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震驚中國考古界的一個重大發現,一座大墓的發現讓一個消失的古國重現人間,其中發現的一座大墓不僅成功迷惑了歷朝的盜墓賊,甚至連盜墓皇帝孫權也被帶入到了迷宮之中。
經過考古人員發現墓中文物不僅完好無損,甚至還為我們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歷史秘密。
相傳這座大墓的主人還是秦始皇的貼身侍衛,可是為何一個侍衛能夠享用如此高規格的墓葬形式?
今天阿金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這座消失的南越國
在廣州象崗山一個施工隊在海拔五十多米的石山上施工,結果一位工人突然挖到了一個硬物。
當他低頭查看的時候鐵鋤下竟然是一塊巨大而又整齊的石板,當工人們順著石塊往下挖的時候,結果發現下面竟然是漆黑一片。仿佛就像一個巨大的地下建筑一樣。
這時一位工人看見這個情景之后頓時大吃一驚,他猜測這下面是一座古墓,于是立刻將這件事情上報給了文物部門。
廣州市文物部門接到消息后急匆匆地趕到了這里,考古人員通過現場發現的土質判斷這下面的確是一座古墓。
通過考古人員現場勘測后發現,土地下面的石板是由紅砂巖砌成的,一共有二十多塊,面積接近了上百平方公尺,并且這座古墓的位置還在這座山的中間,位置非常的隱蔽。
這在廣州歷來的考古發掘中是從未出現過的大型墓葬,考古人員推測,這座大墓的主人一定是位身份顯赫并且位高權重的人。
那這座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又是生活在什麼時期的呢?
考古人員根據出土的石板推測,這座大墓應該是明代墓葬。因為在漢朝的時候一直使用的是木槨墓,到了明朝的時候才開始實行石室墓。
但是就在這時,一位考古人員通過石板間的縫隙往墓室中一看,結果發現了一件銅鼎,
這件屬于漢代的銅鼎為何會出現在這座明代墓中?難道這不是一座明代墓室而是漢代的?
後來根據建造墓葬的時間,專家推測很可能是後來被埋葬的早期器物。按照這樣的推測那麼這座大墓中出現漢代的物品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歷史上的記載中,西漢時期的趙佗曾在這里稱帝并建立了南越國,這個南越國在歷史上存在了93年,期間有五代君主在這里稱帝,到了明朝時期,明朝的宗室曾在這里建立政權,但是也只在此存在了18年。
不管是明朝還是漢朝,能夠在這里修建如此巨大陵墓的人,一定是位嶺南的頭號人物。
此時一位資歷比較深的考古專家來到了現場,根據墓中發現的青銅器判斷,這是一座漢代的古墓而非明代的。如果真的是漢代的墓葬,那麼誰會有這樣的規模的墓葬呢?
此時考古隊員都把墓主人指向了,那位消失了兩千多年的南越王——趙佗。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在當時還有一個未被征服的地方就是被匈奴霸占的地方嶺南,為了能夠一統天下,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決定出師嶺南。
并且任命屠睢(sui)為主帥,而當時擔任副帥的則是一位年僅21歲的青年,那就是趙佗。
趙佗19歲便當了秦始皇的貼身侍衛,最初的時候秦軍把嶺南土著打的節節敗退,但是卻在這樣如此大好的形勢下,秦軍將領屠睢把他們的首領給殺了。這必然引起了嶺南人的憤怒,最后招來了殺身之禍。
由于策略失敗最后秦軍不得不重新調整了作戰計劃,此時趙佗采取的這個新的策略,他們尊重越人的習俗并對他們承諾只要肯歸順一切都會照舊,此后許許多多的越族部落紛紛前來歸順,最終將嶺南納入到了秦朝的版圖當中。
到了公元前209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農民起義爆發了。當時秦都咸陽遭到了重重包圍
最終兩年之后大秦王朝在各路起義軍的圍攻下宣告滅亡。
秦朝滅亡之后,趙佗派兵封鎖了所有通往中原的道路,并在這里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建立南越國之后,在這里建立并實行了先進的文化,使南越國的實力異常強盛。
除此之外他還不知道從哪得到了很多珍寶,生前享用完之后,死后還帶入陵墓之中,後來趙佗擔心自己的陵墓將來會被盜墓賊所盜掘,于是將自己的陵墓深埋在了這座山的中間。
這也更加讓考古人員確定這就是南越王趙佗的墓葬。
因為根據文獻記載,趙佗的墓葬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盜掘了,被譽為盜墓第一人的孫權就曾有過一場非常大的盜墓活動,可以說歷史上的大墓都被他盜掘一空了,那麼這座大墓究竟有沒有被孫權盜掘過呢?
當考古人員進入墓穴之后一種腐爛的味道撲鼻而來,墓穴中陰森的狀態給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此時考古人員借助微弱的燈光看見腳下散落的一些青銅器和陶器。并且在頭部的石壁上還發現了很多卷云紋,這些卷云紋色彩艷麗就像是剛剛畫上去一樣。
當考古人員進入墓室東側的耳室后,地面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樂器。其中編鐘和編磬的數量就有二十多組,這在廣州的考古史上還是首次發現,這些器物的發現也證明了墓主人的身份顯赫。
因為在中國古代,這些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在墓室的西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兩具殉人和一些陶具。此時考古人員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知道這座大墓極有可能還未被盜掘過。
歷史上所記載的趙佗非常的老謀深算,根據史料記載趙佗死后整個番禺城的四個城門全都打開,并且還持續了好幾天的出殯儀式,但是實際上裝著趙佗遺體的棺材具體在哪個城門哪一天出殯,無人得知。
不得不說趙佗防止盜墓的行為非常的成功,不僅成功迷惑了歷朝歷代的盜墓賊,甚至把孫權也帶入了迷宮之中,一生都未能找到他的墓葬。
那麼這座大墓究竟是否是兩千多年來一直被無數盜墓賊一直尋找的南越王趙佗的墓葬呢?
當能夠挖掘這座大墓的文件被國家文物局批準之后,一個震驚中國考古界的大發現即將問世。
這座墓葬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頭,當考古人員把這些石頭清理完之后,發現在距離墓室門口不遠的豎坑中有兩個陪葬人的痕跡,這種在墓室外殉葬的漢墓,在廣州還是首次發現。
槨內下面還排列了17件大陶甕,其中三件上面還印著「長樂宮器」的字樣,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一個宮殿,這也就說明了南越國的一切都都在仿效漢朝的政治體制。
但是當考古人員準備進入墓主人的主棺室之后,卻發現怎麼都進不去,原來這座墓室里面設置了防盜機關,考古人員稱之為頂門器。這是由五塊石頭組成的,如果強行打開這扇石門的話,那麼里面的文物可能會被上面掉下來的石頭所破壞。
後來考古人員請來了施工隊的師傅來打開墓門,當把主棺室的墓門打開之后發現,歷經兩千多年歲月的侵蝕,墓主人的棺槨已經腐朽殆盡,在這些殘骸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玉片。
這件玉片呈長方形,長四厘米,寬三厘米,并且在四個邊角的地方都有一個小孔,看著這些散落的玉片,考古人員立刻想到這會不會是一件金縷玉衣。
根據史料記載,王侯將相死后沒有帝王的同意也不能穿上金縷玉衣,既然這座大墓的主人以玉衣下葬,那麼其尊貴的身份不言而喻。
除了南越王誰能有這樣的氣派?!
但是這件玉衣卻沒有采用漢代常用的金銀線連綴,而是用絲縷制作而成的,考古人員在墓主人的頭部還發現了精巧的金鉤玉飾物;另外在玉衣的面罩中還放著透雕龍紋玉璧和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棺槨內還放置了很多精美的玉器。
當考古人員清理這些玉器的時候,又一個重大的發現吸引了現場所有的考古人員,這是確定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證據!
考古人員在主棺室的地方發現了一枚玉印,玉印上刻著趙眜兩個字。
在眾多文獻中記載,南越國在世上有五個帝王的存在:第一代王南越武帝趙佗;第二代文帝趙胡;第三代是趙嬰齊;第四代是趙興;第五代是趙建德。
這五代帝王中沒有一個叫趙眜的,那麼這位趙眜又是誰呢?
就在考古人員疑惑的時候,在這枚印章旁邊發現了一件金黃色的印章。這是一枚龍鈕的金印,一般只有帝王才能擁有的。
當考古人員把金印拿起之后,發現上面刻著四個字——文帝行璽。
這枚印章的出土證明了墓主人就是第二代南越王——趙胡,他是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的孫子,史稱文王。
那麼趙胡為什麼又叫趙眜呢?
考古人員在史記中發現,他在向漢朝上書的時候稱自己為趙胡;等到了南越國當皇帝的時候,又稱自己為趙眜了。
至此這座大墓主人的身份水落石出了,這座墓葬并不是眾人所猜測的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
而是第二代皇帝文王趙眜。
趙眜在位一共16年,由于他性情軟弱,南越國至此走向了衰敗。