。
「如果有了教師編,這躺平可不就是舒服極了」。
小夏的大學同學小李就是懷揣這樣一個想法的躺平者。
比起小夏在工作碰壁后才選擇考教資,小李早在大學期間就想好了自己的未來打算。
他在大三的時候就開始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可是沒有成功。
但是,小李并沒有灰心。
為了實現安穩躺平的夢想,小李決定再拼上一把。
第二年,小李再次參加考試,這次他成功了,筆試、面試全部通過。
大四畢業前,他成功被一所中學錄用,完成了他的目標。
可是,進入教師隊伍后,真的就能躺平嗎?
4
其實,教師崗位并沒有很多人想象的輕松。
除了不停的備課、講課,教師還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成績,管理學生的紀律。
一但在成績和紀律上出了問題,教師的工資可是會受影響。
因為很多躺平者進入教師隊伍后,誰都不愿意當班主任。
學校對此也采取了應對辦法,誰當不夠三年班主任,誰就別想升職加薪。
不僅如此,現在不少學校都是簽合同招聘,根本不愿意給編制。
小李的學校就是如此,在他入職這幾年,一直都沒能好好的躺平。
眼看就要到了結婚的年齡,學校建議他去擔任班主任,可是小李明白,一旦接受了這個任命,自己的躺平之夢就徹底破裂了。
可是,不接受,自己收入就成了問題。
為此,小李也想過辭職,可是一看現在工作這麼難找,也就打消了念頭。
如今,他算是接受了現實,當了中學班主任,雖然躺平是不成了,但工作也算有了安穩。
像小李這樣的,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幸運兒了。
現在,因為新生兒人口的減少,不少小學、幼兒園搶不到生源,被迫選擇裁員和關門,這就導致進入學校的門卡越來越高。
更讓考證者難受的是,由于雙減政策的推行,不少輔導班也紛紛關門。
進不了學校,輔導班也關門了,不少人紛紛感嘆:「教師資格證考了也沒什麼用」。
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再沒用的證,也比沒有強。
包括小夏的親戚也常說:「進入大學后,逢證便考,管他有用沒用,多一個證,多一份保障」。
然而這種行為卻不可避免的讓證書考試也跟著內卷化,因為過多人的參與,反而給很多真正需要相關證書的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過,最近這段時間,國家也開始關注這些問題。
2022年12月,國家在中國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
隨著疫情的結束,民營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復蘇,社會就業崗位和機會也越來越多。
今年5月份,小夏在教師資格證面試中未能通過。
如今,他已重新進入民營企業上班。
有朋友問他下一步打算,他說:「我打算再試一次,如果不能成功,我就去大城市闖蕩幾年,現在民營企業開始恢復,相信未來機會是很多的」。
目前,已經有一批年輕人開始放棄考編,進入民營企業工作。
相信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類人群會越來越多。
畢竟沒有多少人真的會為了無聊的考試,浪費自己的美好青春。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